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在路上     
小时候,每逢春节,爸爸妈妈就会提前几天收拾好一大堆东西,带我们回老家过年。当时交通不发达,没有高速公路,虽然只有30多公里的路程,有时候运气不好遇上堵车,几个小时也到不了家。也许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即使交通再不方便,堵车再久,爸爸妈妈也要带我们回老家过年。自从奶奶去世后,爸爸妈妈就再没有带我们回老家过年了。长大后,因读书、工作都在本地,所以也没有机会像其他在外地求学、在外地工作的人一样,有机会疲惫、焦急却又满怀喜悦地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相似文献   

2.
闫勃 《当代矿工》2006,(9):41-41
今年春天,我从三百公里外的矿区赶回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和往常一样,我把容易消化的食品、水果放在母亲的面前,然后从西服内袋里拿了二百元钱塞到她的手中。母亲已经七十有五了,由于患过耳疾,耳朵一点儿也听不见了,可她看着我的口形就能知道我在说什么。“你一家在城里花费大,儿子上学也费钱,我有吃有穿,不花什么钱,钱就不要给了。你们兄妹几个都很孝顺,我有钱呢!”她说着就硬把钱塞到我的手里。我坐在沙发上,母亲看着我的脸说东道西。她边说边打开父亲留下的那个老式坐柜,用微微颤抖的手从里边拿出一个很旧的学前班娃娃用的小书包,放在我…  相似文献   

3.
母亲和家     
正母亲没有上过学,原因是姥姥家孩子多供不起,只能让舅舅们读书。姥爷一生务农,母亲为长女。为了不让兄弟姊妹挨饿,从家里看孩子到田间务农,母亲一样不落下,后来母亲坚持要嫁工人,和我的父亲组成了家庭。父亲虽然是矿工,但母亲嫁过来后过的也是紧巴巴的日子,因为爷爷家也是贫农,父亲那点供应粮一家人吃富裕,一大家子就不够分了。母亲也气过、闹过,但是日子还得  相似文献   

4.
我的母亲很能干,15岁那年虚报了3岁支边去了新疆。母亲虽然能干,但因家庭出身不好,入党与提干都与她无缘。父亲比较幸运,到兵团干了不到一年,就因根红苗正,又能吃苦,便入了党,当上了机车组长,以后又被提升为机务排长、连长。可能父亲的水平也只够当个连级干部,往后三十多年再没升级。生在大户人家的母亲规矩很多,而穷苦人家出生的父亲却什么礼数都没有,因此他们之间总是不协调,母亲经常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脾气。只有到了节日,脾气不好的母亲才变得非常有耐心,性格温和的爸爸就显得更加慈爱。所以,儿时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过节,让我最难忘的…  相似文献   

5.
正这是一棵普通的榆树,却长在了我的心里。时间回溯到1975年,那是我父亲遭遇矿难离世的第九个年头,我和母亲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矿上。由于父亲去世时我尚年幼,没有印象。而母亲当时受的打击太大,恍恍惚惚已无从确认,只好求助老乡,费尽周折才找到父亲的坟。父亲单位的人在父亲的坟前立了一块木制的墓碑,可是很快就不见了。我和母亲要离开矿上,在给父亲上坟时,母亲瞅着父亲坟边的小榆树说:"记住这棵榆树,旁边就是你爹的坟!"  相似文献   

6.
刘天燕 《当代矿工》2000,(10):60-60
母亲走了。 母亲离家出走的消息,我是全家人中最后一位得知的,因为连父亲都是实在猜不到母亲可能去的地方后,才托二妹把这令人难以置信的坏消息告诉我的。 母亲怎么会走呢?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个伤员,父亲在帮别人建房时被砸伤,鉴定为“肠搓伤”,大弟在上班途中被摔断了腿,正待手术,母亲是全家的支柱,她一走,一切就乱了套:饭没人做,没人送,家不像家。 母亲走了,全家人四处打听,仍没有一丝儿消息。 父亲悲观而又十分肯定地  相似文献   

