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了竹炭改性涤纶/棉混纺针织物的性能,对5种不同混纺比的竹炭改性涤纶棉混纺针织物的主要服用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悬垂性、刚柔性和保暖性越来越好,而耐磨性变化不明显,但顶破强力减小。  相似文献   

2.
混纺比对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针织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性能,对5种不同混纺比例的竹炭改性涤纶/棉混纺针织物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针织物的断裂强力下降,断裂伸长率下降,顶破强力逐渐下降,纵向、横向弯曲长度和织物的硬挺系数逐渐下降,柔软性提高,悬垂性和保暖性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3.
赫淑彩  王其 《产业用纺织品》2008,26(2):14-15,32
利用竹炭涤纶与PTT、棉交织,设计开发了两种双层网眼针织物,这种织物除了保健功能外,还具有导湿快干、透汽、舒适的优点,是运动服和休闲服的理想面料。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各种竹炭改性涤纶混纺交织针织物的绿健功能,为竹炭涤纶针织物的功能设计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所述针织物具有很强的远红外和负离予发射功能,抗紫外线功能,吸附分解能力,消臭功能,且有一定抑菌功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含银竹炭涤纶针织物的导湿性、透湿性和保暖性,结果显示含银竹炭涤纶针织物的导湿性、透湿性和保暖性与竹炭涤纶针织物差不多,明显地比普通涤纶针织物高。  相似文献   

6.
为客观综合评价混纺毛织物热湿舒适性能,将丝光羊毛条、无毛绒和莫代尔纤维以6种不同比例混纺,分别织制纬平针组织针织物,并对透气率、透湿率、克罗值、回潮率、散湿速率和芯吸高度进行测试,分析混纺比对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丝光羊毛条、无毛绒和莫代尔纤维的混纺比为60∶20∶20时,织物透气率、克罗值达到最大;当混纺比为20∶20∶60时织物透湿率、回潮率达到最大,且散湿速率相对较优;针织物芯吸高度最高时的纤维混纺比为20∶60∶20。采用变异系数法为影响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物理指标赋权,得出了综合评价羊毛/羊绒/莫代尔纤维混纺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7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保暖性能、透湿性能、导热性能、冷暖感、透气性能、浸润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加,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保暖性逐渐提高,导热系数基本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接触凉爽感越来越好;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透气性也逐渐提高,其芯吸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8.
竹炭改性涤纶针织物的保暖导湿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竹炭改性涤纶针织物的保暖、导湿、透汽功能,结果显示由于碳和金属碳化物的蓄热作用,织物的保暖率比较高;由于纤维中的炭粉表面积大,孔隙多,具有强吸附能力,织物具有较强的导湿、吸湿功能,透汽功能一般,但干爽舒适性好。  相似文献   

9.
竹炭改性涤纶及其针织物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3tex/72f竹炭涤纶长丝编织的单面布和20.8tex竹炭涤纶与羊毛(30/70)混纺纱线编织的罗纹布为测试试样,分析讨论了远红外发射、负离子发射、紫外线屏蔽、抗菌、吸附、导湿、透气等性能指标,说明了竹炭改性涤纶及其针织物具有良好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差动毛细效应原理设计竹炭改性涤纶针织物,并对所设计针织物的导湿性进行了对比测试。研究表明,利用差动毛细效应原理合理设计的竹炭改性涤纶针织物,以及棉盖竹炭涤纶针织物、Coolmax和经过空气变形加工的竹炭涤纶复合纱线珠地织物、竹炭涤纶氨纶交织织物都有优异的导湿性.  相似文献   

