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垦东-埕岛构造带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区域构造条件综合分析和三维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平面构造物理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中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末期挤压作用阶段和新生代以来的断陷-拗陷阶段。该构造带中的凸起带形成于中生代郯庐断裂左旋走滑挤压期,凹陷带形成于新生代。郯庐断裂的活动是构造带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
歧口凹陷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查明歧口凹陷构造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运用现代区域构造演化思想、分析方法将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主要阶段:(1)左行平移剪切阶段;(2)北西向拉张阶段;(3)北西向挤压阶段;(4)近南北向快速拉张阶段;(5)近南北向拉张和热沉降过渡阶段;(6)热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3.
以渤海湾盆地“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特征的静态刻画和形成演化过程的动态分析,系统揭示了该转换带与两侧坳陷及其内部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明确了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呈NW向展布的凸凹格局,被NNE向和NEE向断裂切割改造,与由NEE向伸展断裂主控的济阳坳陷和NNE向伸展-走滑断裂主控的渤中坳陷既有联系又有差异;NW向的埕北-五号桩断裂是新生代盆地的先存基底断裂,对构造转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古近纪近SN向区域拉张的背景下,构造转换带受郯庐断裂走滑的影响程度不同,发生了差异演化并出现分区效应;该构造转换带是潜山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古近纪的差异演化使得带内埕北、桩海-桩西、长堤-孤东-垦东等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各具特点。对“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解析及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4.
针对埕东构造带构造演化与成藏关系研究较少的现状,运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最新研究结果,探讨了埕东构造带演化过程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结果表明:埕东构造带经历了"逆冲褶皱、拉张反转、逆时针旋转、走滑—伸展和热沉降+顺时针旋扭"5个演化阶段;演化过程叠加控制了埕东构造带南高北低的恢复准确性、南北双向供烃的空间格局和构造带南、北新近系成藏的差异性,即南部地区埕南断层垂向输导形成馆上段披覆构造油藏和馆下段地层油藏;北部地区断层岩性输导形成馆上段岩性油藏。该研究成果为该区下一步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序列与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足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震解释,从分析断裂几何学特征着手,以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反转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经历了断陷期的持续伸展变形、拗陷期的持续张扭变形和反转期的连续挤压构造反转变形。盆地晚期构造反转变形是在基底深大断裂、断陷期北西—南东向引张应力场形成的半地堑以及拗陷期近东西向拉张应力场形成的多方位断裂密集带基础上开始演化的。反转期左旋压扭变形场与断陷半地堑、基底深大断裂共同控制了次级背斜带和反转构造带的形成,大庆长垣地区受北北东向断陷半地堑和北北东向基底深大断裂双重影响,反转程度最大,将反转期初始北东向的次级背斜带最终连成北北东向的反转构造带,同时将拗陷期形成的以近南北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旋转改造成以北西—北北西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岩心资料,采用地震-地质解析方法和断层充填碳酸盐胶结物U-Pb定年的年代学方法,综合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深层走滑断层的形成时期、演化及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走滑断层在晚震旦世形成雏形,并在早寒武世基本发展为右行张扭断裂系统,在二叠系沉积前叠加至少一期压扭构造变形,在晚二叠世反转为左行弱张扭断裂系统,仅极少数在印支期及以后选择性复活;走滑断层受南华纪裂陷正断层和北西向基底深大断层等先存构造影响,震旦纪末—早寒武世属于斜向板内变换断层,调节德阳—安岳槽盆北强南弱的不均匀伸展,与德阳—安岳槽盆演化具有时间与强度上的匹配性,后期在不同构造背景下发生多次反转及选择性活化。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沾化地区发育网格状断裂,油气分布复杂。通过分析区域应力场和断层活动性,探讨了沾化地区断裂特征及其对成藏要素和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郯庐断裂带不同时期走滑作用影响,沾化地区先后发育早期北西向和晚期北东向、(近)东西向3组断裂,断裂叠加呈网格状分布。早期北西向的罗西、孤西和五号桩3条逆冲断层,控制形成了罗西、垦利—埕东和垦东—埕岛3条北西向的潜山披覆构造带,并与晚期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叠加,形成了沾化地区多位序潜山披覆构造并存的构造格局。研究区北西向断裂自西向东依次消亡,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自南向北具有"琴键式"迁移规律,含油层系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具有依次增多的规律;同一构造带上,不同位序潜山披覆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层段。  相似文献   

8.
基底断裂对松辽南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发育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基底断裂,受不同大地构造环境控制,表现为伸展、走滑和挤压多种活动性质.以长岭凹陷、英台四方坨子两个地区为例,分析了基底断裂对盆地区域构造格架、二级构造单元和次级断层形成与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岭凹陷发育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控制北西向次级断层带的形成;英台四方坨子地区沿嫩江存在一条北北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与北东向的哈拉海等基底断裂共同作用,使次级断层展布方向以南北向为主;北西、南北向次级断层对形成大面积断层岩性油藏有重要控制作用;北西向基底断裂呈右行走滑性质,主要起到调节北东向断裂带延伸方向的作用;北东向断裂带、近南北向的嫩江断裂带附近是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歧口凹陷三维地震资料分年度采集区块小,为此进行了连片三维地震宏观构造解释研究。提出“点-线-面-体”的解释方法,即井震结合层位标定、区域结构剖面建立、构造层序划分、井层控制变速成图等方法。将歧口凹陷连片三维地震区新生代划分为7个构造层序进行对比解释.获得了井震结合全区统层、宏观构造格局、断裂平面和刮面组合特征、火山岩发育与分布情况等成果。分析认为.该区宏观构造格局为“三横三竖”:受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场控制形成的北北东北东东向构造带和同沉积断层组成“三横”,由南西北东侧向挤压应力控制和同沉积断层分段活动差异形成的褶皱组成“三竖”。受中生界残留盆地的控制,在近南北向大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经历了古近纪扩张深陷、稳定发展和衰减3个阶段。新生代断裂类型主要有正断层和张扭断层.均为伸展断层,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火山岩发育与湖盆拉张期构造活动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主断层交汇或弯折处。根据新成果提出北大港潜山带东翼围斜构造和南翼同沉积构造为近期勘探重点目标,张尔-歧东断裂构造带为近期重点勘探区带,预期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地球地壳在多种地应力,包括挤压应力、拉张应力及扭动应力作用下,产生抬升隆起或沉降坳陷及走滑。由于构造运动造成地壳隆起和坳陷,导致海陆变迁。地球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地壳隆起成为造山带或隆起区;坳陷变成为各种类型盆地。全球盆地可分为5大类型,即裂陷—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全球构造主要有8大变形样式,即东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南北向构造变形样式、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山字型构造变形样式、S型或反S型构造变形样式和旋扭构造变形样式。中国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等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陡坡带、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等部位;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油气分布在断褶带、斜坡带及逆掩带;各类扭动构造,如帚状构造、雁列构造、旋扭状构造、反S型构造、入字型构造等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