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时间平均成像的结构振动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时间平均成像的简谐激励方法测量多自由度结构振动的原理。由于该方法只需用CCD图像传感器分别摄取被测结构某点在静态和在简谐激励下的时间平均成像,即可得出在此频率下结构响应的振幅,因而在结构非接触测量领域中是一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测量方法。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面阵CCD的振动非接触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基于面阵CCD的振动非接触测量系统的原理和结构。对系统参数的确定方法和系统所采集的序列运动图像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单幅灰度图像的快速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含有阴影的物体表面快速三维重建问题,提出一种融合阴影恢复形状(Shape from shading,SFS)数据与旋转对称激光三角传感器数据的基于单幅灰度图像的快速智能测量方法。针对SFS方法重建过程中出现的二义性问题,利用旋转对称激光三角传感器的关键数据对其进行修正。同时针对旋转对称激光三角传感器对未知物体表面需要逐点测量,测量速度慢的问题,利用修正后的SFS重建结果对旋转对称激光三角传感器进行智能视觉引导,对含有阴影的物体表面梯度变化较大的点及特征点进行精确测量。在此基础上搭建集成SFS方法的激光三角传感器高精度移动测量平台系统。该系统根据物体表面梯度变化的特点自动选取阈值调节测量精度,从而快速、精确地完成对未知物体表面的三维重建。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5.
基于轮廓线法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基于轮廓线法的改进算法,使其更加适用人体组织的三维重建。先根据医学图像的特点将轮廓数据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在各类中进行对应处理和分支处理确定轮廓间的拓扑关系,最后以最小对角线为优化目标进行三角面片的拼接,进而得到三维模型。由于较好地确定了拓扑关系,使得组织器官的三维模型表达更精确,建模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CCD的机械零件尺寸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以CCD作为传感器,运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对机械零件二维尺寸实现非接触测量。从测量系统的构成与原理、图像处理与分析方面进行阐述。采取合理的算法,从实验中证明检测精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8.
臧华东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2(6):163-165
论述了用先进的CCD光电接收技术,实现对空间三维物体的跟踪和非接触式测量的方法,设计出一套能自动连续测量工件的长度、宽度、厚度的高精度测量系统,论文详细地阐述了该仪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思想和具体实现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CCD器件测量的原理,信号的获得及处理方法,控制系统、软件及步进电机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如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轮对磨耗值检测的一种方法,详细介绍了系统结构和图像处理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了轮对磨耗值的非接触测量。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1mm。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CD摄像机利用图像灰度获得实际照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摄像机的任意曝光和增益参数,且考虑了摄像机安装位置和角度对测量的影响。CCD摄像机照度测量法的实际应用主要涉及两个过程:一是标定过程,即应用CCD摄像机进行照度测量前,标定CCD图像灰度与照度之间的转换参数和转换模型;二是照度测量过程,即通过CCD摄像机拍摄图像,将图像灰度代入已定的转换模型,获得测量对象的照度值。其中,灰度与照度转换模型的标定是利用CCD摄像机实现照度测量的基础和关键,文中主要讨论了该模型的推导过程以及标定方法。具体为:首先通过理论推导获得图像灰度与CCD传感器感应的相对辐照度的关系,然后借助以均匀光源搭建的实验系统标定CCD传感器相对辐照度与物面实际照度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得图像灰度与物面实际照度的转换关系。在转换过程中讨论了曝光时间、增益以及CCD相机与照度测量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对转换模型的影响,为CCD摄像机照度测量法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本测量及标定方法适用于摄像机任意曝光和增益条件,经过本方法标定后,应用CCD摄像机进行照度测量,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在4.5%以内。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介绍一种基于等离子弧熔覆的直接金属快速成型工艺。研究了薄壁件成型时成型轨迹截面形状对成型质量的影响、尾缩控制、成型温度控制,以及力学性能等关键工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扁平截面的成型轨迹有利于保证成型质量;采用末端减速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薄壁件的尾缩现象;采用减小热输入与直接水冷相结合的成型方式,能够避免成型时液态金属的过度流淌等缺陷;薄壁件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与填充金属丝相当,水平方向的性能优于垂直方向。 相似文献
16.
We present several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for generating three-dimensional (3-D) renderings of bright-field micrographs that are founded on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 theor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algorithms is in estimating the values of the optical densities of the specimen. A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initial experimental testing of a steepest ascent version of the algorithm is presented.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MLE algorithm has an advantage over previously used inverse filtering techniques in that it partially restores the zeroed Fourier components in the well-known missing-cone region. We present 3-D reconstructions from real biological data to show the potential of the algorithm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为测量密集气液泡状流的流动形态及参数,建立了基于激光扫描的三维可视化测量系统。采用片状激光结合旋转正多边形棱镜实现对流场的光学扫描,高速摄像机采集扫描切片图像,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针对扫描成像中产生的切片重复曝光问题,提出二阶微分平均卷积优化算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取多切片图像中重复曝光的特征点,而且可以去除冗余及噪声信息。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分散相遮挡的密集泡状流,基于激光扫描可完整重建其三维结构,二阶微分优化算法可以有效降低重建畸变影响,重建后体积含气率的相对误差优于6%。激光扫描方法非侵入、重建精度高,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19.
Karen P Jirkovská M Tomori Z Demjénová E Janácek J Kubínová L 《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2003,62(5):415-422
Computer-based visualization of large tissue volumes with high resolution based on composing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confocal images is presented. GlueMRC and LinkMRC programs are introduced, implementing composition of overlapping series of optical sections captured by a confocal microscope, registration and subsequent composition of successive confocal stacks. Both programs are using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algorithms for image registration. Further, the method for obtaining surface renderings of microscopical structure under study is described. For this purpose, structure contours visible in the sections are interactively digitized using a Colon plug-in module running in Ellipse environment. Then the coordinates of the contours are processed by special modules in the graphic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IRIS Explorer and the structure surface is rendered. The method is shown on the 3-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bed of human placental villi and chick embryonic gut and its vascular b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