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生态村和"反规划"理念的内涵,提出生态村"反规划"是指在自然村落或行政范围内优先控制村庄的非建设用地,再规划村庄建设用地的乡村空间规划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村"反规划"的模式,重点从乡村的不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规划设计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乡村的不建设用地规划设计即建立宏观尺度上的生态基础设施格局,建设用地规划中的"反规划"应用体现在居住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的规划上。  相似文献   

2.
论“反规划”   总被引:70,自引:4,他引:70  
指出导致系统性的、全国性的城市环境危机和城市功能与结构混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规模-性质-空间布局”为模式的物质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论;基于现行方法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规划”途径: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用它来引导和框限城市的空间发展。文章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是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关键“。反规划”途径试图通过建立保障自然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来综合地解决国土生态安全问题、城市的功能结构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特色以及城市的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基于"反规划"思想的总体规划方法和将生态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以促进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反规划"通过发挥湿地特性、控制河道岸线、保护水网系统、严控稻田水塘、完善村庄聚落和强化管网系统等途径,能够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综合效益。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念和方法上的借鉴,以生态基础设施为基础,形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管控实施,达到科学管控,避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正反两依依——谈"论''''反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传统物质性规划的功效不能仅限于用地布局细节的实现和规模预测的准确,重要的是考量对城市的生长方向和整体格局,以及各主要功能区的框架,交通系统网络的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统筹与民生质量的改善等方面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反规划"是一逆向的思维,是对"正规划"的一种校正,虽不是综合性、系统性方法论的思路,但可作为规划研究手段应用于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形态、用地评价和选择方面.  相似文献   

5.
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对传统规划途径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反规划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探讨其构建原则及方法,以期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梁霄  魏来 《城市建筑》2014,(21):8-9
本文系统介绍了影响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两大主流规划理论的源起、特点和主要规划理论,这对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公正的规划制度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介绍了影响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两大主流规划理论的源起、特点和主要规划理论,这对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公正的规划制度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本生态控制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为市民提供公共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展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划定标准、规划定位的研究,分析基本生态控制区规划实践经验与不足针对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布局、用地规模、公共绿地指标难以深化和延续的顽疾,广州市尝试开展"基本生态区控制性规划",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思路,以基本生态用地为对象进行专项控制性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生态用地(包括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内生态用地)的定性、定位、定量控制要求简要介绍广州对自然保护与绿地系统、水源与湿地、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及其它四大类36个要素生态限制的评估.划定基本生态控制区的方法,建立行政单元、功能单元和规划管理单元三层次的生态控制区规划体系,提出三层次规划中基本生态用地分布、规模、人均指标等控制要求,阐述在集中城镇建设区指标控制、边界控制、通则控制和非集中建设区边界控制、分类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楔形绿地是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城市"风道"、确保中心城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结构性空间。从1993年初步构思起,楔形绿地规划历经了从总规层面的布局引导,到单元层面框定规模指标,最后到详细规划层面的层层深入。但是在规划构想与具体现实的角力过程中,存在生态作用未体现、公共功能未发挥、实施建设不同步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规划编制体系不完善、生态价值观未建立、政策管控与建设配套不足、既有实施机制存在缺陷、建设用地与生态要素实施不同步。建议在规划层面完善编制体系,提升生态地位;制定专项政策,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加强财政补贴;在实施层面建立区域平衡机制,严格捆绑开发,以促进楔形绿地的实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反规划"理念为研究区域生态空间构建、生态景观格局提供了新的的思路和方法。研究针对郑东新区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城市生态景观格局中斑块、廊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生态绿地空间布局和改善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湿地环境的建议及方法;结合"反规划"的理念对当前城市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格局保护之间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门窗》2015,(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建设生态化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化城市的有效途径就是讲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有效的融合起来。本文首先对我国现存的关于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关系的理论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在城市规划理论中加入城市价值观的理念,并指出了城市价值观在城市构建理论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笔者揭示了城市规划生态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对生态化城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目的、途径、次序、内容、功能、形式以及工作程序等方面,构建了基于"反规划"的排水规划理论,并结合山东省齐河县开发区排水规划工程,系统地介绍了排水规划的"反规划"途径,指出排除雨水的途径并不仅仅只有管网,可以是多样的,应对城市内涝并不只是被动的,可以是主动的、自然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解读"绿道"的概念功能和"反规划"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内在联系,提出绿道规划和建设是践行"优先进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反向规划理论的有效举措。并以北运河生态绿道规划为例,现了绿道规划建设在维系生态平衡体系、营建亲水休闲空间、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延续历史人文脉络以及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解析了在局域性和物质空间的限定下,"绿道"的规划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城市废弃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缓解"垃圾围城"问题,青岛楼山河循环产业园规划编制立足于城市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处置,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改变传统观念,将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生活污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在用地规划编制时就统筹考虑各类工艺间的有机衔接及项目用地布局,提前预留衔接条件,将绿色循环的产业链条落实到用地布局规划.是以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零排放为特点的产业规划发展新模式,为当前循环产业园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也是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理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叶小群 《规划师》2007,23(1):59-61
评价传统物质性规划的功效不能仅限于用地布局细节的实现和规模预测的准确,重要的是考量对城市的生长方向和整体格局,以及各主要功能区的框架,交通系统网络的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统筹与民生质量的改善等方面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反规划”是逆向的思维,是对“正规划”的种校正,虽不是综合性、系统性方法论的思路,但可作为规划研究手段应用于城市发展万向、城市形态、用地评价和选择方面。  相似文献   

16.
侯敏 《建筑与环境》2009,3(2):161-163
“反规划”理论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2002年首次提出来的。其要义是:将城市与环境进行图底易位,将环境当作图,把城市当作底来设计,首先考虑非建设用地的需要,变换思维、敢于创新、将规划和设计的目光聚焦于“非建设用地”上来,进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划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滨水带设计为研究背景,介绍了"反规划"理念的生态学内涵,分析了城市滨水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构建生态堤岸、注重规划的整体性等设计理念,为城市滨水带景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讨基于生态价值观的区域共轭生态规划思路。在对有关生态概念回顾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共轭生态结构模式及其规划方法,并以黄河三角洲生态规划作为对该方法论的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陈灵凤 《城市规划》2016,(3):95-102
山地城市水系在资源特色、空间特征、生态服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异于平原城市的特性,也因此带来系统破碎、用地割裂、生态防护不足等问题。山地城市水系规划对促进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山地城市水系特征及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城市规划区、小流域、河段三个空间尺度提出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探索山地城市水系在系统组织、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中的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20.
苏南小城镇建设中“反规划”理论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达  李清宇 《小城镇建设》2010,(1):61-64,85
"反规划"理论是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而言的一种新的规划设计手法,即城市规划与设计在自然生态评价的基础上,从非建设用地入手。文章以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为例介绍了"反规划"理论是如何在苏南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践中加以应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