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5):630-636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点认识:(1)密集分布的小型遗迹个体以及充填物为黑色的Zoophycos,与较深水环境和贫氧环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Zoophycos可作为古水深变化的判释标志,尤其是以小型个体和具黑色充填物的Zoophycos可作为较深水沉积层的对比标志,依此标志的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太原组沉积期经历过2次大的海侵,出现2次最大海泛面,并可作为全区等时界面。(3)基于沉积环境的时空对比分析,提出豫西地区太原组沉积期海水进退变化规律。研究区太原组自下而上由2次较大海侵与海退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沉积环境演化的早期几乎都出现海湾瀉湖相带为主的沉积,间夹潮坪沼泽和砂质障壁岛相带的沉积,然后变为近岸-远岸-近岸的浅海相带沉积,间夹潮坪沼泽相带沉积,最后又变为海湾瀉湖相带和潮坪沼泽相带沉积。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9层灰岩中的显微观察和描述以及化石组分和岩性特征的分析,将太原组碳酸盐岩划分为15种微相类型进行系统分析,之后总结出焦作太原组碳酸盐岩微相演化特征.从太原组灰岩段中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该组灰岩段经历了从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近岸浅海相带(局限台地相)变为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的远岸浅海相带(开阔台地相),再变到近岸浅海相带,最后变为海湾-潟湖相带的发展过程;显示太原组形成时期最大海侵的层位在L4上部和L8中部,沉积底层处于还原或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出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种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具有红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为贫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较闭塞海湾潟湖底部的贫氧环境;具有灰白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Skolithos遗迹组合为常氧相遗迹组合,出现于浅海上部或海湾潟湖上部的常氧环境;具有灰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为弱氧相遗迹组合,形成于浅海中部的弱氧环境;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为厌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浅海下部的厌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华北盆地太原组沉积期古环境研究及地层精细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1958年,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陕西省山阳县一带进行区域地质测量时,在所谓早志留世地层中采集了许多化石,计有床板珊瑚、腕足类和海百合茎等。据该队资料,该地地层岩性下部主要为灰色、灰黑色、灰黄色钙质千枚岩,薄层灰岩;上部为石灰岩、千枚岩、砂岩,共厚约400余米。其与下伏早中奥陶世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复中、晚志留世地层呈整合接触。床板珊瑚等化石采自上部灰岩层中。  相似文献   

5.
焦作地区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灰岩8~11层。灰岩中含有丰富的牙形刺化石。笔者在刘庄西北沟剖面太原组九层灰岩中获得牙形刺7属16种。其中台型牙形刺占主要地位。其次为复合型。该区太原组牙形刺组合为: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Strep.wabaunsensis-Strep.gracilis 一个组合。根据 Streptognathodus 属各种的共生关系的不同,可进一步划为三个亚组合。上述组合可与华北的太原西山、陵川、徐州、禹县等地及新疆地区相应层位的牙形刺组合进行对比。还可与北美阿帕拉契亚山脉中段等地及苏联莫斯科近郊等地相应层位的牙形刺组合(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豫西焦作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L_1—L_9)中,(竹蜓)类化石丰富,根据其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分析,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古生态类型,即底栖型和浮游型。前者多呈纺锤形,长纺锤形、园柱形、隔壁褶皱强烈,旋壁厚并具旋脊或轴积,主要产自 L_1和 L_6-L_9灰岩中,被解释为形成于高能的近滨环境;后者出现于 L_2-L_5灰岩中,以个体大,呈球形,隔壁平直,旋壁薄且旋脊不发育为英特征,被认为产生于低能的远滨(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或附近)环境。  相似文献   

7.
冯营矿矿井突水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冯营矿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严重的现状,研究了矿井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等充水条件,认为石炭系L8灰岩水、顶板砂岩空隙裂隙水和L2灰岩水是主要充水水源,断裂构造是主要的导水通道.研究表明:煤层顶板砂岩含水性相对较弱,太灰和奥灰含水层属中等-强富水性;断裂构造是沟通煤层底板太原组L8,L2灰岩和奥陶系(O2)灰岩的主要通道,也是矿井突水且突水量较大的主要因素之一.井田断层发育且导水良好,形成矿井突水的潜在威胁;对煤层底板采动裂隙影响的计算表明其有效隔水层较薄,加之矿压对底板的破坏,可构成煤层底板导水通道.以上因素导致冯营矿水害频发.  相似文献   

8.