7.
油茶     
范贵 《当代矿工》2004,(7):55-55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是父亲把我们兄弟姊妹拉扯大的。那时,我们家的生活十分清苦,基本是以破衣烂衫和粗茶淡饭度日,至于白米、白面,那只能是过年过节时的稀罕物,能吃上白面馍馍和带荤腥的饭菜,那简直比过年还要过年。所以,过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是再美好不过的事,也是我每天的期盼。 记得曾经有几次,父亲用从生产队分来的羊油,切碎、炸干、除油后,将剩下的油渣加上面粉放在锅里一块炒“油面”,等”油面”炒好后盛出,然后在锅里加上水,待水开后放入“油面”,加一些食盐和一些切碎的芫荽,一锅味美无比的面汤就做好了,美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秘密     
父亲刚退休那阵子,每次母亲来电话都抱怨,说父亲就像得了自闭症似的,每天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是看报纸,怎么劝也不肯出门.母亲说:"英子,有空你也来劝劝你爸,你看咱们小区,那么多老年人每天聚在大门口又说又笑的多开心啊!" 于是,每次去父母那里,我都一再劝父亲多出去走走,多和老年人交流,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父亲嘴上答应着,偶尔也开始出去走走,可多数时间还是不肯出门.我和妈私下议论着,父亲原先在单位好歹也是个小领导,如今退休在家,可能是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也只好任由父亲自己慢慢转变. 父亲退休大约半年的时候,我突然患上了一场重病,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我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出院时,医生一再强调,回家后必须好好休养.父母不放心我,执意要把我接到家里去住.开始,我怕麻烦父母,说什么也不肯,母亲说:"我每天要买菜做饭干家务,也顾不上你爸,你来了,也好和你爸多说说话."我决定搬到父母那里去住.  相似文献   

9.
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到春节前夕,都会领着我参加父亲单位举行的“贤内助迎新春茶话会”,那场面至今仍记忆犹新。父亲是一位驾驶员,都知道这个职业很辛苦,需要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才能平安驾车。所以,父亲的单位非常重视职工的家庭生活,为了感谢这些默默在背后支持与奉献的贤内助们,领导邀请她们参加新春茶话会,共聚一堂,把酒言欢。  相似文献   

10.
<正>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不经意间,又到了年尾年头相接处,过年的滋味是国人骨子里抹不去的情愫。母亲准备的丰盛美食,父亲筹备的喜庆年礼,四方俱全,才集合成情意满满的中国年。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有改革之风劲吹,涵纳了民间多年的关切与期待;有反腐败动真格,"老虎""苍蝇"纷纷落马;而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一年来持续低迷的矿业市场。2013年是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形势复杂多变及市场调整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原油、铁矿石、10种有色金属产量均呈上升之势,铜、铁、煤炭等大宗矿产品进口量也居高不下,国内基本金属价格持续下跌,矿业股指普跌,国内外地质勘查投入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1.
正下了班,和母亲、妹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躺在沙发上,妹妹和母亲坐在餐桌前吃水果。妹妹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苹果,叫我起来吃葡萄。起身,柔和的灯光下,我看见了背着身的母亲满头的白发,心里突然一阵难过。水果,不是七十多岁的母样天天都能吃上的。父亲太节俭,根本不会享受人生,母亲又没有工作。母亲的心里只有父亲,父亲的心里只有日子。给母亲的钱,她省吃俭用留给了孙子,所以我们姐妹几个只能在她来的时候,多买点东西让她享受现成的。妹妹顺手递来几颗剥干净的葡萄,亮盈盈的,含到嘴里,酸甜酸甜的。不经意间,我看见了灯下母亲挤满皱纹的脸,没有表情。母亲老了,耳朵也不太好使,有时还自言自语,不是念叨远在云南上大学的孙子,就是惦记刚刚怀孕的外孙女。看着她恍惚的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突然穿越时空,二十年前那段绝对空白的记忆,刹那间复活了。也是母亲,也是葡萄,也是酸酸的记忆,也是那种描述不透的表情,不同的是,那时吃的是剩下的葡萄,是母亲没有卖完的。母亲不是生意人,也从来都没有做过生意,但那一次,母亲一天赚了六块钱,高兴得赶紧回家,把剩下的葡萄分给了我和贪吃的妹妹。那一年,是我外出上学第一年的暑假。那时,母亲五十岁出头。身体一直不太好的她,为了多挣几个钱给我凑学费,大清早起来去人家的葡萄园摘葡萄,然后背到街上去卖。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米酒     
这么多年了,一直喜欢喝母亲酿的米酒. 又是一年端午节,在打苇叶包粽子的日子里,母亲又泡米蒸米,做了一大盆香味充盈的米酒. 看母亲对米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记得小时候每到过节的前两天,一大早就起来的母亲在米坛子里舀少许糯米掺几斤大米一起淘洗干净,在水中浸泡.不到晌午,糯米已泡得臃肿.母亲用手抄起一把看看,嘴中自言自语地说:“正是时候.”于是,锅内加水,摆上蒸笼,让我烧火.我边往灶口里加柴,边看母亲蒸米.只见母亲在冒着热气的蒸笼内铺上洗净的白蒸布,将米从水中捞出,分上下两层铺在蒸笼内,盖上锅盖,四周再用干净布密封严实,嘱咐我加大火.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菜地     
方咸达 《当代矿工》2012,(11):30-31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与母亲在城乡结合部,种了几块菜地。 每到周五,父母都要来电话,问我来不来拿菜、什么时候来拿,他们好在菜地里现摘。每次我按照约定的时间赶到父母家时,母亲已早早地将西红柿、豆角、生菜、黄瓜分类装好了袋。  相似文献   

