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振宇  李宁 《南方建筑》2006,7(8):76-78
本文论述了赛后利用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在赛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对策,并以南京市十运会场馆设施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胡斌  高立 《城市建筑》2011,(11):35-37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状况的调研,归纳其规划与建筑特点,总结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场馆建设的成功理念,分析体育场馆大量建设与后续使用之间的矛盾,并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来审视和构建解决这一矛盾的设计理念,期望为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4,(11)
在进行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时需要注意居民多样化、城市空间结构等满足体育需求,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要注重场馆赛时与赛后的综合利用,还要注重体育场馆的经济性与公益性,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同时政府要运用教育、行政、法律等管理工具,充分发挥管理主体作用,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体育中心是城市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加快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体育公建与城市建设的双向互动发展。该文以界首体育中心设计方案为例,提出了基于多元需求的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并在体育场馆选址、功能设计、赛后利用、形象塑造、节能应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相关体育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冯斐菲 《规划师》2003,19(6):10-14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首先要解决好城市意象、场地建设、奥运盛典3个问题。方案从城市中轴线处理的角度对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进行了探讨,同时注重设施赛后利用、体育场馆周边空间处理等问题的解决,强调基地的规划设计与城市肌理结合,与自然结合。  相似文献   

6.
大型体育场馆动态适应性设计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针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动态适应性设计的理念、设计原则与设计对策,倡导体育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萍  刘博佳  滕熙 《建筑》2008,(3):67-68
近几十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数量之多、投资之巨令人刮目。在一两次重大赛事之后,场馆赛后运营收益能否与巨大投资相抵消,是每一个大型体育场馆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在场馆的赛后运营已经成为投资者、设计师、运营商共同关注点的今天。要保证体育场馆的良好效益必须靠经营创收,必须走多功能开发的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大中型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其次总结了针对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的包括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的前瞻性、比赛场地及座席转换的多功能利用的可行性、赛时需求与赛后使用功能相互置换的可操作性、赛时流线在赛后使用中的可调整性,专项技术的适应性等五个方面的设计要点,然后以北京大学体育馆为例,对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予以分析,最后对场馆的未来适应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市蓝绿空间是生态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其规划旨在合理构建生态结构与格局,为城市生态保护等提供重要支撑。西安灞渭滨水区域蓝绿体系建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大事件影响下进行的。赛前建设围绕规划核心区域和公共空间的环境提升,重点打造集文化体育场馆、城市公园、市民休闲广场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赛后持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滨水生态宜居城市。通过分析西安灞渭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建设目标,总结分阶段实施的要点步骤,以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从多个维度为类似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曹书芳  郭海英  刘晖 《建筑结构》2021,51(18):后插23-后插24
体育场馆要满足竞赛的需要,更要突出绿色、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体育运动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硬件设施,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物质保瞳,也是城市体育文化的标志,对于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体育场馆规划设计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误区:过分注重强调建筑场馆外观设计与造型价值,相对弱化了体育场馆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这一误区致使许多体育场馆前期场馆建造价格高,赛后利用率较低,且后期维护费用不菲,十分不利于长期稳定运营.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前期体育场馆规划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将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和体育学科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大中型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其次总结了针对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的包括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的前瞻性、比赛场地及座席转换的多功能利用的可行性、赛时需求与赛后使用功能相互置换的可操作性、赛时流线在赛后使用中的可调整性,专项技术的适应性等五个方面的设计要点,然后以北京大学体育馆为例,对大中型体育场馆赛后综合利用予以分析,最后对场馆的未来适应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5,(7)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文献查阅等途径,就大型体育中心赛后闲置、亏损运营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深圳大运中心为例,探讨了基于ROT运营模式的体育中心赛后改造规划实践,提出从协调周边区域发展的外部空间改造、结合多种运营模式的场馆内部空间改造等方面提高大型体育中心赛后运营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应通过对体育场馆内、外部空间的改造,积极拓展体育场馆运营的价值链,通过"非体"产业带动"本体"产业发展,从而为体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奥运场馆的规划与设计以及赛后利用等问题引起了大众的再思考.对青岛奥帆中心的总体规划、建筑特色、赛后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青岛奥帆中心的赛前和赛后的规划设计进行比较总结.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奥运建筑与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建筑的建设和利用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居业》2014,(7)
<正>持续性利用如何开发体育场馆的多功能性以提高场馆赛后的收入?荷兰阿姆斯特丹竞技场顾问公司总经理本·温布瑞克认为,体育建筑往往没有得到最高效的利用。以奥运会建筑为例,"出租:奥运设施"、"雅典奥运会仅过了半年多一点,很多奥运设施就被空置了"、"雅典没有赛后利用计划"、"奥运遗产"、"澳大利亚TELSTRA场馆的商业重组"上述一些话语都是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索了城市新建地区以社区综合体方式整合公共配套设施,提高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路径,并落实到城市设计中,切实优化该地区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秦皇岛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奥运后体育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思路,旨在为秦皇岛市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及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既有城市工业区普遍存在空间利用混乱、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运用城市网络分析法,选取Reach、Straightness、冗余指标、寻找客流量与客流中间性五种量化指标,对顺德陈大滘既有城市工业区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配套设施、慢行系统、公共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优化选址及调整规模的配套设施改造策略;整体保留与局部修补相结合,构建立体慢行网络系统,协同提升慢行网络密度与设施数量的慢行系统改造策略;构建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生态步行廊道,结合路权改造与设施完善优化沿街空间,塑造多层级特色生态景观节点的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心城大型综合性公共绿地在其可联动利用的配套设施与人文资源、单位面积所能发挥的服务能级、对周边土地的更新带动与增值作用,以及在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推动性上,都是中小型或郊区公共绿地所无法比拟的。然而这一都市公众活动重要载体的"城市名片"型综合性开放绿地,在国内几为空白。借鉴国际大都市名园的建设经验,紧抓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开发的契机,希望以后滩公园的实践为平台来积极探索中心城大型综合性公共绿地的有效落实,以期对国内这一类型公共空间的规划实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五棵松体育馆设计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而这三个阶段采用了三种模式,分别体现了对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三种思路。  相似文献   

20.
《建筑创作》2011,(12):5-5
本期杂志,我们对“深圳湾体育中心”项目做了全面的回顾总结.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的成功建设,为“大事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样板;由此, “亚运会”、“大运会”、“全运会”等运动赛事在全国各地城市催生了大批规模大、设施全、造型新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一个个新生的“城市标志”支撑着一场场惊艳的开幕式闭幕式;庆典的烟花在城市上空陨落后,人们逐渐开始追问, “大事件驱动下的科学决策和建设是什么样的?”, “不同城市的合理建设标准是什么?”, “赛时的短暂效应与赛后的长期利益哪一个更重要?”,“大型盛会的建筑遗产怎样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