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营形式,其站域必须具备公共交通的服务功能,同时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也应具备一般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因此,本文针对具体的公共空间属性,对站点地区公共空间塑造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与行为集体特征总是相互影响的。"接驳"作为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连接关键,相关研究多从交通层面出发,缺乏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一体化视角。在原有相对狭义的"接驳"概念基础上提出"综合接驳"概念。通过调研重庆等多个城市的典型站点,解析站点影响域、交通行为与非交通行为等多个基本要素,从而明确"综合接驳"的概念。据此进一步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接驳的特性及层级目标,初步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综合接驳的关联机制,为站点影响域空间优化奠定了实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具备"节点—场所"的双重特性。研究结合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六站点周边(上盖)建筑概念方案设计,尝试提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节点—场所"双重特性的规划设计思路,通过从与公共中心耦合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和交通链中的功能定位、从轨道交通站点的多重属性优化用地交通布局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用地空间形态调控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实践,探讨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社会、经济和空间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进行,这其中既有新植入城市机理的交通站点,也有与新区规划开发同时进行的城市外围地区交通站。各种轨道交通站的存在,在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城市一体化空间发展的规划设计内容中较为主要和关键性的组成元素。轨道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发展也是建设现代绿色城市的必然趋势。对轨道交通站点生态规划设计方案的研究主要包含城市建筑物自身的节能效用,建筑物施工设计的绿化水准以及水资源的节能化循环利用等。  相似文献   

5.
南京作为国内首批公交都市之一,倡导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城市高效建设,研究其轨道交通站域用地强度空间分布,对我国大中城市轨道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选取南京市中心城区发展较为成熟的5条市区线路98个站点,采用圈层分析与扇区分形结合对站域强度分布形态进行标准化处理,归纳出圈层、扇形、点轴、混合和无规律分布等5种强度分布模式,并分析各模式站点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强度分布模式站点的空间分布与站点区位条件、商业中心体系规划、城市用地强度和站域用地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2020,(5):111-117
中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期,从城市空间发展视角需要关注平衡问题。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主要反映在空间错位、时间异速和功能失配上,亟需揭示二者协同规律。本文通过影响模型、模拟模型与反馈模型构建协同分析框架,以北京为例,探究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都市圈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职住空间关系会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流量,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都可能对轨道站点产生强客流压力。在城市尺度,轨道交通可达性较高的站点,会产生集聚效应而吸引更多的就业,增加周边就业岗位的密度。在站点尺度,轨道交通线路开通会带动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转变。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核心是空间上匹配、时间上同步和功能上整合,研究旨在对中国城市应对轨道交通快速集中建设时期的挑战起到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被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一般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磁浮系统、自动导向系统及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六大类型。轨道交通有“城市交通的主动脉”之称。作为一种现代化交  相似文献   

