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次复盖的时间剖面上常常能观察到绕射波,这对研究断层是一个有利因素。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在多次复盖中绕射波经迭加后是加强还是压制了。为此,首先导出在多过动校正后,绕射波剩余时差曲线的表达公式。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任意介质结构的地层模型(图1),其共中心点时距方程都可写成: t2=t02+X2/VS2(1)式中:t为反射时间;t0为共中心点的垂直反射时间;x为炮检距.  相似文献   

3.
利用等t0图经过空间归位作出深度构造图是现在最常用的办法。一般都是根据等t0线的t0值和等t0线之间的间隔△x利用预先计算好的表格或量板在垂直等t0线的上倾方向上求出偏移距00′和真深度h。但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有以下两个假设条件:(1)等t0线的走向必须和反射界面的走向一致。(2)反射界面必须是一个平面,或在两个等t0线之间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平面反射。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两个条件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又如何改进?对此问题下面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使用多次复盖技术后,由于信噪比提高,在时间剖面上常可看到清楚的绕射波。如果说,以前绕射波只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才出现,那末,现在已成为经常可以利用的一种资料了。多次复盖为利用绕射波研究地质现象提供了实际的可能性。多次复盖使绕射波加强的原因,在本刊1972年第6期上已有文章作过精辟的分析。实际资料说明这些分析是正确的。但也有另外一些现象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绕射波是常见的一种异常波,经过多次复盖之后绕射波可以得到加强。绕射波的出现与断层等复杂地质现象有关,因此研究绕射波的特征,有助于提高地质解释的质量。如图1设在地下有点绕射源A,埋藏深度为H,绕射源在地表的投影是Q,AQ=H。  相似文献   

6.
绕射波是常见的一种异常波,经过多次复盖之后绕射波可以得到加强。绕射波的出现与断层等复杂地质现象有关,因此研究绕射波的特征,有助于提高地质解释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迭加偏移水平迭加剖面上的时间可以认为是t0时间,即炮检距为零情形下的时间.这是由于在水平迭加前用迭加速度进行了动校正.用迭加速度动校正的结果,每个共深度点上的同相轴都校正成水平直线,即每个道集内部同相轴各道时间是相等的,是与炮检距无关的,因此也就是零炮检距时间.因此,水平迭加剖面反映了地面上各点的t0时间,如果界面不是水平的,它不能直观地表示反射点的位置.为了求得反射点的位置,即反射层的位置,就需要进行偏移,也叫做归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在用时距关系作速度分析时,为了消除界面曲率对时距关系的影响,减少系统的干扰因素,采用计算大量点的速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削弱随机干扰的影响,从而提高计算速度的精度。文中提出一种曲界面反射波时距关系计算的正演方法,它是设计任意曲界面反射波速度计算方法的基础。圆弧法求速度是把相邻两炮点t0道反射点之间的一段界面用一段圆弧去拟合。文中推导了用相邻两炮点的时距信息,同时计算这段界面曲率及界面以上介质速度的公式。趋势动校正是对流行的正常时差动校正的改进。它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校正时不要求动校正速度两个优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将共炮点时距场转换为自激自收的法线反射时距场。反趋势动校正根据共炮点时距场与法线反射时距场,可换算出剖面上任意点激发在适当的任意炮检距接收时应得的反射时间,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时距场体系。综合地利用这套时距场体系,就可以导出如文中所介绍的反射点法、绕射点法、圆弧法及其它新的计算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对《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七期中“应用多次复盖压制干扰的问题”一文有些意见。现写在下面。 1、把组合理论如该文那样引进多次复盖中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组合距一般在数十米内,于是可以把波前看做是平面的,而在炮检距长达2—3公里以上的多次复盖中,如果动校正时倾角和速度不合适,则动校正后共反射点(或共地面点)的时距曲线不是直线,而是一曲线。对这样的曲线,原则上不适用组合理论,因此,用组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一、多次复盖的特性曲线多次复盖对压制多次反射波的作用,一般都是用特性曲线来表示。计算特性曲线时,一种是把地震波假设为连续振动的谐波(石油物探一九七二年第一期的《地震共反射点多次迭加法》一文),一种是把地震波看成是一个脉冲波。前者所得的特性曲线称为谐波特性曲线,后者称为脉冲特性曲线,两者有一些差异。我们把四次复盖端点放炮的谐波特性曲线和脉冲特性曲线(脉冲为瑞克子波)示于图1。为了便于理解,图1横坐标采用α和(δt_(max))/T~*两种变数。δt_(max)为多次波在最大炮检距上的剩余时差,T~*为  相似文献   

