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涵  何宜潮  鲁高杰 《园林》2023,(11):31-37
自21世纪以来,由于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生态社区已成为全球社区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摇篮到摇篮”理念基于低碳与循环发展的核心思想,在生态社区规划研究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并在发达地区的多个生态社区实践项目中得到了应用。然而,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对生态社区的关注主要围绕前期的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生态社区“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研究与评价。通过对“从摇篮到摇篮”的生态循环理念进行解析,梳理该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实践应用,并选取两个代表性案例:法国第戎的Heudelet 26与日本鹤岗的Tsuruoka House,进行全周期、多角度的生态解析,探索社区营造中的循环发展生态举措,进而对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城市的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提出了“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他的设计原则和实践已经引来世界充满希望的变化,达到了可持续理念的新阶段。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有待实践的印证。  相似文献   

3.
社区发展规划应以社区居民为本位,体现多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我国当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现实状况,在上海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中.以安斯汀(SherryRAmstein)“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合我国城市社区的“推进式参与”的理论演绎框架,并将该理论框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计划。在行功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操作要点,涉及组织方式、参与机制、政府主导等三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社区发展规划应以社区居民为本位,体现多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我国当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现实状况,在上海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中,以安斯汀(Sherry R.Arnstein)"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合我国城市社区的"推进式参与"的理论演绎框架,并将该理论框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计划.在行动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操作要点,涉及组织方式、参与机制、政府主导等三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王迪  丁山 《中外建筑》2013,(10):104-106
通过英国邓迪市圣玛丽社区俱乐部外环境改造项目,对公众参与设计理念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对这一理念所呈现的积极意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予以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首次推行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是对于过去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模式的一次突破。本文回顾了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的方案设计思路以及按照民意调查、咨询讨论和成果公示的3个阶段分步骤实施推进的全过程,分析了公众参与由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的思路转变,从民意表达、利益协商、回应反馈、社会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的思考,并对城市转型期公众参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4)
低碳物流是低碳经济理念在物流行业的价值观体现,本文通过借鉴研究许多专家学者对低碳物流的看法与定义提出低碳物流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低碳物流与绿色、逆向、循环物流的异同点,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科学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近年来在我国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居民和社区参与的实践操作还很少.社区行动规划是发动居民参与社区规划和建设的一种方法,国际上已有较为成功的运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和扬州市政府引入社区行动规划方法,鼓励居民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并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在实践中尝试了老城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与强度不断扩大,因不合理土地利用导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却日益突出。在严峻的生态安全格局下,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必须突出建筑的节能环保职能,让绿色建筑成为既改善居住环境、又保证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外场馆建设中社区利益协议的应用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展开研究。研究认为,社区利益协议具有清晰且灵活的协议内容,能给予社区居民最大的利益补偿,并建立了代表社区的广泛联盟,确保协议信息的及时公开,因此,对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本国实际,提出对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中的启示:提前建立沟通与协商机制、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公民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1.
袁姗姗 《建筑学报》2023,(S2):144-148
从“双碳”总体目标和行业转型现实背景出发,旨在回应“低碳循环”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住居需求与发展,探究住居建筑设计新需求、新趋势、新特征,构筑满足资源循环型社会需求的长期耐用型建筑物。基于实际项目,从设计方法论角度,提出“低碳可循环+产业化+低成本+高品质”的新型住居建筑设计集成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永康项目规划任务的6次调整得到启示,探讨老街更新的评价和设计。通过将两大绿色社区指标与规划调整的问题进行比对,初步建立起老街更新的评价指标,并将这些指标运用于该项目最近的规划设计,验证了低碳生态视角下老街更新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和发展决策中的公众参与——西方有关文献及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城市规划、发展决策中的公共参与,本文回顾了它的产生和发展趋势,总结了西方有关其定义、必要性、类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第一,西方现代公共参与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西方的民主参与观念和开放性紧密相连;第二,公共参与在西方现代公共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三,认识论对人们认识公共参与的价值有重大影响;第四,一个有效的公共参与过程,不仅仅需要城市规划师的参与;第五,非传统型的公共参与对城市规划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它需要参与有关决策的各方建立新型的相互关系;第六,对公共参与的层级和类型划分,有助于人们对不同环境下公共参与及其影响要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非常态的城市条件下,社区成为维持人民正常生活的唯一单元。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方防疫工作中,各地社区在面对此次疫情作出的反应极其不平衡。反思我国长期以往的社区规划工作框架与管理机制,当下急需进一步完善社区规划体系来推进各阶段公众参与深度,进而在物质空间规划与社区管理制度上提高社区韧性。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虚拟地理信息系统对灾害治理的积极作用,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同时研究虚拟地理信息系统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提高社区规划科学性、可持续性,可以从技术层面着手为我国社区规划发展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既有助于解决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带来的废弃资源累积、生态污染加剧及气温波动异常等问题,也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本文聚焦影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问题,结合武汉市对垃圾回收体系建设、车辆尾气污染处理、固碳能力提升等问题的治理现状,提出了利用遥感监测碳排放、设计建造绿色建筑、实施CCS技术等低碳发展改进措施,旨在加强对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谢俊 《中外建筑》2012,(7):105-107
太阳能储量巨大,分布广泛,清洁安全,结合本设计要求,在此次设计中充分考虑利用太阳能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屋面、窗户及墙面进行了太阳能应用的初步研究,倡导绿色低碳的建筑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低碳建材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新型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来引导人们对新型建材的认识,引导人们对新型建材的使用,引导人们对新型建材的生产及推广。本调研以时下比较热门的低碳建材为切入点,重点对低碳建材的提出原因、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及可能等进行调查研究,以上海世博馆为主要例子,来具体地阐述低碳建材的应用及各种优点。从而,得出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点的新型建材发展及应用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在未来的建筑中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 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目标,应对新型 城镇化内涵式发展要求。社区是社会生活的 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石,社区规划 是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区治理层面延 展社区规划内涵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 从社区、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三个基本概念 辨析出发,探讨社区规划深入社会治理创新 的基础和机遇;同时以重庆市首个城市社区 发展规划为例,论述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社 区规划的地方途径。研究认为,公众全过程 参与社区规划和有效的行动计划是实现社区 治理乃至社区发展的关键;由于地方自然、 人文和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探索社区规划 的地方途径是社区规划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 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组织是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主体,是城市居民的有效组织者,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环节的薄弱,与社区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主体缺失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必须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制度,强化社区组织作为公众参与主体的地位与权限,从而完善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促进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20.
与绿色相关的各种建材生产工艺的研究虽然已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但欲使低碳建材研究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对绿色概念或"绿色度"的定量化。唯有"软件研究"作为扎实的基础,"硬件研究"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