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提高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爽 《中国能源》2008,30(5):11-16
全球范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迅猛。本文通过分析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和CDM市场及其交易特征,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文章指出中国应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加强CDM供给的宏观调控,建立多层次碳交易市场,开展CO_2排放权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和碳市场金融服务,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交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两种环境管理工具。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减排手段,与碳税相比,具有可以最小化减排成本、促进价格发现、为企业减排提供市场化机制等优点。目前,国际上已建立了多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其中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当前世界上运行规模和交易量最大的、发展最为完善的碳交易体系,占全球碳交易规模的90%左右。我国在"十二五"规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中都明确提出,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设立了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区域。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主要是学习和参照欧盟碳交易市场的经验,在试点阶段采取了与欧盟类似的碳交易运作模式。与欧盟碳市场相比,目前我国试点碳交易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透明度较差、交易方式原始、配额分配有失公允、市场流动性差、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我国即将建立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应采取渐进式发展、稳步推进的方式,在市场覆盖范围、配额总量及分配方式、交易机构和产品等方面进行逐步完善。建议我国应尽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交易规则,强化市场监管和履约管理,同时要加强碳交易领域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多个分割的碳交易市场,其中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需求方,其交易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碳市场的交易价格走势。通过分析欧盟碳市场价格可以看出,国际碳价格在欧盟碳排放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处于波动下滑中,2008年初开始回升至最初的价格水平,但从2008年底又一直处于持续的波动下滑状态,2013~2014年国际碳价格降至6欧元/t左右。我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通过CDM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我国的碳交易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附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其中欧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参与的最主要的碳市场。国际碳价格的波动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碳价格走势,引起我国碳价格的同向变动;同时还制约了我国CDM项目交易量,2013年后CDM项目注册增长率逐渐趋于零。由此,我国政府加快了建立国内碳市场的步伐。中国应建立严格的碳排放约束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加强对碳市场对接的研究,争取绕开联合国和CDM机制,建立国家间的减排机制;加强财政补贴力度,发展低碳环保技术。  相似文献   

4.
碳定价是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来激励减排的有效手段,是当前各国落实《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可信的政策工具。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定价机制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和碳减排信用体系,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是碳定价机制的主要手段,碳信用体系是有效补充。作为碳定价机制最成熟的区域,欧盟随着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加速改革、跨境碳定价机制的持续推进和碳金融的创新发展,其碳定价机制日渐成熟。我国应吸收欧盟碳定价机制的成功经验,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市场核算方法及标准,完善碳交易市场的体制机制,稳步推动碳金融发展,加快推进碳普惠机制,逐步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碳定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张跃军  王琼 《中国能源》2010,32(10):15-19
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迅猛,碳交易所作为第三方平台为碳交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国际碳交易所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交易体系,主要以欧元计价,并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势。中国虽是碳资源大国,但碳交易所的发展刚刚起步,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当前,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作为我国碳排放交易所的先行者,正在积极探索我国碳减排量核定体系和定价机制,通过与国际碳市场所对接,提高我国在碳排放交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减少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由强制性配额市场和自愿性减排市场两部分组成。2016年8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首次在中央决议中提出了"碳金融"。随着国际碳交易的低迷和国内碳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参与碳排放交易的方式逐渐从一级市场转向国内试点碳交易二级市场。在我国当前市场发展阶段,除现有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参与业务以外,金融机构也可以丰富模式,深挖碳金融市场,包括一级市场的项目资金管理、融资租赁、减排收入质押融资/贴现、合同能源融资。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部署,我国将于2017年在现有七个碳交易试点工作基础上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八大行业的数千家企业将承担碳排放遵约义务。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简称MRV)体系是碳交易机制的核心组成要素之一,第三方核查机构在准确量化企业排放、服务政府部门制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国碳市场即将启动的背景下,核查机构应当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在全球范围内正日益成为有效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机制或政策工具。面向“双碳”发展目标,适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分析研究,对推动我国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梳理了欧美相对成熟碳市场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国内试点碳市场的建设经验,并对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内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我国碳市场目前主要存在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健全、覆盖行业与交易结构较为单一、碳配额分配科学性及公平性有待提升、多市场联动效应较弱等不足。 结论  建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未来重点围绕顶层设计、市场体系、调控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碳价机制现状与展望2014》,全球目前共有40个国家和超过20个国家地区实行碳定价政策,共覆盖约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约占全球年排放量的12%。其中,欧盟碳市场配额总量约为20.84亿吨,排名第一;我国除重庆和湖北外的5个试点配额总量为11.15亿吨,排名第二。随着对碳交易机制的不断探索和推进,我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目前国内7个试点都已展开交易,但各地的价格相差较大。碳价过高,则会降低配额  相似文献   

10.
碳交易机制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市场机制,已经在全球各国逐步推进实施中,中国正在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交通运输行业是三大碳排放行业之一,积极应用碳交易等市场机制管控排放是大势所趋。中国正在加快交通运输碳交易实践,如上海率先将航空和港口纳入碳交易体系;深圳创新碳交易机制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北京先后将交通固定和移动源纳入碳交易体系,交通运输类自愿核证减排项目开发日益增多。本文从交通运输碳交易顶层设计、核查方法体系、配额分配方案、抵消机制设计、核查机构遴选、试点工作设想、行业部门作用、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同时,本文展望随着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深度参与机制设计,将有效推动科学合理建立交通运输碳交易机制,促进形成交通运输碳排放大数据库的建立,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碳资产管理理念,推动建立交通运输碳账户与交易制度,加快启动设立低碳交通运输基金,形成全新交通运输碳减排激励体系,实现最优成本管控交通运输碳排放。  相似文献   

