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实现增储上产,通过对济阳坳陷临南地区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进而研究了临南地区新生界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阐述了临南地区具有富集油气的优越条件,指出了临南地区的油气的运聚模式主要有3种:自源原生型模式,他源原生型模式,他源次生型模式;油气运聚期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沉积期和明化镇沉积期,建立了临南地区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进一步丰富了陆相盆地油气运聚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垦东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济阳坳陷垦东凸起紧邻郯庐断裂带西支断裂,走滑活动强烈,垦东断层南段及其NE向的延伸和发育于潜山主体带与东部斜坡带交界处的浅层走滑构造带是研究区内主要的2条走滑构造带。通过对贯穿2条走滑构造带的地震剖面和时间切片的精细解释,以及对走滑构造平面和剖面上不同的几何学特征的分析,将研究区内的走滑构造分为成熟型和隐伏型2种。在对走滑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的油气分布和成藏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时期的走滑活动对研究区内的油源、油气运移和输导、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垦西地区油气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垦西地区的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该区存在侧向和垂向2大类型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前者主要包括沙四段烃源岩油气的侧向运聚成藏模式、沙三段烃源岩油气的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和沙四段烃源岩凝析油气的侧向运聚成藏模式3种类型,后者包括沙四段烃源岩油气的垂向运聚式成藏模式和沙三段烃源岩油气的垂向运聚成藏模式2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埕东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断层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密切相关,通过对研究区断层活动、烃源岩热演化及油气运移路径等的研究,探讨了该区断层输导与油气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埕南断层是研究区唯一的油源断层,其活动性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停止活动时间逐渐变晚;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为埕东地区主要供烃层系,与洼陷相比,洼陷东部热演化程度更高、供烃能力更强。埕南断层活动性与烃源岩生烃史的匹配关系控制其输导油气的能力,二者匹配性越好,断层输导能力越强、输导量越大,油气运移距离就越长。油气具有从洼陷区到埕南断阶区再到埕东凸起运移的趋势,并沿埕南断层存在埕古12井、埕古13井、埕92井等多个注入点,且注入点一般都分布在构造脊上,断层和构造脊共同控制了油气的优势运移路径和指向。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东北部潜山类型划分及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造运动的角度对济阳坳陷东北部潜山形成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研究区潜山形成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根据断裂活动对潜山形成的影响,以及潜山所处的构造位置等多种因素,将该区潜山划分为缓坡块断型、陡坡滑脱型、"残丘"型、"坡上山"型、走滑推覆型4种。研究区潜山横向上油气富集具有如下规律:低凸起主体比凸起主体油气丰度高,潜山总体上比低凸起油气丰度高,靠近生油洼陷断层交汇处的潜山油气丰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珠三坳陷琼海凸起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琼海凸起发现多个油田和含油构造,但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研究油气来源问题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十分重要。成藏流体在油区范围内呈非均质性分布,这种特征实际上是油气运聚、成藏复杂性的真实记录。从该角度出发,详细解剖文昌13-2油田原油成熟度、含氮化合物及原油物性等非均质性分布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细划出各油田的充注方向和充注期次,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珠三坳陷琼海凸起油气运聚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文昌B凹陷文昌组滨浅湖相烃源岩,且存在珠江期和粤海─第四纪两次大的运移期。琼海凸起与文昌B凹陷过渡部位的北部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必经之道,具备油气富集、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条件,是今后勘探部署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油气运聚特征,对由高渗砂体的输导层、断层、不整合面和裂缝组合而成的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罗家地区广泛发育断裂、高渗砂体、不整合面和裂缝多种类型输导体系,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是由于砂体上倾方向为断层所切割封堵而形成;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同时裂缝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罗家地区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多个不整合面、油源断层、各层系储集砂体以及裂缝的空间配置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方式很复杂.在断阶带上发育一系列沿边坡向洼陷中心延伸的断鼻构造、断层、不整合面及裂缝的罗家地区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与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油气运移研究相对不足是目前制约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地层油气藏油气运聚动力与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早期以流体异常压力为主,后期逐渐过渡到以浮力为主;流体异常压力推动着含烃流体向外运移,浮力因输导层产状变化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压临时仓储"的存在增加了远距离地层圈闭的成藏几率;盆缘流体异常压力值和地层水矿化度值突进方向与盆缘鼻状构造、坡折带展布方向一致,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汇聚方向;流体异常压力的形成与发育特点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式以幕式为主,也使济阳坳陷横向上发育多种地层油藏类型、纵向上发育多套含油层系。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油气主运移通道及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济阳坳陷的油气勘探领域可划分为上第三系河流型、下第三系湖泊型和前第三系潜山型三类层系,其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为断层、骨架砂体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是油气垂向远距离运移和控制上第三系河流型勘探层中"下生上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骨架砂体、断层一骨架砂体是油气发生阶梯状运移并控制下第三系湖泊型勘探层中"自生自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不整合面和断层一不整合面是油气发生横向远距离运移和控制前第三系潜山型勘探层中"新生古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构造活动频繁、岩相复杂,地层油气藏多处于盆缘,决定了油气输导方式多样.基于对济阳坳陷已探明的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过程的剖析,将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方式划分为3类4种,即断层-骨架砂体型、断层-骨架砂体-不整合型、断层-不整合型.其中,断层-骨架砂体型可进一步细分为断层-不整合面之上骨架砂体型和断层-不整合面之下骨架砂体型2种.不同的输导方式分别控制着相应的油气藏类型.在总结各种油气输导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层控制,分割为西、中、东排山,受源储配置、输导方式等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西、中、东排山油气来源、...  相似文献   

