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运用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对郑州市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形态方面,郑州市城市中心区呈"双轮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线面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然而新老城区两种空间形态的硬性拼贴,破坏了其空间形态特征和发展模式的延续性;在空间结构方面,老城区是全市最具活力的区域,街区尺度空间结构中心性对于城市尺度空间结构中心性具有基层支持作用;郑州市城市中心区依然呈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这与2020年总体规划中实现多中心空间结构体系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因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带来的城市问题,郑州市建设轨道交通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并提出以轨道交通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本文以区位择优律分析郑州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轨道交通的建设加强了郑州市的空间发展轴线,以及形成城市多中心发展结构。同时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引导城市用地结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3.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区布局模式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结合西安"一五"时期城市产业发展的数据资料,梳理西安市工业演进及用地形态、工业区布局特征,进而对城市工业空间结构的影响要素、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城市工业演进,特别是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影响了城市空间的物质与功能要素,产生了新的工业布局模式,从而推动了城市工业空间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以1948年郑州解放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期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一阶段影响郑州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对这一时期郑州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探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郑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成为大城市破解空间绩效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沈阳"单中心"城市结构历史演进、变化特征基础上,从空间视角探析沈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绩效水平,选取近300个服务业类公共建筑样本,借助GIS平台通过IDW空间插值法、反距离权重法分析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同时对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动态与静态组织结构的耦合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沈阳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已经显现,但空间发展不均衡,聚集中心的分布呈现圈层式布局特征;人口分布变化具有离心和向心双重现象,一环至三环间人口增长为次级集聚中心的形成提供支撑;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度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浅谈重庆市城市结构与城市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彦  周涛  高志刚 《山西建筑》2009,35(5):20-22
从重庆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历程揭示了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并且针对重庆市都市区既有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与目前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矛盾,提出坚持“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应采取的规划策略和措施,从而维护和发展重庆市的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广州商务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商务服务业在广州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着快速的变化。试图分析经济转型期内广州市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至21世纪初.广州的商务服务业已进入空间集聚的发展阶段。它们在城市中心的集聚,促进了广州CBD区域的形成。所表现的集中和分散并存的空间特征体现了我国城市传统功能结构不断重构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认识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有助于正确把握国家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规律和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运行效率。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城市人口规模最大、行政等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超大城市。城市职能过于集中是导致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是根除大城市病的治本之道。北京作为最高等级中心地的国家中心城市,其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初具雏形,单中心集聚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北京应促进产业向多中心集聚和疏解,培育和发展郊区次中心;合理引导人口地区分布,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引导各区差异化发展,优化远郊区平原地区开发,并以京津冀为空间载体优化北京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及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对空间拓展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航空产业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航空枢纽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了以新郑机场为中心的航空港在城市空间"区位择优"的内涵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建设伴随着城市空间集聚和扩散,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向集约化、多中心模式转变。城市综合体复合了办公、居住、商业商务等多种功能,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格局调整的有效动力。在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中,要做好城市整体空间影响的论证工作,突出其凝聚核心的效应,应从功能用地与交通整合的角度进行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有效组织片区功能用地布局的协调发展,并着力引导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美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功能及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变及空间结构的分散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二战后,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美国城市化由聚集转向分散的郊区化时期。在这一进程中,人口、传统的制造业及传统的服务业由城市(市区) 向郊区转移, 城市则由制造业中心转变为智力中心。郊区的扩散及城市地区多中心布局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向极其广阔的空间扩散。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商务办公建筑外溢阶段、发展与填充阶段、走向多核化阶段的布局演变历程,探讨了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的布局特征与内在规律,并对其动态发展模式进行了论述,同时总结了一些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燚 《城乡规划》2017,(3):98-105
本文基于浦东新区第二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轨道交通对周边一定辐射范围内就业空间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两个时间截面间轨道交通沿线产业集聚变动的情况,同时结合轨道交通客流量数据,从产业人口布局的角度评估了轨道交通规划对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径1000m范围是轨道交通发挥空间集聚效应的重要分界线,轨道交通会促使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在其沿线集聚,而制造业和建筑业则会被置换至较远的区域。轨道交通的规划布局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中心体系发展的理论框架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使得经济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出现了新的空间结构特征——服务产业向城市多个中心区聚集,并出现职能分工和空间错位发展的趋向,由此形成一种新的空间聚集形态——城市中心体系从中心体系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心体系的等级序列和阶段演变,并提出城市中心体系空间研究的技术框架,阐述城市中心体系的一主多副、二主多副、多主中心等不同空间结构类型,解析其内在发展机制,并按照城市产业与空间的发展内在规律分析其相互之间的演替关系  相似文献   

15.
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调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社会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本文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回顾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轨迹,划分六个发展阶段,认为因子促生-支撑、产业催化-带动以及政府调控-引导是驱动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机制。分析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培育城市南部"副中心"、强化城市地域功能结构调整、推进中心城区的空间轴向扩展以及构建城市空间优化的支撑系统等方面提出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布局与市场价值的关联性,并通过统计手段,总结了其内在规律,指出城市规划必须遵从内在经济发展需求,才能引导城市空间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同步。  相似文献   

17.
城镇空间结构是一个省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地域空间表现,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成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安徽城镇化一个重要任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四次转型,梳理了不同时期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以及在城镇化发展战略导向下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表现。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指出安徽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城镇化发展差距拉大、城镇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分布、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弱、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优化安徽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要从广域、局域和县域3个层次空间上提升城镇群空间内部整合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增强县城与大镇的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与城市规划思想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炳耀 《规划师》1999,15(1):4-8
文章分析了生产力发展对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影响, 重点分析了第五次产业革命的主体: 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基因工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对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文章探讨了知识产业的重要特征对城市中心功能的作用、高技术发展与对偶城市的出现、知识园区作为城市新空间的特殊地位和多极化城镇体系的发展趋势; 文章提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思想创新的思路与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长春市开发区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空间形态及空间结构的变化.本文以长春市4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对各开发区的发展概况及空间拓展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进而讨论开发区的建设应选择点轴式发展模式,关注空间的拓展质量,协调各空间结构的布局、用地功能的有机混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长春市与开发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志 《百年建筑》2005,(4):10-13
写字楼具有城市意义.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同时是成熟的建筑产业中的主导产品之一。伴随着城市功能的集约化和模块化.城市中心组团的主角往往由办公类建筑来担当。以北京为例,东部有CBD.西部有中关村西区.分别作为城市区域性的中心,集中了数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办公建筑,同时集成了商务、商业、娱乐等多重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