针对冯营矿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严重的现状,研究了矿井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等充水条件,认为石炭系L8灰岩水、顶板砂岩空隙裂隙水和L2灰岩水是主要充水水源,断裂构造是主要的导水通道.研究表明:煤层顶板砂岩含水性相对较弱,太灰和奥灰含水层属中等-强富水性;断裂构造是沟通煤层底板太原组L8,L2灰岩和奥陶系(O2)灰岩的主要通道,也是矿井突水且突水量较大的主要因素之一.井田断层发育且导水良好,形成矿井突水的潜在威胁;对煤层底板采动裂隙影响的计算表明其有效隔水层较薄,加之矿压对底板的破坏,可构成煤层底板导水通道.以上因素导致冯营矿水害频发.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南秦岭白水江群不是单一的地层,而是由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灰岩块体、基性和超基性岩块组 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证据,多年来一直划分为早古生代志留系地层。因此,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微体化石 采样和分析,在碎屑岩所夹的砂屑灰岩、硅质岩中,获得晚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和遗迹化石。结合在白水江群所夹 的灰岩块体中发现的奥陶纪和泥盆纪化石,以及在火山岩块体中获得元古代的锆石U-Pb年龄,进而推断出白 水江群为晚古生代最终形成的混杂岩。  相似文献   

10.
跨孔波速测试是得到场地岩土层动力学指标的最直接、有效的原住测试手段.对于基岩场地,岩性、风化程度对跨孔波速的影响较大.沉积岩场地由于岩层产状,往往具有各向异性,因此沉积岩场地对跨孔波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风化程度、岩性、产状,本文通过某沉积岩场地跨孔波速测试,得出上述各因素对波速值影响的大小,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主要发育于陆棚沉积环境,研究瓮安永和剖面,将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划分为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结合连井剖面、黑色页岩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分析黔北地区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牛蹄塘组下覆为震旦系灰色白云岩,牛蹄塘组底部沉积一套黑色硅质岩,向上为黑色泥岩,上部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总体呈现向上粒序先变细后变粗的特征;平面上,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沉积,主要沉积体系类型为浅水陆棚和深水陆棚.水深向东南部加深,黑色页岩厚度向东南部加厚,黑色页岩颜色加深.牛蹄塘组沉积环境控制黑色页岩的发育及有机质成熟度,且控制有机质的保存.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发育广、厚度大、颜色纯,富含有机质且硅质含量较高,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2.
白额勘探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是影响煤层气成藏的重要因素。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纪的太原组,二叠纪的山西组。分析结果显示:太原组主要为障壁岛-泻湖-潮坪沉积和浅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其顸板-煤层-底板沉积相组合以泻湖-潮坪-台地相组合为主。山西组主要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顶板-煤层-底板沉积相组合以沼泽-沼泽-沼泽相组合和天然堤-沼泽-沼泽相组合为主。山西期的沉积相组合较太原期沉积相组合更有利于煤层气藏的富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13.
