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健康城市理论主张人与城市要素之间互相支持,体育公园场所设施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设计有助于城市居民充分感受到健身的便利之处,也有利于塑造城市的界面形态。该文运用城市精明增长理论,以实际案例分析了体育公园场所与城市公共空间协同发展的原则和路径,提出在适合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布置体育公园场所,以及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中体育健身场所的设计方法,以期为未来城市体育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赵珍 《居业》2021,(6):43-44,50
从"公园城市"理念解析出发,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下公园体系的建设规划策略,进而结合《襄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实践项目.从公园建设规划出发,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核心,提出公园体系规划、公园空间布局、公园层次与类别、公园主题特色等四方面的举措,以此探索公园城市理论在公园体系规划实践的表达,以达到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的空间布局。为了构筑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必须处理好城市的边缘空间,创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现阶段城市中心城区改造更新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芜湖市口袋公园的空间布局、物理环境、硬质铺装、绿地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生态理念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以营造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5.
徐伟  李帅 《华中建筑》2009,27(7):81-86
城市用地承载着多种可能性功能,同时也是多种矛盾的复合体。该文通过对实例的研究分析,试在利用城市空间减法的手法,推进城市“减法”理论的适度应用。通过适当地隐减一定量的建筑物,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同时探讨城市空间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周晓男  谭畅  刘辛  金彤 《园林》2021,(8):39-44
公园城市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中国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分析总结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外实践,提出公园体系的三大建设路径:(1)区域统筹,建立生态安全网络体系;(2)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全域公园体系;(3)从规划到实施的顶层管控机制.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公园体系建设为例,关注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公园化商业作为“公园城市”理念在商业建筑领域的细化和延伸,对空间品质提升、体验经济增益、异质性人群交往大有裨益。结合空间句法、环境行为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建立城市尺度线段模型、街区尺度视域模型和门点界面比较模型,对比分析各公园化商业空间局部整合度、区域选择度、视域面积、视线深度、视角深度、截面流量等。提出优化交通层级关系来提供公共出行便利,平衡铺装绿植占比来降低视线景观遮挡,促进功能融合转化来实现景观“去形式化”的优化设计策略,为深圳市建设“公园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发展目标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8.
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内涵的演进,为我国城镇化实现低碳绿色新发展开辟了路径。以公园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路径的转变,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新模式,是江宁公园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基于此,在明确建设指标的前提下,遵循从宏观格局到微观营造,从空间布置到内涵提升的逻辑,从公园格局、公园体系、公园品质、公园形态四方面构建江宁公园城市建设策略,最终细化出六类行动落地计划。研究表明,江宁形成了境、城、园、人四个层面的公园城市建设框架,创造性地探索了POD(以公园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实践,为EOD(以生态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运用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公园绿地可达性现成为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选取郑州市五一公园、碧沙岗公园、绿城广场三个公共绿地入口点作为可达性研究目标,从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居民到达公园时间、居民出行交通方式等角度出发,分析居民到达老城区绿地的便捷度。采用Arc 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将缓冲区法和网络分析法结合,研究绿地服务面积和步行、骑行两种交通方式下老城区范围内居民社区与绿地入口的空间位置、时间关系。结果表明居民30分钟步行到达绿地入口点的空间覆盖面积占老城区的61%,95%的居民社区骑行20分钟可到达绿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传统产业园的弊端日益显现。在产城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出台了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提倡新型产业园建设,促进用地的混合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传统产业园的现状问题,结合国内外对新型产业园空间模式的研究、对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总结出我国新型产业园未来空间发展趋势。并以四川省达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例,结合各类企业对空间的需求,对上述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诠释数字创新交融的五大组团模式:复合总部、科技围院、智慧厂房、独栋聚落和众创服务。彰显土地集约利用的工业上楼模式,融入总体城市景观的立体场景模式,顺应园区地形的智慧共享社区模式和公园化园区中的人性尺度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理念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为核心,对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分析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其次归纳了生态文明理念下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策略;最后以厦门东坪山片区为例,探讨生态文明理念下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包括生态保护筑根本、景城多维融合、景村共享共荣等,以期实现生态公正、人与自然有机协调、增进居民福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文中主要围绕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中口袋公园规划设计展开论述,并以山东寿光游园为例,深入探讨了城市口袋公园空间布局与规划,以加快建设和改善城市中公共空间和绿化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3.
14.
如何提升绿色空间价值转化效率,促进绿色空间价值向更高维度提升,是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文章从赋能角度就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空间价值转化过程进行解构,认为绿色空间价值转化主要通过周边环境、空间、人流、商业等方面的赋能途径进行,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绿色空间可以在生态、社会、经济层面对周边环境进行赋能,从而使自身价值在不同维度得以传导并体现。文章尝试构建符合价值转化内在需求的绿色赋能空间体系,为公园城市的投资、开发、运营管理提供永续发展支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系统地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规划新路径.本文全面梳理、总结了成都市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经验,包括在发展逻辑、发展方式、营城路径、治理方式等方面实现理念转变,探索实现公园城市与人及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公园城市创造更多价值服务人民、提升公园城市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等的规划策略,引领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朱昊  陈宗才 《绿色环保建材》2020,(2):102-102,104
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再加上我国山地多平原少,全国近七成的小城镇分布于山区,而目前台地空间作为山地空间中的一种类型受到较少的关注,如何在山地城市中的台地空间进行设计成为难题。本文结合重庆人民公园广场案例,以台地公园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基于台地空间的空间设计策略,以期对山地城市的发展建设有所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向山地拓展户外活动空间也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山地公园和山地空间的相关概念,并以青岛上王埠中心绿地为倒.从地形和植物两个角度作为切人点来探讨城市山地公园中的空间塑造。  相似文献   

19.
张天新  施璇 《规划师》2013,29(6):106-109
1引言中心商务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概念最早由城市社会学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Burgess于1923年提出,其定义是包括有大型百货公司和零售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最核心部分[1]。从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看,CBD最常被当作城市对全球化的回应,其开发也越来越倾向于以炫耀式的设计和大规模的开发重塑都市景观为主[2]。  相似文献   

20.
王禹 《城市住宅》2022,29(3):156-158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群主导产业群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园区建设与城市融合发展也进入从"功能导向"向"人本导向"的根本性转变.产城融合正从"产-城-人"的初级模式向"人-城-产"的高级阶段转化.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科技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集聚区,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分析总结产业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