11.
选择8种不同的羊毛与普通涤纶、37.5涤纶混纺针织物试样,测试试样的密度、面密度、未充满系数和厚度等基本参数,以及回潮率、透气率、芯吸高度、瞬间接触凉感(Q-max)及恒定加热条件下的干、湿态升温性能等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分析和评价了针织物的基本参数对其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普通涤纶相比,采用37.5涤纶有助于提高织物的回潮率、芯吸高度和Q-max;透气率随针织物未充满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当织物的纤维组成成分基本一致,组织结构相同时,针织物的面密度越大,透气性越差;含37.5涤纶的纬平针织物的瞬间接触凉感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消防服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性能和较好的热湿舒适性能,选取7种消防服用外层织物为研究对象,测试了织物热防护性能及舒适性能相关指标,分析了织物原料及性能参数等因素对热防护性能与舒适性能的影响,并阐述其影响规律;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综合评价织物热防护性能与舒适性能。结果表明:织物的热防护性能与其原料组成、织物厚度及紧度相关,舒适性能主要与织物密度、紧度以及织物厚度、面密度有关;在测试的7 种织物中芳纶防静电防护织物的综合性能最佳,而腈纶/ 棉混纺防护织物的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3.
马希明  丁殷佳  王利君 《丝绸》2020,57(2):6-12
文章为分析出汗过程对运动服面料热湿阻变化的影响,选取15种常见运动服面料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行研制的动态出汗装置和SGHP-10.5服装热湿阻测试系统,测量织物从吸湿到干燥整个动态过程的热阻和湿阻。以织物的性能参数为影响因素,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和RBF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热、湿阻变化率两个指标来分析织物的动态热湿传递性能。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模型数据预测误差较大,而RBF神经网络预测的热、湿阻变化率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2.2968%和2.0862%,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14.
 用自纺的五种不同混纺比的19.5tex甲壳素/棉混纺纱织成同规格的织物,测定混纺织物的强伸度、pH值、刚柔性、透湿性、透气性、导湿性等,分析混纺比对混纺织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0/90甲/棉混纺织物的经纬向强力最大,芯吸性导湿性最好,20/80甲/棉混纺织物的透湿性最好,50/50甲/棉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最大,透气性最好。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和纬向强力及导湿性与混纺比显著相关。从穿着舒适性和纱线织物性能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20/80的甲/棉混纺织物较实用,而30/70的甲/棉混纺比例各方面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5.
以云母/竹浆纤维的混纺纱作为原料,以织物热舒适性和纤维导湿理论为依据,设计并开发了平纹、花式透孔、斜纹和麦粒4种组织结构的吸湿快干型凉爽织物。同时对这4种组织织物的基本服用性能和吸湿快干凉爽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开发的4种织物均具有吸湿快干的凉爽性能,其中麦粒组织为吸湿快干凉爽性能最佳的织物。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圣麻涤混纺织物的性能,测试了混纺织物的抗弯性、折皱回复性、透气性与导湿性、织物的表面摩擦性能、抗起毛起球性、光泽度等,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圣麻涤混纺织物有良好的爽身、透气、柔软性,适合制作服用面料.  相似文献   

17.
汪秀清  张昌  高猛 《纺织学报》2010,31(10):40-44
为探索单向导汗织物在潜汗条件下的热舒适性,建立织物在潜汗条件下传热传湿规律的数学模型。选用2种典型的单向导汗织物与1种普通织物,利用纺织品热湿物性参数测试装置作对比实验,获得了样品的总传热量、微气候和环境干湿球温度以及模拟的人体皮肤温度等数据。采用二元回归拟合出织物热舒适性能参数:干球系数和湿球系数。发现在潜汗条件下,不仅仅是普通织物正反面的热舒适性能相近,就是具有单向导汗功能的织物,其正反面的热舒适性能差别也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丙烯酰胺(AM)为接枝单体,应用光接枝技术将AM接枝到涤棉织物上以改善其阻燃性能。分别对接枝前后涤棉织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力学性能、燃烧性能、极限氧指数、热性能和残炭形貌的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AM可以通过光接枝技术接枝到涤棉织物表面,接枝后力学性能下降,氧指数、热性能提高。综合观察,接枝AM的涤棉织物的阻燃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仿棉聚酯纤维与棉的混纺纱的性能,选用4种仿棉聚酯纤维/棉混纺纱、氨纶丝、低弹涤纶丝交织,开发了平针添纱织物、平针衬垫拉绒织物、绗缝织物3种保暖针织物,测试分析其性能。结果表明:仿棉聚酯纤维/棉混纺纱针织物具有良好的保暖性、抗起毛起球性及服用舒适性,是开发保暖服装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