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乡土文化丧失的困境和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需求,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学“背景、活动、建设”三位一体的理论,乡村人居活动展开,文章研究乡土聚居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相互耦合的途径和内在机制,通过对乡土文化特征价值的定量化评价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性的评估测定,建立二者对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而,从乡村旅游空间规划、乡村旅游活动策划、乡村旅游开发建设3个层面提出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有机耦合的干预模式。创新性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模式,以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政策为契机、依据旅游资源的价值性实现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资本运营,从开发机制上保障乡村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收益,从而通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使村民安于乡土、延续具有地域特征的乡村生活方式、承载“山水乡愁”,实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指出当前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档次低,村民休闲绿地缺乏,乡土景观丧失等问题,并依据山川村竹资源特征和用地建设现状,提出了以"竹链"的构思作为规划建设地方乡土景观的主题,形成发展乡村旅游、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休闲空间等规划原则,从而得出了中心村社区改造或建设不同功能侧重的布局,并依据功能布局和乡土景观的建设要求,对重要的景点、小品设施工程营造进行了实践,最后从点、线、面出发阐述了绿化种植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不仅可供村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用,而且还是外来游客观光休闲的行为空间。作为主客共享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文章基于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与用地类型的梳理,从旅游发展视角出发,以徐州市汉王村和南京市傅家边村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网络数据搜集、实地考察调研和空间数据解译的方法,对两地拥有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及其时空演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两村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丰富,表现各有千秋;(2)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的规模在两村均有所增加,并且旅游介入背景下汉王村的表现更为突出;(3)汉王村和傅家边村的耕地和居住用地面积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之增加的是公共用地。文章在乡村公共空间分类体系中提出“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及其分类标准,旨在丰富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忽视了村民变迁的生活和变化的需求,导致乡土文化与村民生活渐行渐远.文章以莲湖村为例,探讨了村民生活的变迁是造成村落风貌破坏和空间闲置等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发展的价值与村民变化的需求在要素上有重合,在内涵上有耦合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乡村发展模式、产业培育和人居环境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乡村公共空间文旅融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文旅融合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公共空间设计规律以及公共空间文旅融合之道。提出乡村公共空间文旅融合的设计策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文化自信;采用本地文化资源,打造乡土旅游场景;挖掘本地民风民俗,营造乡土旅游氛围;提炼本地文化元素,升华文化旅游品质。最终以湘乡市山枣村为例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6.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热门选项.本文以红山村公共空间为主体,深入分析针对游客和村民群体的活动特征及对红山村的满意度评价,基于调查结果总结归纳红山村现状建设存在的公共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传统文化衰退、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乡村历史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乡村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中的人文情怀对村民来说是特殊的情感,是村民对乡村的精神寄托。营造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对乡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概念以及构成类型出发,以苏州市金庭镇阴山村为例对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以及点线面空间的营造。  相似文献   

9.
自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以来,乡村旅游在部分贫困乡村蓬勃发展。本文以国家2015年旅游扶贫试点村——开化县龙门村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汪家、余家、外山、大麦坞四个自然村的旅游发展权及空间转型进行论述,探讨乡村空间秩序变化以及对村民社会关系与旅游收益的影响,期望以此管窥当下乡村旅游扶贫的普遍经验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同时也是民众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文章以村民为主体的"集体记忆"为基础理论,指出"城市化模式"下乡村建设对公共空间营建产生的消极影响,加以纠正用于指导乡村公共空间物质层面营建中乡愁记忆的表达,以期能在乡村生活逐渐去村庄化的当下,再造乡土特质,重塑村民集体精神,进一步增强乡村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面貌得以进一步改善,如何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价值日益被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黔西南州岜院村公共空间改造实例为切入点,在2019年"立村共生"乡村振兴探索计划的推动下,围绕"希望借点光,让村落变样",以"人—空间—社会"为出发点,对岜院村村委会前院、赵家湾篮球场两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通过实践与当地村民共同探究了村民参与设计建造过程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提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案,为更好地激活乡村优势和改造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下,乡村旅游作为闲暇度假旅游的热点话题,在全国范围内热度不减。