11.
反射绕射波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射波与绕射波都是来自反射面的产物。它们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因此使用了反射绕射波这一词。改变绕射理论公式的形态,使变为拉氏变换形式的函数,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其原函数的特点来分析反射绕射波了。本文就是在这样研究的前题下分析归纳的一些结论。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激发后的弹性球面纵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遇到反射介面将要改变波的行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超声波地震模拟实验及理论分析,对绕射波的一些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所使用的环绕绕射棱的定向等距圆弧观测法,可以较肯定地辨认记录上的绕射波。实验证明折射绕射波与反射绕射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实验证明绕射波存在正、负两个半支。根据这一结果,合理地解释了短界面向“点界面”转变以及两个断块靠拢成一个连续界面时,两个断棱的绕射波因正、负反相重迭而抵消的现象,认为绕射波的强度主要与断棱附近一定宽度的条带有关,而地震界面的中断并不能使波动场中断,而只是由一种波转变为另一种波,这就是波动场的连续性、渐变性。文中将折射绕射波与反射绕射波统一起来研究,从而在较广泛的意义上建立统一的绕射波理论。此外,还从物理概念上对绕射波性质给以直观的解释,并指出地震资料处理中偏移技术的绕射扫描理论所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一、绕射扫描迭加的原理绕射扫描迭加,又称偏移迭加。它是利用收敛绕射波来实现的。根据惠更斯一菲涅尔原理,地震波到达一个反射界面,界面上每一个质点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的子波震源,发出球面波,此即绕射波,而该质点即为绕射点源。因而,从物理地震学角度出发,地面上任意一点按收到的反射波,实际上是反射界面上所有点源产生的绕射波在接收点的总和。如果我们将地震记录上的一个个绕射波对比出来,且恢复收敛到地下的点源上去,则地震记录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严格地讲,只有建立在三维扫描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这是因为绕射波的收敛本身就实现了剖面的偏移。既便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平面波记录的绕射目标成像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层、盐丘、溶洞、裂缝等非均质构造已成为现阶段碳酸盐岩高精度成像、构造及岩性解释的主要目标。然而,常规地震数据处理通常将这些非均质地质体引起的绕射波作为噪声而进行压制,即使偏移成像可以收敛归位绕射波,也因绕射波的弱振幅值和能量的快速衰减而湮没在反射能量中,因而未被有效地利用。本文根据绕射波和反射波在平面波记录上的时距曲线差异,利用平面波解构滤波方法压制平滑连续的拟线性反射波,保护和突出曲率较大、连续性较差的拟双曲绕射波,从而提高非均质绕射目标体的成像分辨率。通过对断陷模型和2DSEG/EAGE盐丘模型的试算,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盐丘、断层及其他小尺度非均质构造的成像质量,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地震反射记录不仅包括原始反射波(一次反射)而且含有各种比例的随机噪声,规则的低速噪声,例如面波、多次反射能量、绕射波、折射反射波和各种其他型式的假反射。而且,由于表层能量传播特性的变化使原始反射品质恶化,也由于通常所说的静态和动态校正使到达时间蒙受误差。当信噪比比较高的时候,能准确地计算静态和动态校正值,平均多次复盖(或迭加)。  相似文献   

16.
Zoeppritz方程的近似及其应用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本文提出以幂级数形式表示Zoeppritz方程近似公式。此式把纵波表示为射线参数p的偶次幂级数,把横波表示为射线参数p的奇次幂级数,它包含了目前广泛用于地震勘探的Aki和Richards公式,及Shuey公式。与前人的近似公式相比,本文提出的近似式具有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和岩性关系清晰等优点。此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易于识别和分离纵波和横波;第二个特征是幂级数项的系数AnR和AnT仅是介质的密度ρ、纵波速度α和横波速度β的函数,而幂级数的底则是入射角i的函数,幂级数的常数项AnR和AnT恰好是垂直入射时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所以利用曲线拟合方法很容易实现全部地震岩性参数的反演,并可提取零偏移距剖面。此外,利用此近似式可以得到一些以往已知的反射和透射规律,并能揭示一些新的反射和透射特征,还可以从常规的CDP道集记录中提取28种新的AVO特征剖面。  相似文献   

17.
盆地西北边缘平均速度和有效速度的变化很大,沿倾向7公里的剖面上,t0=2.0秒的有效速度变化达400米/秒沿走向,相距5公里左右的两条测井线,2.0秒的速度差也达到140米秒。因此,过去一直用变速直射线法进行解释。今年,工区处于狭长的断裂带上。除经常出现大倾角反射、波的中断以外还有绕射波、回转波等异常波。为保证解释精度,采用了变速曲射线法进行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18.
记录上的一些现象在速度谱上的反映 速度谱的表现形式与记录不同.为了正确认识速度谱,需要了解记录上的一些现象在速度谱上如何反映.下面简单谈谈几种主要现象.为了讨论起来比较简单,假定时窗长度是非常小的.共深度点道集上双曲形同相轴(反射波和绕射波) 双曲线有一个特征速度(迭加速度),在速度谱上,当速度等于迭加速度,且t0等于此双曲线的t0时,形成能量极大.因此记录上的双曲线在速度谱上表现为一个近于椭圆形的高能量区,习惯上称为能量团.  相似文献   

19.
偏移迭加的基本原理在有关的杂志上已作了介绍,这里只简单的谈一下。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当地震波到达一个反射界面时,该界面上任意一点P都可以看成为新震源(绕射点源)。波以此点为中心,成球面波向四周传播(图1)。由此,推广开来,则可以认为,在地面上任意一点接收到的地震脉冲,就是反射界面上所有点源产生的绕射波在接收点上迭加干涉的总和(图2)。  相似文献   

20.
我们利用[1]中介绍的单层界面反射波的近似公式,用719机计算了一批地震理论模型。暂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用所得波动方程近似公式计算理论模型是否相宜,结果时距曲线与射线方程所得的一致,能量曲线与已有资料[2]基本一致,也增加了一些新情况。计算结果如下。一、单炮点水平界面模型设计如图1。界面中心置于剖面中间桩号30处,分别在桩号30(离原点0为3km)、40、50和60处放炮,在0~60桩号(6km长)的剖面段上接收。每种界面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