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对广东地区2018年市售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及检测。方法 采用国标《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对实验室2018年抽检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项目检测及分析。结果 275份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中23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总阳性率为8.36%; 包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的阳性率分别为9.87%、1.92%; 包装饮用水中桶装水的阳性率为100%, 共检出76株阳性菌株, 菌株形态主要为蓝绿色。结论 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比天然矿泉水严重, 且集中在桶装包装饮用水中。建议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采取控制措施, 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污染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概述了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发生情况,根据桶装饮用水的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了生产过程中产生铜绿假单胞菌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 分析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饮用安全性。方法 按照GB 8538-2016(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对广州市桶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 并根据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限量的判定, 统计2016~2017年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监督抽查检验情况, 分析桶装饮用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结果 2016~2017年, 共计抽样检验广州市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桶装饮用水654份, 总计1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为2.75%。其中2016年从285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0份, 检出率为3.50%; 2017年从369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8份, 检出率为2.17%。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环节。结论 广州市桶装饮用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消费者的饮水安全, 同时提醒消费者提高对桶装饮用水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徐州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8年徐州市抽检的包装饮用水按照GB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结果 2018年共抽取包装饮用水310批次,总计4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5.5%。生产环节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要高于流通环节,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瓶装饮用水。结论徐州市包装饮用水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风险隐患,相兲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实施以来成都市内生产和销售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统计2015~2018年成都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情况, 按照瓶装饮用水和桶装饮用水、饮用水的类型(纯净水、矿泉水、其他饮用水)、生产季节及厂址地域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994批次, 检出率为8.8%; 瓶装饮用水检出率0.6%, 桶装饮用水检出率达12.9%; 各类型桶装水均有检出, 纯净水、矿泉水及其他饮用水的检出率分别为2.0%、5.4%、15.5%; 分季节统计, 第三季度的检出率最高, 高达22.1%; 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包装饮用水厂址地域主要分布在成都市西北(属于邛崃山脉)。结论 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非常严重(尤其是桶装其他饮用水); 三季度污染情况最严重; 地域主要集中在邛崃山脉一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以及清洗消毒工序消除铜绿假单胞菌的有效性。方法 参考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铜绿假单胞菌滤膜过滤法, 对大中小型(各2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的清洗消毒工序前后的回收桶进行检测, 并对检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结果 大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回收桶清洗消毒前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依次为75%、80%、70% (平均75%), 清洗消毒后的检出率依次为0、20%、45% (平均22%), 同时检出其他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结论 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普遍比较严重, 中小型企业的现有清洗消毒工序不足以清除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7.
针对桶装水生产中铜绿假单胞菌、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污染情况,结合桶装饮用水生产的工艺,并根据桶装饮用水生产实际,采用不同消毒剂对桶装饮用水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存活状况进行了检验,为桶装饮用水生产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及方法提供依据,以降低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超标的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和溴酸盐污染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到2017年9月桶装饮用水成品水样本144份,采用滤膜法和离子色谱法对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和溴酸盐进行检测,并统计铜绿假单胞菌和溴酸盐超标率。结果:2016.10-2017.9和2015.10-2016.9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率分别为15.28%和27.78%,2016.10-2017.9桶装饮用水样本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率明显低于2015.10-2016.9,P0.05。2016.10-2017.9和2015.10-2016.9溴酸盐超标率分别为11.11%和29.17%,2016.10-2017.9桶装饮用水样本溴酸盐超标率明显低于2015.10-2016.9,P0.05。结论:近一年来桶装饮用水污染情况明显好转,但仍存在污染问题,想要给予人们安全用水,需要挖掘其具体好转原因,提高桶装饮用水制造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茂名地区内瓶、桶装饮用水污染情况。方法 根据饮用水类别分别按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和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对各污染物开展检测。结果 2017~2018年间采集辖区范围内共计239批瓶、桶装饮用水, 其中检验耗氧量项目的有118批次, 共有10个批次检出污染物, 检出率为4.17%。有6批次产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为2.51%; 2批次检出溴酸盐, 检出率为0.84%; 2批次耗氧量超标, 检出率为1.69%。结论 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安全, 但仍存在铜绿假单胞菌等污染物的污染情况, 应加强对瓶、桶装饮用水生产过程的监管, 以保证饮用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0.
