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何勇  叶小云 《人民珠江》2010,31(2):10-13
深圳河一、二期河道治理工程塑造了新的河道形态,改变了深圳河潮流特征和泥沙输移特性。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深圳河治理后,河道阻力大大减小,潮波易于上溯,有利于涨潮流挟带泥沙进入深圳河而不利于落潮流将泥沙挟带出河口。这一变化将对深圳河的河道冲淤产生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2.
深圳河是香港和深圳的界河,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侧常有洪水泛滥,地形低洼加上城市开发不当是主要原因。因此,深港两地开启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分四期,前三期已于2006年完成。工程规划经历了被动应付灾害到以高标准指导治河的过程。尽管深圳河治理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土地开发、环境保护和行政约束等原因,深圳河要达到50年以上的标准仍然困难重重,主动改造深圳湾是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治理深圳河第1期和第2期工程进行了模型试验。试验采用了定床和动床模型,研究深圳河治理后的冲刷、淤积及水面线等水力问题,工程设计依此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治理深圳河洪涝灾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三期实施并完成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后河道边界条件改变,致使深圳河泥沙输移特性及淤积规律发生变化。实测资料表明目前深圳河干流河段基本达到冲淤平衡。本文通过回顾深圳河的治理过程,提出了对深圳河治理的几点认识,并提出今后对深圳河治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周立 《人民长江》1999,30(9):18-20
深圳河是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界河。深汇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由深圳市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兴建,工程东起文锦渡上游的平原河口,西至深圳河入海口,治理河道总长17km。工程的规划设计始于1982年,为满足深港双方政府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立了联合技术小组和设计小组,专门对此工程的规划设计问题进行谈判协商。因涉及当时中港边界划分和工程范围适应法律及技术标准等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使工程规划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深圳河是深圳和香港的界河,治理深圳河工程环境保护具有两地共同特点,即需在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前提下,同时满足深圳特区和香港特区环境保护要求,并将治理深圳河工程将环境保护纳入施工合同管理,使工程环境保护落实到施工全过程,做到了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本文着重介绍治理深圳河工程环境保护合同条款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7月21日6时20分,嘎呀河、布尔哈通河上游来水剧增,嘎呀河上游满台城水库泄量1800m~3/s,布尔哈通河磨盘山水文站实测流量1750m~3/s。在上述两站未完全汇入嘎呀河的情况下,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流量2700m~3/s。同时满台城水库入库流量2450m~3/s,而且呈加大趋势,县城面临洪水进城威胁。  相似文献   

8.
长江 《人民长江》2007,38(5):140-140
2007年4月24日,深港双方政府在香港举行治理深圳河三期工程完工典礼,共同庆祝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合作史上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长江设计院、长江委监理中心、水保局科研所作为三期工程的设计、监理及环境监理单位分别派代表参加了此次典礼。  相似文献   

9.
深圳河治理以后,河道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其水沙输移规律相应调整,河道冲淤特性也会发生影响变化。本文根据深圳河近期泥沙冲淤特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5~2012年期间,深圳河受潮水顶托严重,深圳河干流以淤积为主,河段总淤积量72.048万t。(2)深圳河经过治理后,河道水流条件近期得到一定改善,深圳河口涨潮含沙量基本不变,而落潮含沙量增加,有利于潮水将河道内泥沙带出,减缓河道淤积。  相似文献   

10.
深圳河     
《水利水电技术》2015,(2):65-72
<正>深圳河,发源于深圳布吉镇和平湖镇交界的牛尾岭南坡,由东北向西南,流经深圳市区,最终流入香港米埔附近的后海湾。深圳河全长37 km,流域面积312.5km2,其中深圳一侧187.5 km2,香港一侧125 km2,其水系呈扇形分布,主要支流在深圳有沙湾河、布吉河、福田河和皇岗河;在香港有新田河、梧桐河和平原河。深圳河河道弯曲,河床狭窄,其上游河宽平均15m,  相似文献   

11.
深圳河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经济特区之间的界河。为解决深圳河的防洪排涝问题,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渠务署致力于找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以拓宽河道,治理水浸问题。本项目综合运用了最先进的一维、二维数学模型以及实体模型模拟泄洪设计,包括进水口溢流堰系统、出水口水闸和一个80 000 m3的开放式滞洪区。滞洪区的设计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巧妙的湿地设计能够预防水土流失,支持生态发展,优化了泄洪方案。研究成果可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深圳河的背景、治理情况的介绍,对深圳河治理工程的管理架构、前期工作、建造合同管理等内容进行总结,阐明深圳河工程创造了界河治理工程的新模式、对深港两地建造业及其他领域融合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研究成果可供城市河道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始终将水土保持融入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将生态建设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不断深化、丰富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的内容,不断践行生态治河及生态文明施工的理念。本文系统简要介绍了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开展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淮河入海水道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区,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一项大型泄洪水道工程,其目的是提高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加强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泄洪能力。作者在该工程的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对工程在施工期及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工程在土地利用、农业生态、河口海域生态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生态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各种影响的产生原因、影响程度和影响特点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深入分析,并对各种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河道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文中对郑村河肖庄段河道工程进行了方案设计,对挡水坝坝型进行了方案比较,工程完工后,不仅使该段河道的防洪效益得到了提高,还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河口自然状况特殊,仅黄河口治理及其三角洲湿地保护这方面,即可说明山东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表明:(1)应在竭力维持清水沟流路稳定前提下,将刁口河流路作为防洪与生态补水的辅助流路,使黄河三角洲成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典范.(2)宽河段应采用"两道防线"布局与河道生...  相似文献   

17.
深圳河治理工程四期滞洪区模型试验的难点在于非恒定流自动控制系统和下游河道尾门水位控制的不确定性。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和水槽试验优选模型加糙方案,下游尾门处采用复合堰的控制方法实现水位—流量自拟合功能,对深圳河滞洪区溢流堰结构形式、溢流堰与下游堤防衔接方式,以及溢流堰堰顶高程进行优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设计方案工效效果显著,可推广至类似滞洪区模型试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