沉积环境分析是古地理重建的核心内容,黔北地区寒武系明心寺组沉积环境研究存在较大争议,以致对中上扬子地区明心寺组沉积期古地理格局的认识不能统一。选取寒武系明心寺组发育齐全、出露良好的黔北镇远地区三丘田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室内薄片鉴定及碎屑岩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三丘田剖面明心寺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沉积演化序列、沉积相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黔北镇远地区三丘田剖面寒武系明心寺组上段发育大套的石英粉—细砂岩,沉积构造以低角度冲洗交错层理为主,碎屑颗粒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 三丘田剖面明心寺组上段砂岩以双次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含量较少,纵向剖面自下而上显示为浅水陆棚→临滨→前滨→后滨演化序列,呈典型的陆棚相向滨岸相变化。综上所述,黔北镇远地区三丘田剖面寒武系明心寺组上段的沉积相为滨岸相。黔北镇远地区明心寺组滨岸相沉积的出现,指示了黔北地区区域上重新认识明心寺组沉积相的必要性,将直接影响对黔北地区乃至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纪古地理格局及其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石炭统本溪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该区潜在的页岩气勘探目标。在盆地东缘柳林—子洲地区本溪组代表性剖面和重点探井的系统观测和采样分析基础上,对该区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发育影响因素与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本溪组“缓慢沉降、陆源供给、封闭保存”的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柳林—子洲地区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发育在晋祠段和畔沟段,以黏土质泥页岩为主,含少量硅质泥页岩; 其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 本溪期炎热潮湿的气候导致区域内成煤植物繁盛,沉积水体有机质供应充足;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整体缓慢沉降的海侵背景下,障壁岛-瀉湖-浅海泥质陆棚体系在水体底层形成较高盐度的缺氧还原性水体,为沉积有机质的保存和富集提供了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祁连阴凹槽石炭系羊虎沟组砾岩层分布、剖面特征以及砾石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晚石炭世北祁连大地沉积环境及周围古陆地区的岩性特征,阐述了该砾岩层的性质、成因、物源和搬运方式,探讨了砾岩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古气候及构造特征等。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表明,阴凹槽羊虎沟组砾岩是一套典型的滨浅海底砾岩,其中所含的3套砾岩在成因、物源、沉积环境及搬运方式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砾岩的主要物源为阿拉善地块西缘,其次为柴达木古陆。砾岩以中距离搬运为主。阴凹槽羊虎沟组砾岩具有多旋回、多期次,指示了一个以海进—海退为主不断重复的沉积过程,从整体上反映了干冷到相对潮湿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英国南威尔士下石炭统浅海碳酸盐中,发现有四种由风暴产生或诱导的沉积类型,各类型沉积特征明显。类型A,具有完整且定向排列的角珊瑚滞积层和粒序灰岩,含大型规则Zoophycos痕迹化石。这种类型被解释为在风暴浪基面以下,由风暴引起的浊流所形成。类型B的特征是含粒序灰岩和短波长丘状交错层理(hummocky cross—bedding),产痕迹化石Rhizoeorallium和小的弓形Zoophycos以及小型planolires型潜穴。此类型是由风暴卷起的海底沉积物,在风暴平息后,沉积在紧靠风暴浪基面以上地区。类型C的沉积则变为海百合滞积层,并具长波长丘状交错层理(Long Wavelength hummocky Cross—bedding),痕迹化石的特征是逃逸潜穴(escape burrow)发育。这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可能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以下。类型D具骸晶砂滞积层和大型低角度交错层理,一般无生物拢动构造,但有生物钻孔,说明它是在正常天气浪基面以上的海滩或岸滨环境下形成的。所有上述四种风暴沉积类型,在地层上均属于下石炭统Courceyan灰岩(泡沫内沟瑚珊带)和Arundian灰岩(犬齿珊瑚带)。研究表明,随着波浪影响深度的不同,其痕迹化石、生物拢动构造和沉积构造及组构都有特征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石炭纪地层单元的岩石特征、沉积特征和层序结构分析,认为宁夏贺兰山地区石炭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连续,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土坡组和太原组;岩石组合以陆源碎屑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贺兰山地区石炭系沉积相演化序列总体呈后退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层序;在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三角洲体系的沉积构成样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反映出早期受波浪作用较强、中期潮汐作用明显、晚期河流作用迅速增强的沉积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焦作云台山与青龙峡景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分析及其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家沟组主要为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可划分为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及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开阔台地3个沉积亚相;其沉积演化特征显示出7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变化从潮间带(潮上带)沉积开始,海水逐渐加深变为潮下开阔台地沉积,然后海水逐渐变浅,过渡到潮间带沉积,总体上反映了马家沟组沉积期经历了7次较完整的海平面变化过程.研究云台山与青龙峡景区马家沟组沉积环境和沉积演化对于恢复该区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和丰富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信息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汉盐湖盆地为一封闭的高盐度湖相沉积盆地,其母源物质富含碳酸盐。潜江组沉积环境是一种还原环境。潜四段至潜三段的岩盐为深水浓缩成盐,而潜二段至潜一段的岩盐为常规浅水蒸发成盐。岩盐沉积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油气藏盖层,其共生岩系还可形成优良的烃源岩层系。另一方面还可形成独特的盐湖沉积体系砂体-盐湖密度流砂体,十分有利于岩性油藏的形成与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