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波阻抗反演及其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应用波阻抗反演地震剖面结合测井、岩心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的层序,共识别出9个层序,20个体系域,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波阻抗反演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地层、沉积微相、构造解释,共识别出5种类型的隐蔽圈闭,即地层超覆、砂岩透镜体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和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并总结了它们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苏里格气田储集层成岩作用及有效储集层成因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苏里格气田盒8段、山1段为河流相低渗透储集层,具有典型煤系地层成岩作用特征,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导致低渗的主要原因,有效储集层为低渗砂岩背景上的相对高渗单元。苏里格气田相对高渗储集层单元与砂岩岩石组构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沉积水动力条件控制砂岩结构和成分的分异,进而控制成岩作用和孔隙发育特征。粗砂岩石英颗粒和石英岩屑含量高,抗压实能力强,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形成,从而成为优质储集层;中细砂岩塑性岩屑含量较高,呈致密压实相,不利于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形成,为差储集层或非储集层。将苏里格气田储集层划分为6种成岩相类型,建立了成岩相与沉积微相、沉积序列特征的关系,可预测有效储集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3.
对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的地质工作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展开,但多侧重于岩石学、地层学和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成岩作用和成岩相的研究相对薄弱。以辽宁省凌源县魏杖子剖面为例,利用岩矿测试资料,对研究区雾迷山组地层的成岩作用、成岩相进行研究,划分出7种基本成岩作用类型,并根据成岩组构、强度、序列及岩性特征,划分出5种成岩相类型。依据对各成岩相储集性能的分析,认为埋藏古岩溶一埋藏胶结和构造破裂一埋藏胶结成岩相具有相对重要的储集意义,并据此对雾迷山组有利储集层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分析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长8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A阶段,主要成岩类型为压实作用、溶解作用及2期方解石、2期高岭石、3期绿泥石胶结作用。独立型薄层砂体分布在河道边部和河道上游,其塑性矿物含量高,以强压实作用为特征,溶解作用和胶结作用较弱,发育强压实成岩相。复合型厚层砂体分布在河道中心,其中顶部和底部砂体以强方解石胶结为特征;中部砂体根据砂体岩相类型存在多个成岩序列和成岩相,其中富含刚性矿物中-细砂岩岩相主要发育绿泥石胶结中溶解成岩相,过渡型细砂岩岩相由于早期方解石胶结程度差异,可发育方解石中胶结成岩相或高岭石中胶结成岩相。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储集层岩性主要为处于中成岩阶段的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段, 岩石组成、成岩矿物组合、成岩演化、孔隙组合类型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储集层中自生矿物种类、分布、生成顺序、孔隙类型组合和孔隙形成特征以及构造作用等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将古近系-白垩系储集层成岩相划分为强胶结挤压致密型成岩相、中等胶结溶解型成岩相和弱胶结成岩相, 其中以方沸石和白云石组合胶结为主的储集层物性最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构造带古近系、白垩系储集层岩性、物性参数等将本区储集层分为4 个级别: Ⅰ、Ⅱ类储集层可以作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Ⅲ类储集层属低渗透储集层可以作为寻找天然气的目的层, 而Ⅳ类储 集层为特低孔特低渗非常致密型储集层, 甚至为非储集层。  相似文献   

6.