然而,快速经济时代,暴露出的乡村开发均质化严重和乡村性弱化等问题,使得乡村保护和开发往往处在对立面。逐渐缺失的乡村个性的旅游营建,使得保有乡土性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吸引力显得弥足珍贵。文章再现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通过诠释特色乡村旅游乡土性含义,并以垴下村旅游成功开发为例,浅析乡土性营建与特色乡村旅游的关系。特色乡村旅游建设与乡土性的紧密联动关系,不仅是乡村葆有持续内在活力核心因素,也是当今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关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从村庄闲置空间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入手,得出闲置空间对村庄空间发展具有致使土地资源浪费、村庄景观被破坏、乡土文化丧失等影响的结论,从而提出"庭院经济"策略,在宏观空间方面(整体村庄空间)注入乡村经济的概念,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布局布置整体农业生产空间,突出村庄空间特色和维护村庄空间结构的稳定与发展;在微观空间方面(建筑组团、庭院等)注入农业生产功能,有机结合村民生活休闲习惯、劳作方式,以方便村民生活、改善居住环境,以此使闲置空间产生经济效益。最后以武汉市涂大村为实际案例,实践了"庭院经济"策略对涂大村建设规划的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始篇中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我们所说的乡音、乡邻、乡土、乡人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乡土精神最核心的部分.但是,迸发出最核心力量的乡村,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步减少、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乏、闲置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致使其开始逐渐衰落.文章以威海杯竞赛作品《敝屋陋室》为例,通过覆土技术,将生态环境与空间结合,重新营造出拥有乡土之情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始篇中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我们所说的乡音、乡邻、乡土、乡人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乡土精神最核心的部分.但是,迸发出最核心力量的乡村,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步减少、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乏、闲置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致使其开始逐渐衰落.文章以威海杯竞赛作品《敝屋陋室》为例,通过覆土技术,将生态环境与空间结合,重新营造出拥有乡土之情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用地的治理方法及程序,采用定性分析法,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海南省乡村旅游用地管理不规范、用地需求扩张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政策,规范管理方式等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代建筑师在经历了"实验建筑"后,逐渐呈现出对乡村乡土营建实践的关注。一方面逐渐深入对建筑空间、材料、建构、场地、建筑形式等建筑本体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建筑的介入和公共空间的组织,促进村民的公共交往并提升乡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凝聚力,或是通过城乡互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1]。文章以云南坝美村的"桃源书院"①节点设计实践为例,思考如何在现代建筑语境下让书院不仅延续传统书院的特质,而且满足当下村民和游客的日常公共活动,笔者从场地的隐藏秩序生成到单体的形式和空间操作进行解析,期望建筑成为改变乡村社会的触媒,激活乡村活力,重构村民集体无意识的记忆和日常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9.
罗荩  高美祥  杨瑛  陈翚 《室内设计》2022,(2):126-133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乡土文化传 承、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等功用,是乡 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随着乡村休闲 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型和新型公共文化 空间在外来和内生文化资本的叠加作用下混合共 生。借鉴文化资本的作用原理和分类方式,根据 空间生成不同阶段的干预因素和作用特征,将乡 村公共文化空间识别为由具态化、物态化和制度 化文化资本主导的生产型空间、生活型空间及组 织型空间三种类型。在乡村旅游经济资本力量的 驱动下,公共文化空间在更新过程中产生消费化、 静态化和孤岛化等发展趋势。以湖南浏阳市农业 休闲旅游型竹联村美丽屋场营建为例,分析三类 公共文化空间物理场域和文化活动的存在特征, 探究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空间复合 化更新路径,进而提出弹性转化、多元化发展、整体式营建等更新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和振兴已成为中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宅基地是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但目前宅基地资源浪费、资产权益受损等问题严重阻碍乡村建设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建设中的主导新兴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在"三权分置"推进宅基地流转的趋势下,本文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旅游型乡村宅基地流转新模式,研究了通过宅基地流转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机制,认为旅游型乡村宅基地的资本化可推进土地资源、合作资本、运营模式的深入挖掘,提出了宅基地资本化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思路,并以天津市蓟州区小穿芳峪村为例对其进行了案例研究,从而得出旅游型乡村用地集约化、土地资产化、土地运营市场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