11.
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PCDM)的有效实施.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良好效益。除开发碳捕获与碳埋存技术之外,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执行理事会在我国电力行业其他减排领域均有相关的方法学,可以开发成CDM项目。目前我国已开发的CDM项目主要集巾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巾的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方而。PCDM最适宜使用的是小型方法学。以宁夏丰联彭阳太阳灶项目为例.拟定项目基准线情形,计算出年减排量约为35723t二氧化碳当量。PCDM的实施仍存在其本身还不完善、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金融危机下国际碳交易市场萎缩等障碍。建议我国应完善CDM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多方协作开发PCDM,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学,积极参与国际PCDM规划的制定与简化。  相似文献   

12.
The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sectoral marginal abatements cost curves for a number of EU countries as well as to examine the efficiency aspects and the economic impacts for the major sectors of the ETS under different carbon market configurations in 2010 and 2020. To produce a consistent and realistic assessment, we employ sources such as GHG National Inventories, NAPs and POLES world energy model to constitute the sectoral base year and 2010, 2020 emission level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We then use the market analysis tool ASPEN, which enables to derive supply and demand from sectoral MACCs produced with the POLES model, and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impacts on the carbon market participants. The paper shows that, in compliance with the Kyoto targets, the benefits of an enlarged carbon market are significant, since more than 50% of the abatement in the short term have to be achieved in ETS sectors, which may indeed use CDM or JI credits. A second major conclusion is that in 2020 the new flexibility margins provided by the adjustment of investments in new capacities compensate for the increase in pressure towards stronger emission reductions. This reduc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enlarged carbon market.  相似文献   

13.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一种双赢机制,它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CDM项目必须经国内批准、国际注册后才能开始减排量的监测与统计.并要通过EB严格的审核才可以签发CERs。截至2009年6月12日,中国已有118个CDM项目的减排量获得签发.合计签发减排总量达1.32×10^8t二氧化碳当量,占EB签发总减排量的44.55%。随着我国CDM项目的逐步多元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所占比例会进一步增长。中国政府从CDM项目获得的收益作为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用于支持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活动,企业自留的CDM收益资金只能用于与本项目产能无关的节能减排或可持续发展项目。  相似文献   

14.
对国际和国内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在总结和分析国际碳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碳市场的结构、主体构成、价格形成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任务,以及建设和发展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京都议定书》制定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以碳信用为标志的无形商品的贸易体系。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突飞猛进,成交量从2004年的0.94×108t二氧化碳当量增长到2008年的49×108t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从2004年的3.77亿欧元增长到2008年的920亿欧元。预计2009年全球碳交易量为59×108t二氧化碳当量,交易额为626亿欧元。碳交易市场的不断膨胀和交易平台的不断国际一体化,为碳信用在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计价以及国际结算方面奠定了基础。同时碳信用的政府信用基础、自由存储和借贷及稀缺性、可计量性和普遍接受性都凸显出其货币特性,使得与低碳能源和低碳经济绑定的碳信用从商品过渡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一旦碳货币体系建立起来,碳货币的储存和占有程度就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在未来国际碳货币体系下,我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很可能被购买碳货币所抵消。我国应采取积极政策以应对国际碳货币发展潮流,积极加入到国际碳货币体系的构建中,建立中国碳金融体系,加快健全和完善碳交易市场,使人民币在碳信用的计价和结算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积极发展我国的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为今后可能出现的碳货币体系做好储备。  相似文献   

16.
介绍碳交易的起源、基本原理及碳交易的市场机制,分析了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阐述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减缓气候变暖的原因,并对碳交易在中航工业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Emissions trading beyond Europe: Linking schemes in a post-Kyoto world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iels Anger   《Energy Economics》2008,30(4):2028-2049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linking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TS) to emerging schemes beyond Europe in the presence of a post-Kyoto agreement in 2020. Numerical simulations with a multi-country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global carbon market show that linking the European ETS induces only minor economic benefits. As trading is restricted to energy-intensive companies that are assigned high initial emissions, the major compliance burden is carried by the non-trading industries excluded from the linked ETS. In the presence of parallel government trading under a post-Kyoto Protocol, the burden of the excluded sectors can be substantially alleviated by international permit trade at the country level. However, the parallel carbon markets of linked ETS companies and post-Kyoto governments are still separated here. From an efficiency perspective, the most desirable future climate policy regime is thus represented by a joint trading system facilitating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between ETS companies and post-Kyoto governments. While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is not able to attenuate the inefficiencies within linked ETS, in a parallel or joint trading regime the economy-wide access to project-based abatement op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duces large additional cost-savings.  相似文献   

18.
The cement industry is the third largest carbon emitting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EU.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foreseeable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cement industry under business as usual circumstances, and examines the effects on the sector of carbon trading. For those purposes a global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cement industry (CEMSIM) has been developed. The model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interconnected modules on cement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apacity planning. This study quantifies the benefits achieved from emission trading in different markets (EU15, EU27 and Annex B), derived both from the revenues of emission trading, and from the lower compliance costs. The magnitude of the potential carbon leakage effect is also ass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