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富川县秀水村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街、巷、坊空间格局和极具唐、宋、元、明、清特色的民居建筑,不论是在有形物质还是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保护与开发价值。本文分析了秀水村传统空间格局和民居建筑的特色,揭示了秀水村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随后提出保护与开发的措施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绛守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园池几经兴衰,由唐时的“自然山水园林”过渡到宋时的“建筑山水园林”,直至明清时的“写意山水园林”,各呈纷彩1400多年,它凝聚着历代先民建造园林的智慧和心血,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的园林史遗产。  相似文献   

3.
正《夏日登韩城门楼寓望序》(节选)唐·王勃韩原奥壤,昔日开战斗之场;泰塞雄都,今日列山河之郡。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古称"龙门""夏阳""少梁",境内文化遗存丰富,有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140多处,古遗址27处,其中元代建筑多达20处,在全国屈指可数,韩城也因此有了"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称。  相似文献   

4.
正书名: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作者:连达出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日期:2019年01月开本:大32开页码:488页定价:$78.00元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国之冠,而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河东(今运城)地区保存的古建筑之多,跨越年代之长,涵盖形式之广,古建筑密度之大,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  相似文献   

5.
巴蜀园林欣赏(八):东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庭风 《园林》2008,(8):28-30
东湖位于四川新繁,新繁本为县署,1965年并入新都。城东有湖,名东湖,自唐代宰相李德裕治蜀凿湖之后,历代官宦文人在此留下了诸多胜迹,东湖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代七朝变迁,成为除山西居园池之外的第二处唐代园林,因其别具一格的布局,又使它成为西蜀名园。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道,唐代李德裕为宰相时,凿湖造园,手植三柏二楠。  相似文献   

6.
读库的书     
正"建筑史诗"系列由"读库"策划、建筑学者王南撰写,拟出版四卷二十四本,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图像中国建筑史》本书源自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在林洗先生帮助下,"读库"将其中五十九幅宝贵的手绘建筑图纸重新修复,展现在读者面前,相信  相似文献   

7.
峨眉山自古即有“峨眉天下秀”之称。从汉、晋以至唐、宋、明、清以来因佛教盛行,历代在此修建的庙宇寺观达数十座之多,各种神话故事,遐迩流传,映以奇妙的自然景色、古迹名胜,人巧天工相得益彰。它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在十年浩劫中,峨眉山所受的破坏是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8.
张墨青 《四川建筑》2012,32(3):74-75,78
现存的巴蜀古塔修建时间跨度横亘唐、宋、元、明、清,有着1 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古塔忠实地记录了巴蜀古代建筑文化、施工技艺的演变和传承,它在遵循中国塔发展轨迹的同时,又极具地域特色而自成一体,其类型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塔的所有类型,因此巴蜀古塔也是中国古塔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安徽建筑》2019,(12):24-25
早期的书院中有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述、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到宋代时书院教育教学功能逐渐完备,成为培养、造就人才,文化积累、学术研究和创造、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1]。我国传统书院从唐朝初始宋朝兴盛之后持续发展直至清,期间战乱不断书院建筑也经历着毁灭、修复、重建、扩建等致使现存书院已更改了最初的面目。文章主要针对我国传统书院,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对书院的创建性质发展趋势以具体数据形式加以概括分析,总结五个时期书院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7)
<正>由大连现代博物馆分别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合作举办的"三峡琴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古琴展"和"化零为整——21世纪美国拼布作品艺术展"不久前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举办。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等,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展共展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宋、元、明、清历代古琴23张,这些古琴形制典雅、音色优美。其中宋代  相似文献   

11.
正晋祠概况及文物价值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市中心25km,是一处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晋祠历史悠久,始建年代甚早,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而建。北魏已成规模,郦道元《水经注》曾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天圣年间(1023-1032)、熙宁年间(1068-1077)均有扩建,金、元、明、清历代补建。晋祠占地面积178亩,建筑面积约25000m2,其中文物建筑面积占63%。晋祠坐西朝东,祠内建筑  相似文献   