实用地震沉积学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刘保国  刘力辉 《石油物探》2008,47(3):266-271
提出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理念,探讨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包括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岩相物理分析和定量地震相分析等,其中定量地震相分析包括年代地层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和波形分析技术等。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D气田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为例,重点阐述了定量地震相分析技术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表明,实用地震沉积学在沉积相分析和岩性圈闭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结果,以前人的研究为依据,对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成岩作用和成岩相进行研究。通过对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的分析,将成岩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6个期次,其中早成岩B晚期-中成岩B早期的酸性溶蚀、溶解作用促使次生孔隙发育,是形成建设性成岩相的关键时期。综合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特征,将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成岩相划分为:低孔渗净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相、特低孔渗净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胶结相、特低孔渗净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较强压实相、致密净砂岩胶结相与致密中细粒(杂)砂岩压实相5种成岩相类型,并建立了每种成岩相的测井曲线特征。通过单井成岩相分析,成岩相在垂向上表现为以下部溶蚀相,上部压实相为主的特征;在平面上表现为其分布受控于沉积相的展布。低孔渗净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相作为最有利的成岩相类型,呈孤岛状分布。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中—下侏罗统发育多套砂岩储集层。基于齐古断褶带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分析,利用偏光显微镜、孔渗分析仪、扫描电镜等实验仪器对中—下侏罗统砂岩样品开展了岩矿特征、成岩作用、成岩相、物性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并对储集层进行了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齐古断褶带中—下侏罗统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结构成熟度中等,成分成熟度低;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可分为少杂基弱胶结成岩相、不稳定矿物溶蚀成岩相、碳酸盐矿物胶结成岩相和杂基充填—压实成岩相4种成岩相类型,成岩相直接影响了储集层物性,中—下侏罗统储集层可分为2大类6小类,部分含油气层为致密砂岩储集层。  相似文献   

9.
阜东斜坡头二段储集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岩心及其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资料分析和沉积相研究,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二段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对储集层起破坏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起建设性成岩作用的主要有溶蚀作用和早期黏土膜对石英次生加大及胶结物沉淀的抑制作用.综合分析成岩作用组合类型和演化序列,认为头屯河组二段砂岩的成岩演化主体处于早成岩B阶段晚期,部分进入中成岩A阶段早期.在建立成岩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划分出薄膜-孔隙型、富方解石胶结-孔隙型、富高岭石胶结-孔隙型、强压实和压溶型4种成岩相.成岩相类型受沉积微相、成岩流体性质及成岩流体活动性的控制,油气产能与成岩相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成岩相的形成、分类与定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根据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对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及与储集层分布的关系,探讨成岩相的形成机理、划分方案与评价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和意义。针对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等扩容性成岩相,提出了有机酸性水溶解作用、白云石化等8种主要成岩作用机理。划分出9类扩容性成岩相和7类致密化成岩相,提出了反映岩性、成岩作用和孔渗性3个层次内容的“孔渗级别+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类型”的成岩相命名方案。在成岩相勘探评价中,强调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和岩心薄片等综合定量预测,提出了“四个步骤”、“三图叠合”的评价方法和成图方式,根据不同成岩相类型的分布预测有利储集体、“甜点”、成岩圈闭及油气成藏。指出了成岩相的发展方向及成岩学的设想和思考。图16表6参31  相似文献   

11.
对 H盆地 L 区块下白垩统常规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相分析 ,根据地震相单元的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 ,划分出 7种主要的地震相。依据陆相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沉积体系分布模式以及钻井资料 ,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 ,预测了下白垩统沉积体系的分布 ,指出主力生储盖组合位于 A层序上段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储集层岩性分析、流体包裹体测试、模拟实验等手段,结合地球化学、地震、测井、试油相关资料,详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及致密气藏基本特征,总结致密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广覆式生烃和持续性充注的气源条件、大面积分布的三角洲相砂岩储集层与近距离运聚的成藏模式等地质要素的有效配置、共同作用,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型致密气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藏含气层组多、面积大,存在多个压力系统,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点,储量丰度低。全数字地震薄储集层预测技术、致密气层测井精细评价技术与开发集成配套技术为致密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陆相坳陷型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总结近年来中国陆相地震沉积学研究经验,结合松辽盆地齐家地区研究实例,探讨陆相坳陷型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地震沉积学所用基础资料包括三维叠后数据体、周边二维区域地震测线和地质背景资料以及工区钻井、测井资料。