14.
二十多年前,父亲一个人在煤矿上班,一年到头难得回一次家。母亲领着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守着八亩责任田耕种岁月。为了让我们吃饱穿暖,母亲每天黎明即起,迟暮而归。那会儿的物质生活还非常贫乏,平日的餐桌上很难有顿荤腥,即使狠心割了一刀肉,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短信     
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在外漂泊很多年,和父亲交流机会很少,有时在家也难得和父亲说上几句话,每每和父亲坐在一起,我不知道该如何与父亲沟通,或者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那种父子之间的亲情。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爱总是默默的,他的一举一动,都让我感受着父爱的伟大。自从我毕业在外工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很多,无形之中多了些陌生。但每次回家,母亲总是告诉我:"你爸很是想你啊,你的小名常常挂在他嘴边,有时我让他给你打电话,他总是不愿意,你爸怕给你打电话打扰你工作。"听了母亲的话,我无言,我唯能做  相似文献   

16.
尚书堂从河北老家初到抚顺那会儿,正是在老虎台矿采煤三区工作的父亲最忙的时候.每天,只有早上这一个时间段可以见到父亲,却总是因为自己要急着去上学,和父亲也说不上几句话.有那么几次,尚书堂就要说出心里话了,不曾想被母亲找各种理由拦下了话头.他只好背起书包,悻悻地走出家门去上学.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愿望     
父亲很固执,他认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比如,在我入党这件事上. 还是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寒暑假回来,才放下包没坐定,父亲就会问,入党了吗?可惜我那时候太叛逆,对党的认识也比较浅薄,父亲越是这样催问,我越是要反抗到底,一直没能让他如愿. 2013年,我从大学毕业,来到韩家湾煤炭公司工作.第一年过年回家,我兴冲冲地拿来自己的工资孝敬他,父亲欣慰了那么一会儿,接着老话重提,"现在入党了吗?"我沉默地摇摇头,父亲的眼神明显有一丝失望.可能是我长大了,他知道我的自尊心很强,只是委婉地说:"要抓紧时间入党."他心里一直没打消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18.
家的味道     
正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大到国家、企业,小到自己与父母。家,是人生最终的港湾。一片灯光,一碗热汤,一个拥抱,甚至一句话语,都是家的味道——温暖的味道。我是1981年出生的,家在萧县的一个农村。村里很穷,即使是80年代末,我们村只有一台电视机。虽然父母都是教师,但他们兄弟姐妹很多,父亲兄妹8个,母亲姐弟6个,家里经济十分不宽裕。我家当时只有收音机、手电筒和挂钟三个"家用电器"。即使如此,父亲仍然坚持到淮北教育学院读  相似文献   

19.
我小时候曾经问过父母,煤是从哪里来的?母亲的回答很简洁——树木变的。而父亲的回答则绘声绘色——煤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壳运动演变而来的。所以,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问父亲问题。有一天,当我问父亲我是从哪里来的时候?父亲却语塞了,考虑了半天才说:“问你妈去。”于是我就又去问母亲,母亲的回答依然很简洁——从河套边捡来的!  相似文献   

20.
父亲     
父亲59岁那年,因脑血栓导致偏瘫,已经七年多了。现完全瘫痪在床,吃喝拉都要倚靠我那已60多岁的母亲。 每次看到枯瘦如柴,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的父亲,我的心里都很难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