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抽油机井的泵效主要受到杆柱冲程损失、泵内自由气、漏失等因素的影响,要准确计算抽油机井的泵效,必须对油藏供液能力、油藏流体物性以及抽油机抽汲参数等进行全面的计算.在应用新泵的前提下,深井泵泵效可以主要考虑杆柱冲程损失和泵充满程度两方面的影响.为验证筛选软件的计算结果,并分析在不同油井条件下溶解气收集装置对泵效的影响,在所有筛选的油井上都安装了溶解气泵下收集装置,测定油井的泵效.统计59口井装置安装前、后效果,安装后套压降为0,平均液量、泵效略有提高,气量明显加大,采用回收气加温,计量站液量温度升高2℃.  相似文献   

2.
抽油井井口回压过高将对深井泵造成不利影响,使深井泵漏失量增大,减小泵效,缩短检泵周期。为此研制了KZW型有杆增输泵,介绍了增输泵的理论基础、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和优点,通过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抽油井生产过程中生产回压给泵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造成漏失并导致产量与泵效降低等问题,结合现场实际,研制了开发有杆抽油增输泵-在原有深井泵上部增加一个比深进 直径大的助油泵筒。  相似文献   

4.
为使沈阳油田沈67块出砂油井高效生产,从深井泵摩擦副间隙漏失和凡尔漏失进行了泵漏低效机理分析,对抽油泵的结构和材质进行了优化改进,减小砂粒进入摩擦副间隙带来的磨损.提高运动部件的抗磨损能力,提高抽油泵的抗漏能力和油井的生产周期,使出砂油井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延长了检泵周期,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深井泵采油实践中,杆式深井泵得到最广泛的应用,这种泵的活塞是全金属柱塞。随着活塞副的工作,将产生磨损,引起摩擦表面间隙增大,增加了泵出液的漏失量,降低了油井产能,使深井泵装置工作的技术经济指标变坏。用过的活塞副不得修复,下过一两次井后就不能继续使用了。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藏有杆泵举升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有杆泵举升存在的泵效低、漏失量大和杆管失稳偏磨严重等问题,研究形成了以低漏失高效深井泵、有杆泵高效油气分离器、连续抽油杆和液压油管锚为主的低渗透油藏有杆泵举升配套技术。150余井次的现场应用表明,采用该技术平均泵效提高了15%以上,油井免修期平均延长6月,实现了低渗透油藏的高效举升,达到了节能降耗和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极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苏油田90%以上的井为定向井。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井筒流体日益复杂,目前抽油泵的平均泵效为51.8%,其中泵效低于30%的井有310口,占总井数的22.6%。针对江苏油田抽油泵泵效现状,通过对泵充满程度、冲程损失以及漏失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油井生产状况,分析造成油井抽油泵泵效偏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对890口井现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计算模型,计算了泵充满系数、冲程损失以及漏失量值。计算结果表明,气体对泵充满系数的影响最大,柱塞与衬套间隙以及固定阀尔漏失次之,再次为抽油杆弹性伸缩引起的冲程损失。  相似文献   

8.
江苏油田90%以上的井为定向井。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井筒流体日益复杂,目前抽油泵的平均泵效为51.8%,其中泵效低于30%的井有310口,占总井数的22.6%。针对江苏油田抽油泵泵效现状,通过对泵充满程度、冲程损失以及漏失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油井生产状况,分析造成油井抽油泵泵效偏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对890口井现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计算模型,计算了泵充满系数、冲程损失以及漏失量值。计算结果表明,气体对泵充满系数的影响最大,柱塞与衬套间隙以及固定阀尔漏失次之,再次为抽油杆弹性伸缩引起的冲程损失。  相似文献   

9.
由于抽油机井受井下砂、蜡以及泵挂深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泵漏失严重,冲程损失大.因而泵效低.据统计沈三区有1/4-1/3抽油机井泵效低于30%,其中不含供液不足井,而且检泵周期短,最短2个月左右.为了充分挖掘这部分油井的生产潜力,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引进抽油机井增抽扶正器来解决上述问题.现场共实施8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液12 t/d,日增油1.3t/d,泵效平均提高23.6%.油井增抽扶正器既有对抽油杆柱的扶正作用,又能起到增产和提高泵效的作用.它适用于潜力油井提液增产,应用于泵漏失严重的油井可延长其检泵周期.  相似文献   

10.
陶学军 《青海石油》2004,22(4):47-51
机采井中深井泵工作泵效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油井的产液量。在生产中深井泵的实际泵的实际泉效普遍较低,一般在30%~50%。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生产中如何将影响它的因素消除或减少,就可提高抽油井的产液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18.
19.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