工作流程强调地震、地质资料综合解释以及地震沉积学分析、层序地层学分析和地震地层学分析的相互配合。工作流程包括井震对比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子波相位调整、追踪等时标志层、地震分辨率分析、岩石物理关系分析、地震参数筛选、地层切片处理、地震沉积相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基本步骤。要求的成果图件则包括联井基干地震剖面、层拉平相对地质时间剖面、地层切片、沉积相图等十余种。这些步骤在松辽盆地齐家地区白垩系青山口组的实例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研究思路、分析资料和成果图件可作为在其他陆相盆地,尤其是坳陷型盆地进行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在歧北凹陷沙二段滨4油组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针对研究区复杂岩性波阻抗值差异小以及自然伽马值差异明显的特点,开展相对波阻抗约束下的测井参数反演工作来获取岩性数据体。同时,结合测井和钻井资料,对地层切片进行地震沉积学解释。研究结果表明:测井参数反演方法可以有效区分研究区的复杂岩性,基于等时地层格架生成的一系列地层切片识别出了滨4油组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中不同的沉积单元,准确反映了其物源方向、储层平面展布特征及空间演化史。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国欣  赵太平  石玉江  胡琮  陈阵  凡雪纯  李栋  赖锦 《石油学报》2018,39(10):1141-1154
基于岩心分析、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10亚段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矿物组合特征等进行了研究。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10亚段储层的岩性以粉晶、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孔为主,偶尔伴生成岩裂缝。根据成岩作用、成岩矿物和储层物性,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10亚段可划分出晶间孔相、溶蚀相、成岩微裂缝相、压实压溶相、钙质胶结相和膏质充填相6种成岩相。结合成岩相在常规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引入成像测井孔隙度谱分析方法,实现了单井成岩相的测井识别,分析结果与试气资料吻合较好。成像测井孔隙度谱的定性分析与常规测井相结合可揭示孔隙的发育状况和分布,判别测井成岩相,为储层评价和预测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了姬塬地区长6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带,结果表明:压实作用是导致长6砂岩原始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因素,长石等易溶矿物经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则有效提高了储层的物性;长6砂岩整体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早成岩期的绿泥石膜对于原始孔隙度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依据成岩作用及沉积特征,划分出5种成岩相带;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和长石溶蚀相储层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最为有利的成岩相带,主要分布于沙崾岘—张家山和马家山—冯地坑一带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  相似文献   

17.
针对珠江口盆地文昌13-1油田井网稀疏,不同微相砂体厚度及组合特征差异等制约井间砂岩分布及沉积微相刻画的难题,从井点出发通过岩心资料确定了井点沉积微相类型;利用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分析方法对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刻画。通过构建“地震基准弧长对数”属性,并利用该属性进行砂岩厚度定量预测,从而建立了研究区砂坪主体和砂坪侧缘的地震相模式;利用砂岩厚度分布和地震相落实了沉积微相边界。研究结果揭示,该区ZJ2-1U砂组沉积期经历了“泥坪-混合坪-砂坪”的沉积演化,砂坪主体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砂坪侧缘面积大,呈互层状在全区分布。上述认识为油藏开发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 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4,他引:10  
上三叠统延长组6 段是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重要的勘探目的层, 也是典型岩性- 地层油藏。文章在岩心和沉积相分析基础上, 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分析化验资料, 对长6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系统研究, 确定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 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 起建设性成岩作用的主要有早期绿泥石和白云石的环边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综合成岩作用方式的组合类型和演化序列, 认为长6 砂岩的成岩演化主体已进入中成岩阶段B 期。在建立成岩演化模式的基础上, 对成岩相组合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划分出压实- 胶结成岩相组合、压实成岩相组合和胶结- 溶蚀成岩相组合, 分析了成岩相组合与储层发育的关系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为进一步的岩性- 地层油藏的成藏规律分析和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铸体薄片和扫面电镜等技术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侏罗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带,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储层物性较差,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层砂体目前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B期,压实作用使原始孔隙度降低,钙质胶结和硅质胶结破坏原生孔的同时也减少了次生孔,绿泥石环边胶结有效的保存了原生粒间孔,后期的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有所改善.依据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划分出4种成岩相: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有关的绿泥石环边残余孔相,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边部和分流间湾有关的黑云母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和高岭石弱溶蚀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