陈飞 《食品安全导刊》2023,(19):122-124
目的:调查研究桶装饮用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问题。方法:选取我国某省份2020—2022年共计22个监测点对辖区内的桶装饮用水进行样品采集,通过分离实验、药敏实验、污染水平界定标准方法展开实验调查,采集样品数量共计1 901份,分析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水平及耐药性。结果:1 901份样品中有112份样品呈阳性,占比5.9%;污染水平> 100 CFU/250 m L的阳性概率达21.4%。结论:该地桶装饮用水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问题,应该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进行水质监管,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饮水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宿迁市市售包装饮用水中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按照GB4789.3-2010(第二法)和GB/T 8538-2008对市场上抽取的包装饮用水样品进行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对检测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对市售包装饮用水中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以及两者的检出情况与产品包装规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抽检的86份样品中有4份样品检出大肠杆菌,检出率为4.65%,22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5.58%,检出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为阳性的样品均为桶装包装饮用水。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与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x2=7.340,P=0.007)。结论宿迁市包装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消费者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广东省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构建广东省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种质资源库及药敏风险评估数据库。方法 根据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对广东省20个城市进行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专项污染调查, 并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81株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758份样品中共81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总检出率为10.7%, 81份阳性样品中有51份样品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水平在1~100 CFU/250 mL; 81株分离株对四环素(tetracycline, TE)、米诺环素(minocycline, MH)、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sulphamethoxazole with trimethoprim, SXT)的耐药率分别为18.5%、60.5%、91.4%, 对另外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几乎100%。81株分离株中多重耐药菌株18株。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广东地域性铜绿假单胞菌种质资源库及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药敏风险评估数据库, 从中发现本次污染调查的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率为10.7%, 且对四环素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具有较强抗性, 建议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增强桶装饮用水食品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膳食暴露进行风险评估。方法依据湖南省2017年3月~12月桶装饮用水的抽检监测数据,以桶装饮用水出厂后为起点,以最终饮用完为终点,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运用@risk5.5风险评估软件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正常人群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的饮水量,且饮用水的来源全部为未经烧开的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摄入量为32 CFU,大部分的消费者(众数)摄入量为0.06 CFU,摄入量大于0.15 CFU的概率为3.1%,消费者的感染概率平均值为2.4×10~(-8)。结论通过对湖南省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膳食风险暴露评估可知,该菌在饮用水摄入途径上,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1—2015年河北省瓶(桶)装饮用水产品的检验报告进行分析,了解产品质量状况。方法 分析2011—2015年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瓶(桶)装饮用水产品检验报告共计317份,统计各产品合格率和主要不合格项。结果 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87.50%(35/40)、94.03%(63/67)和80.48%(169/210),总合格率为84.23%(267/317)。主要不合格项为标签、溴酸盐和菌落总数。结论 瓶(桶)装饮用水产品不合格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北京市西北部城区近3年瓶(桶)装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等4类饮用水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以便及时消除隐患。方法于2009—2011年对北京市西北部城区的20家单位生产、销售或饮用的瓶(桶)装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净水及生活饮用水,依据相应的卫生或质量标准进行监测检验。结果共检验50件饮用水样品,总体合格率为50.00%,其中饮用天然矿泉水及生活饮用水样品均为合格,瓶(桶)装饮用纯净水样品合格率为36.67%,饮用净水样品均不合格。瓶(桶)装饮用纯净水不合格指标为pH值、电导率、高锰酸钾消耗量、氯化物、菌落总数及霉菌和酵母菌,饮用净水不合格指标为色度、pH值、总硬度、铁、硫酸盐、耗氧量、铅及细菌总数。瓶(桶)装饮用纯净水的pH值超标率为66.67%,且pH测定值最高达到8.48,为国家标准上限值的1.2倍。结论北京市西北部城区近3年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及饮用净水检验合格率很低,二者共同的问题为pH值、耗氧量及菌落总数超标。瓶(桶)装饮用纯净水普遍存在pH值超标情况,亟待引起重视。建议加强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及饮用净水的主动监测与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