12.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3600年前,郑州是夏、商王朝的重要都城之一,为管、郑、韩等藩国的首府,历史上在隋、唐、宋、金、元、明、清八代为州.清雍正三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 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全市各类文化古迹140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28处,郑州周边的古城、古墓群、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更是星罗棋布.  相似文献   

13.
郭华瑜 《华中建筑》2004,22(5):131-132,136
通过对明代官式建筑大量实例之斗栱用材等级的分析,结合历代营造尺在进制划分上重分数,轻几何的传统对其使用的影响,以及明尺与唐、宋、元各代营造尺关系的研究后发现,明代建筑在斗栱斗口的取值上已基本表现出以1/4寸为等差值增减的规律。它较为有力地证明了明代在用材制度上已基本摒弃了宋代的材份制,开创了斗口制的雏形。通过对明代单、足材栱构造与取值的改变以及清代斗栱用材的继承等方面验证了明代建筑这斗口划分规律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是明代采用斗口制度的有力论据。  相似文献   

14.
沈荫椿 《园林》2010,(1):8-10
<正>中国是山茶花的故乡,且是原生种第一大国。栽培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800年之前。三国蜀汉时代张翊以"九品九命"的等级品评当时的许多观赏花木。山茶被列入"七品三命"。由此,足以见证。远及唐、宋、元、明、清,山茶在延承中发展。丰姿丽质、艳光四照,风靡一时。17世纪末以  相似文献   

15.
一维半浮凸的砖砖历代台城房楼堂墙壁道碑馆院门的片断土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民国砖火烧砖七孔砖水泥砖瓷釉砖种种匹古砖片老砖块新砖视触辨问会残断影迹蚀痕斑驳垒砌陈列古今图像图景并置记载纪实记录着消失的岁月气质信息记忆  相似文献   

16.
方塔园规划     
方塔园在上海松江县。府志载,松江商代为扬州域,春秋时吴王寿梦建华亭,作留宿之所,称松江为茸城,唐宋以后直至清中叶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尚存许多珍贵文物,有唐经幢,宋方塔、石桥,元清真寺,明砖雕照壁,大仓桥,一些厅堂楼阁和明清碑碣等等,多具重要历史价值。松江地处淀泖低地,75000年前是古海岸,  相似文献   

17.
碑林,有曲阜碑林,有西安碑林等。曲阜碑林中保存着大量的天然大理石碑碣及其石刻,其中孔庙内珍藏有历代帝王碣文、祭孔石碑1000多块,孔府有碑石100余块,孔林有3000余块碑石。在时代上,有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民国,代代都有,字体上,有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内容上,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水灾、旱灾,无所不记,是中国研究中华文化沿革、书法艺术、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的珍贵文物资料。见图1。  相似文献   

18.
泉州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佛教寺院,大雄宝殿作为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历经千年沧桑,自唐、宋、元、明、清、民国及近现代等历史时期多次得到保护和修缮。2013年笔者有幸参与开元寺大雄宝殿的修缮工程,通过对大雄宝殿的基本形制及残损病害进行详细调查,针对残损病害情况,进行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此来探析大雄宝殿的基本形制与修缮做法,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延续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济源市地处河南省西北地区,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和王屋山,为传说中愚公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境内有夏代原城遗址(少康迁原、帝杼居原时期)和轵国故城(春秋战国时期)等国家重要遗迹十余处。另外,由于济源地处山区丘陵地带,人为破坏较少,得以大批木结构建筑保存至今。据粗略估计,现存宋、元、明、清各代木构建筑百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其价值和数量均居河南省前列。其中单体建筑济渎寝宫(宋)、清源洞府门(明)、奉仙观三清大殿(金)、大明寺中佛殿(元)、阳台宫大罗三境殿(明)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是研究我国建筑史和建筑特点的重要实物资料。近期,笔者对奉仙观三清大殿进行了勘查,并借奉仙观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际,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著名古城,八闽首府.自东汉、唐、宋、明、清以来,一直是与太平洋文化最佳接轨城市,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大宗货物集散地.她是郑和下西洋的入海口,中国"五口通商"以来,商业日趋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