8.
如何构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所关心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有必要对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加以总结。以上海为例,通过常年的调查研究,从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站点周边土地使用,交通出行的响应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地区结构的优化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日益密切, 使得站点影响域逐渐成为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复 合功能和品质的新兴范畴。本文以轨道交通站 域内部一类特殊的城市剩余空间——“零余空 间”为研究对象,围绕轨道交通大客流带来的步 行交通安全和效率问题,探索了零余空间参与提 升站域空间质量的技术方法和策略,以此切入 对城市剩余空间价值和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推动多网融合轨道交通TOD发展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轨道交通TOD发展模式多聚焦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层面,无法适应多网融合导向下的轨道TOD发展要求。在对区域一体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趋势分析基础上,剖析苏州多网融合轨道交通TOD发展的阶段特征与要求。明确多网融合轨道交通TOD发展内涵,并提出苏州多网融合轨道交通TOD发展模式与重点。构建“城市—分区—站点”分层传导、细化的多网融合轨道交通TOD框架体系,并探讨了TOD规划传导体系、体制机制以及政策保障。指出多网融合轨道交通TOD的本质是实现区域、城市、交通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区域、城市、分区、站点层面的TOD发展重点各有侧重,高质量发展取决于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姚圣  曾春霞 《南方建筑》2019,(3):108-113
针对国内城市轨道建设中站城分离的现状问题,研究日本城市轨道站城协同的开发策略和方法,借鉴其轨道建设和城市开发一体化的经验。日本通过逐步进阶的轨道发展过程,轨道站周边区域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发展核心,轨道网络主导了城市空间的架构。通过多元化的国私企业经营方式,土地区划调整和再开发工程等发展策略,日本不断完善站城协同的建设方法。具体来看,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开发分为两种模式,分别是枢纽站开发模式和郊外新城开发模式,其中前者包括了大规模TOD一体化开发城区、交通枢纽站中心和地区站点中心3种类型,体现出多线集聚型开发的特征;而后者体现出沿线型开发、新城模式、公共交通主导的特征。希望借鉴日本高密度城市的轨道城市发展经验,为促进国内城市轨道事业的高效集约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铁路客运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衔接组织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铁路客运站之间的空间关系,总结出五种轨道交通与铁路客运站的站点布局衔接模式。以轨道交通站点服务的乘客总换乘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最优化函数,结合算例用单纯形法求出每个时间段内轨道交通的发车间隔和发车时间,为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广州海珠生态城低碳交通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建设低碳交通是实现我国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结合国内外生态城交通规划案例分析,提出低碳交通规划的体系框架以及各子系统规划的关键性策略,并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交通规划为例,探讨低碳交通规划实践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包括以TOD模式引导城市交通和用地规划整合、构建"公交+慢行"优先的路网系统、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绿色公交系统、建设高品质慢行系统等。  相似文献   

14.
张中杰 《中国市政工程》2012,(6):48-51,105,106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运营轨道交通的安全保护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新客站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工程为例,对砂性流变地质中紧临运营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基坑工程所涉及的基坑分区、土方开挖、支护成桩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内的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存量开发已是业内共识的情况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似乎成为衡量一个项目开发优劣的标准。本文以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为例,试图通过评价其“宅站共建”的应用可行性,来探讨当下城市空间诉求紧迫的局面下,如何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对其周边城市空间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6.
轨道都市是支撑大都市空间扩张的一种战略,借鉴国际大都市区轨道都市的经验和特征,基于国内新城开发模式粗放和趋利、通勤公交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及公交资源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契合、公交走廊引导城市发展、公交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适配的构建轨道都市原则,并相应给出了城市开发与轨道交通建设统筹规划、土地利用响应轨道交通站点、构建多层次大公交体系、量化轨道都市评价指标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站点区域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协同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趋势,能推进地区机能高效运作、实现地区催化作用、促使公交优先的紧凑发展模式、形成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文章在研究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同时,指出空间发展趋势并提出城市设计推进协同发展的优势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夏静 《山西建筑》2010,36(2):25-26
以绵阳火车客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城市设计的引导,提升了车站作为城市门户空间的地位,同时对绵阳火车客站周边的形象空间打造也提出初步构想,以完善城市火车站周边地块设计。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相耦合的原则和目标,文章论述了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空间耦合的必要性,在对上海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耦合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耦合一致度”的评价指标,以完善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言语  徐磊青 《风景园林》2021,28(5):42-50
针对研究不同站域步行化改造步行便利之增量变化,对上海11个轨交站域建立不同历史阶段的步行化改造模型。同时,结合地块城市基面的总公共空间面积供应量,进行物质环境指标的整合,从而建立:1)总公共空间供应量;2)可达性在步行改造中的变化数值(sDNA指标);3)活动量内外均衡性指示剂三者的相关性拟合方程。通过验证33个商业地块行为学活动量,证明综合了前两者指标的公共空间疏解指数(MIPS)可以对轨交站域空间活力的延续性产生积极影响,对比综合前得到了提升。此外,得出公共空间立体协同度等其他具参考意义的指标,以作为设计参考,对现有轨交站域地块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