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及生活垃圾等生态问题,要树立生态保护意识,遵守生态规划的原则,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能动地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解决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问题,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生活与生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了生态人口容量相关概念及其模型,并对陕西省人地系统资源供需态势及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006年,陕西省各市人均生态足迹大幅增长,区域生态承载力微小波动,生态人口容量普遍下降。然而,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多数市区人口生态超载现象严重,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截止2006年底,各市生态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安市(82.8%)、咸阳市(68.9%)、渭南市(64.9%)、宝鸡市(61.1%)、榆林市(38.8%);铜川市(27.6%),汉中市(25.0%)、安康市(8.7%)。延安市和商洛市尚没有生态超载人口。  相似文献   

3.
X24我党在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文件,上升为治国理念,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财富观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新的提法,它揭示了富饶的生态财富具有提升社会生产力,维护生产持续性和保障人的生活质量的功能。这为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建立生态文明下,如何建构科学生态财富观,是我们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认识视角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何敏 《商品与质量》2010,(24):12-13
本文结合海南创建生态文明省的实践和有关理论,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关于海南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道德场是道德场丰富和发展的产物,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场。生态道德场对于人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人们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生态世纪。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探索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揭示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来探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总结,给出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以柔性生态护坡为依托,各生态子系统联动进行城市河道生态综合治理的原则和方法,并且给出了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8.
对江西祁浮高速公路的生态设计进行探讨,介绍了边坡防护生态设计、排水系统生态设计、取弃土场生态设计以及绿化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9.
构建生态西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势必阻碍社会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构建“生态城市”被提上日程。具体到西安,以生态足迹法为工具,以《西安2001年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数据为依据,评价出其资源消费状况已超出同期全国乃至全球尺度的承载力范围,更严重超出了本地的生态承载力,城市生态环境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由此,构建“生态西安”成为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综合生态足迹的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足迹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以污染和消费生态足迹相耦合的综合生态足迹法,列出了相应的计算清单及对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框架,南水北调对襄樊生态赤字影响的实例说明,采用综合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更全面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评估一定区域内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是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实用方法,它反映了区域内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该文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哈尔滨市1998-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测度,结果显示该市生态足迹总体上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而其生态承载能力却呈下降趋势,导致其生态赤字逐渐增大,由1998年的0.75倍增加到2003年的1.14倍.研究表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哈尔滨市在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实现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科学发展进步的基础。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人类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1995~2004年西安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西安市统计年鉴1995-2004年的数据为依据,对西安市近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态势,但2004年出现了较大的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845hm^2。较大生态赤字的存在反映出目前西安市对于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办,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其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国内产业集聚区规划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从规划层面上看如何使规划更趋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是规划设计人员应加强研究的方面,而生态规划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对国内外与产业集聚区规划相关的生态学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理论思潮.研究选定新县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生态安全相关理论,应用生态足迹法与生态承载力平衡模型技术,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是新县生态安全处在中等安全水平上,相对不稳定.在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展开新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及生态安全实施策略,以期达到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为其他产业集聚区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将自然元素纳入城市空间,已成为今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的建成,为深圳市民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绿色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游憩的宜人空间。其生态性表现了生态学所倡导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保持与维护人类与自然界间的和谐关系。采用了社会研究方法中质性研究的方法,发现基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利用达到了最佳化,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6.
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这使公路设计者不得不考虑生态环境对公路建设及运营的重要意义,将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改造自然与尊重自然的协调关系融入到公路设计中。生态公路概念的提出正是人类生态价值意识加强的体现,对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介绍生态美与生态伦理的基础上,从公路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界定了生态公路的内涵与特征,论述了公路生态景观的特点,并就生态公路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了分析,以使生态理念渗透到包括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各个阶段,以实现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并作为生态公路和景观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以及中外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理论: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化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在生态城市评估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人类的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是定量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对陕西省1999—200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生态足迹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难点在于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给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论指导。在发展生态产业、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同时,还需要在湖区内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此外,通过配套政策、法规的引导,让人民共享湖区的建设成果。最终,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国性示范区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生态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回顾了生态城市提出的背景,总结出生态城市的内涵为和谐性与发展性,并认为生态城市是人类生活的理想的城市模式,是城市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最后从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角度对生态城市的规划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开展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