12.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部位 ,是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和盆地充填都比较独特的地区。本文从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入手 ,详细探讨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的独特特征及其对本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 ,认为坳陷内主要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 ,促进了油气的垂向运移 ,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 ,并且对油气的保存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 ,断裂带是渤中坳陷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3.
流体势与油气运聚规律研究——以孤东地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体势是地下流体所有能的综合表现,不同的流体(如油、气、水)在各自的势场作用下,有各自的势场分布规律运动.通过研究地下流体势空间分布模式,可确定盆地流体系统构成,提高对油气运移规律的认识,明确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提高钻探成功率.研究表明,孤东地区地下流体势类型分为高势区、低势区,高势区分布与活跃生油洼陷分布一致,是孤东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烃源区和动力源区.低势区与目前的油气田吻合较好.由此可依据流体低势区来预测新的油气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孔店组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济阳坳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孔店组具有形成油气藏所需的储层、圈闭和保存条件,但缺少生烃条件。八面河孔店组油藏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含硫、高含蜡、高凝固点”的特点,与东营凹陷王家岗孔店组原油具有相似性。对比八面河地区孔店组与沙河街组的原油性质、组分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指标,认为来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和孔店组二段的原油通过不整合面沿由北西向古构造脊与河道砂体构成的优势通道运移至八面河地区,形成以超覆不整合地层油藏和构造油藏为主体的多种油藏类型。受构造背景、油气输导、储层展布、圈闭分布及断层活动等多种因素控制,孔店组油气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八面河鼻状构造带西南端,纵向上多聚集在距不整合面80m以内的孔店组下部,其油藏具有充满程度低、规模较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九五"期间储量接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济阳坳陷“九五”期间探明储量的来源构成分析表明,新增探明储量基本由升级储量、滚动储量、新发现储量三部分构成,且升级储量占据主导地位。圈闭、预测、控制、探明储量之间的升级转化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增加探井工作量和科技投入在济阳坳陷储量升级转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卡塔克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是塔中地区重要的勘探领域,其油气富集规律复杂,文中试图从油气运聚的角度来剖析卡塔克隆起奥陶系的油气成藏问题。研究认为,塔中卡塔克隆起奥陶系主要发育2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即断裂 ̄裂缝输导体系和断裂 ̄裂缝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深大断裂作为油气源断裂,垂向输导,优势充注;断裂、裂缝与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网络侧向调整运移;以单一油气聚集单元为单位,以良好的保存条件为前提,位于输导体系上倾的遮挡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塔中油气藏为多期成藏,且以喜马拉雅期为主,加之输导体系的差别,使得油气藏在空间上表现为差异聚集的特点,其运聚模式可归纳总结为垂向优势充注、侧向网状输导、纵横向差异聚集。  相似文献   

17.
川西坳陷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其中上侏罗统蓬莱镇组见较多Na2SO4型地层水,结合地层水离子参数,总体上地层水封闭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在垂向和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和平面分区性。纵向上,侏罗系地层水总体表现出断层越流淡化地层水的特征;平面上,地层水矿化度、主要离子浓度受构造位置以及断裂系统控制。构造位置较高或邻近烃源断层的地区,侏罗系地层水受大气水下渗淡化作用和须家河组五段湖相泥岩黏土矿物脱水淡化作用影响。与中国大部分油气田不同,川西坳陷侏罗系次生气藏主要分布在矿化度小于30 g/L,HCO3-浓度大于300 mg/L的区域。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黏土矿物转化析出的大量低矿化度层间水与有机质热演化和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的烃类和CO2气体,在断层沟通下上涌进入侏罗系储层,导致低矿化度、高HCO3-浓度地层水的分布范围与气藏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断层欠发育地区,地层垂向连通性差,侏罗系次生气藏难以形成,地层水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和较低的HCO3-浓度。  相似文献   

18.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地区古近系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兴隆台地区古近系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古近系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根据流体变化特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和勘探现状,分析了兴隆台地区古近系的油气运聚特征.指出兴隆台地区古近系主要存在三种油气运聚模式,分别为断层型垂向运聚模式,受不整合面、断裂、砂体共同控制的阶梯状运聚模式,不整合面和砂体侧向运聚模式,来自兴隆台地区自身与周边清水洼陷和盘山洼陷的油气通过以上三种运聚模式沿南、西、南东方向向兴隆台地区高部位运移聚集,那些处于油气运移通道附近的低流体势区是油气汇聚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气储集系统、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分析基础上,对油气富集规律分析认为,古潜山圈闭油气富集高产必须邻近古近系生油凹陷且位于油气运移通道系统之上、发育构造裂缝及次生孔隙的砂砾岩或火山岩储集系统、具有古近系的区域性披盖层;综合生、储、盖和构造条件分析,对中生界古潜山油藏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对下一步深层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济阳坳陷“相-势”耦合控藏的内涵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济阳坳陷527个砂体的“相”和“势”关系统计,结合二维砂层组合模拟实验和高温高压岩心石油运移和聚集实验,探讨了“相-势”耦合的内涵。不同尺度下,具有不同的“相- 势”耦合控藏特征:砂体尺度下,主要体现在沉积相类型不同,油气聚集特征与油气充满度不同;砂层尺度下,主要体现在砂层的非均质性、砂泥岩组合和渗透率级差不同,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与含油层位不同;岩心尺度下,主要体现在视流度不同,油气运移的渗流特征和含油饱和度大小不同。成藏砂体主要位于用能量条件、流动能力和储集能力建立的“相-势”耦合控藏的PFR模式的二高一低区。“相-势”耦合定量模型为幂函数形式,可用来判别砂体含油气程度,进行含油气性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