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在悠久农业文明中逐步形成的综合性遗产,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极具地域风格的街巷空间,然而随着城市异质文明的介入,村落街巷空间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文章以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为例,基于格式塔中"心力场"及"图底关系"理论,从街巷空间结构、尺度、构成元素三方面探索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内在特征,再结合完形论,尝试性地提出针对传统街巷空间保护与优化的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功能复合性和社会联系性,是乡村建设中关注的重点。以往学者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空间,近年来开始对公共空间进行整体性研究,有利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和设计。以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村——山西省太原市西怀远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西怀远村公共空间网络,从整体网络角度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为指导西怀远公共空间优化提供依据,也作为设计前期分析与设计方向研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作为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基所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中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建设方式愈加普遍,传统村落的乡土风貌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数量也急剧减少,历史文脉被切断。此外,落后的生活条件难以满足村民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大量的人口外迁使传统村落失去了活力。文章针对当前保护困境,立足于在地文化经济、空间、情感及社会四种属性的现状解读,从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化认知提升及传承主体培育四方面入手,提出基于在地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以此实现经济振兴、人居环境改善与乡土文化复兴,从而助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再结合鄣吴村规划实践探析保护方法的实施路径与效应,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思路与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王鸣  楼铱 《华中建筑》2010,28(1):117-119
该文根据乡村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将乡村划分为工业型、农业型、历史文化型与休闲旅游型村落4种景观类型.并以浙江省安吉县乡村为例,分析产业对乡村景观形成的正负效应,提出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浙江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安吉县积极探索,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样板.本文通过对安吉县的实地调研,研究分析了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总结其成功经验,进一步明晰了县域层面推进美丽乡村的思路和方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王鸣  冯真  吴宁 《华中建筑》2015,(1):174-178
该文聚焦山区型乡村高碳源趋势,从人居环境视角对乡村外部需求和内部供给的背景分析,挖掘高碳源趋势所引发的乡村问题,重点分析山区型乡村高碳源趋势影响要素。该文结合浙江省安吉县景坞村,通过乡村碳源测算分析高碳源趋势影响要素在影响类型、表征要素、对应碳源的结构特征,并挖掘影响要素、根源诉求、行为主体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最终针对山区型乡村高碳源影响要素的综合特征,提出乡村低碳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要求,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本文以时间变迁的角度,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安吉县新村村民自建住宅设计变迁的过程,从平面形态布局和平面功能布局两个方面进行深度对比,结合调研中住宅功能空间的变化和居住者生活实态的保留,总结自建住宅的发展变迁规律,以期挖掘该地区农民对住宅的需求,为安吉"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董帅 《城市建筑》2023,(18):49-5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处于转型期,农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村民对文化环境、村庄建设、精神需求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公共空间可以促进村落公共活动的产生,提高农村居民的交往质量,增强村民的认同感,促进村落的稳定发展。文章以九里夼村为例,对村落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村落公共空间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1背景与问题:乡村建设中到底该建什么乡村聚落更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经济转型、社会重构、建筑再造、生态保护等彼此关联,只有整体、联动地思考与应对,方可使乡村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于详尽的调研与分析,拿出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规划是可能的,也是相对容易的,但是限于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建设起来却往往难以整体推进。比如由农办、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曾经或正在实施的美丽乡村、农房改造、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等多个乡村建设的项目,其提供的资金不多,建设周期也很短。在这样一种多头管理、资金  相似文献   

10.
关注当下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在显性和隐性公共空间分类的判定标准下,探讨鄣吴村的公共空间构成。隐性公共空间作为村庄自我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活力点,成为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营建部分。以鄣吴村老顾家宅院改造为实例,探讨私人宅院向隐性公共空间演化的具体解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书岑 《城市住宅》2021,28(11):73-77
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中村作为农村在城市的遗留,成为大量外来人口聚居的生活区.公共空间是城中村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其环境质量影响居民生活品质.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广州北亭村,对村内公共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痛点并提出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地向内生发展模式过渡,行动者间的主体地位更迭。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苏州市W村为案例,分析乡村旅游地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景区经营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单位,分别从经营管理和政策引导这两个角度,主导着W村旅游发展;景区经营单位的中介中心度最大,初显内生式发展的特征;村民群体所体现的内生力呈明显趋利性,内生式转型尚不完全;区位优势与乡村旅游地的内生式发展进程间尚未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污水处理量存在逐渐变大的趋势,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显得至关重要.在此,通过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案优化评价体系,进而在安吉县递铺镇横山坞村进行了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4.
田茂  王梅 《城市建筑》2021,(2):40-4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面貌得以进一步改善,如何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价值日益被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黔西南州岜院村公共空间改造实例为切入点,在2019年立村共生乡村振兴探索计划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快速推进,让城市发展进程优先于乡村发展步伐,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差异大.文章从乡村建筑环境整治提升为切入点,通过对荆川村现存的传统建筑进行年代、质量,以及建筑风格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利用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与建议,以期为乡村建筑环境整治提升提供较为有效的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6.
城市能级是县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文章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为例,构建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测度安吉县城市能级概况,甄别主导优势和劣势因素,最后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结果表明:(1)城市能级水平由服务能级、经济能级、乡村能级等3个主成分因子构成;(2)安吉县城市能级较低,存在经济辐射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合作层次不高等问题;(3)为提升安吉城市能级,应加强城乡联动效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城际经济合作。这有助于理解乡村振兴和区域一体化下县域能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鄣吴村为例,从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入手,借助空间句法的方法,运用DEPTHMAP分析软件,计算公共空间轴线整合度。从不同时间维度出发,对过去与现状村落空间进行分析,根据空间活力中心所在,反向验证该方法的准确度,为古村落公共空间再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与设计依据。从而分析周边小镇更新后对鄣吴村的活力影响,并通过多方位的图式语言,提出鄣吴村公共空间的保护更新策略,以期建立满足原居民与其他人群共同需求的多元公共空间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在如今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乡村历史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乡村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中的人文情怀对村民来说是特殊的情感,是村民对乡村的精神寄托。营造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对乡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概念以及构成类型出发,以苏州市金庭镇阴山村为例对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以及点线面空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皈山乡为例,总结了目前我国东部丘陵地区乡村城镇化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丘陵地区乡村集约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缝·补"策略是针对乡村生活空间环境现状,通过整合现有废弃地、闲置空间、废旧资源等发挥其"乡土、经济、集约"的特点,实现"本土营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文章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斗带村生活空间的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斗带村的环境特征、生活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村庄闲置资源现状,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乡土特征,提出适用于该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缝·补"策略,从空间整合、废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村落中原本割裂、无序、杂乱的闲置节点进行重构。改造后的斗带村生活空间景观考虑了村民记忆中的生活烙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独特村庄景观,保留了浓郁的岭南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