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我国居民常用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运用Crystal Ball软件对食用植物油样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暴露水平和暴露影响因子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反式脂肪酸日均暴露量的平均值为1.81E-4kg/d;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敏感性最强,占99.3%,拉平时间为负值,表明它对反式脂肪酸日均暴露量起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能准确快速并同时测定植物油脂中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 植物油脂样品皂化酯化后,经正庚烷提取,气相色谱仪分析测定,脂肪酸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角鲨烯则用外标法定量。结果 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得到了良好分离,定性定量准确;角鲨烯在2~500 mg/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7;在三个添加水平下,样品中角鲨烯回收率在94.1%~104.6%之间,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1.03%、1.24%,角鲨烯的定量限为4 mg/kg,脂肪酸定量限为0.001 3 g/100 g;选用花生油脂肪酸有证标物进行了脂肪酸验证试验,结果满足证书要求,且与国标前处理方法结果一致,相对误差小于2%。结论 本方法准确可靠、检测通量高、前处理操作简便、能耗低,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3.
An automated flow pH-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itratable acidity (TA) in edible oil without titr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pH measurements on an oil sample emulsion in a suitable reagent. The developed flow pH system involves two constant rate flows: the flow of oils samples and the flow of reagent: triethanolamine + KNO3 + H2O + i-PrOH, in which oils is insoluble. The flows are mixed in the mixer forming the emulsion in which the free fatty acids (FFA) extraction is started. Then, the emulsion is passed to the coil for completion of FFA extraction and thermostation and then forwarded to pH-cell for pH measurement. Using pH values and linear dependence of pH vs. log (TA) allows the TA determination.The optimum parameters for the automated flow pH-system have been found, i.e., volumes of the mixer and the coils, the rate of sample and reagent, pH and TA ranges. The results of the TA determination in the edible oils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titra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4.
参照国家标准GB/T 22110—2008《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对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本实验室能准确测定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扩展相对不确定度结果为4.2%(K=2),在整个不确定度中,气相色谱测量结果重复性占总不确定度的比例最大,为今后开展该类项目检测,对其结果准确性的控制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煎炸时间对植物油脂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煎炸时间对大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3种植物油脂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煎炸温度为350℃,煎炸时间分别为0.5、1、3、5、7、25 h,用氢氧化钾-甲醇溶液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油脂中总脂肪酸含量呈现递减趋势。其中,油脂中饱和脂肪酸(SFA)的总含量均呈递增趋势,而不饱和脂肪酸(UFA)的总含量均呈递减趋势。结论煎炸25 h后的大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分别由19.03%、14.68%、17.54%增至33.01%、23.24%、27.41%,变化率分别为58.45%、34.43%、56.34%,从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花生油相对更稳定。而其不饱和脂肪酸(UFA)分别由80.84%、85.21%、82.39%减少到59.67%、68.97%、69.41%,变化率分别为19.06%、26.18%、15.75%,从不饱和脂肪酸来看,芝麻油更具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植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及人体摄入量初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我国常见植物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初步估算了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的人均日摄入量。精炼植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大豆油0.89%~3.48%,菜籽油1.97%~4.76%,玉米油1.75%~6.19%,葵花籽油1.48%~2.36%,花生油0.10%~0.47%,棕榈油0.12%~0.28%,其存在形式以反式多不饱和脂肪酸(t—C18:2、t—C18:3)为主;专用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替可可脂(CBR)和植脂末用油40%~50%,代可可脂(CBS)、烘焙和夹心用油中3%~5%,其存在形式以反式单不饱和脂肪酸(t—C18:1)为主。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为1.06g,其中城市1.44g,农村0.92g,分别占日摄入总能量的0.42%、0.61%和0.36%。  相似文献   

7.
食用油中共轭脂肪酸的含量非常重要,他既是不饱和脂肪酸,又是必需脂肪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食用油营养价值评价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几种市面上常见食用油甲酯化处理,比较其紫外吸收值,分析几种食用油共轭脂肪酸的含量高低,为人们对食用油的选择提供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石河子部分地区居民常食用的不同品牌、不同渠道购买的葵花籽油为样品,测定分析其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及品质,比较全精炼加工食用油与原生态作坊式加工食用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及品质的不同。结果显示:在26个被检测产品中有7个食用油产品总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在1%以上,1个在2%以上,多数为全精炼油产品,过度加工带来了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升高。该地区的作坊式压榨制油加工程度低,品质偏低;高级精炼油加工程度高,品质较高。23.1%的产品酸值和42.3%的产品过氧化值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抽样的产品不合格率为76.9%,经常购买散装油的居民需要注意食用油品质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GB/T 22110—2008色谱运行条件进行调整,将柱温初始温度由60℃调高至115℃,保留时间由5 min缩短至1 min;阶段1升温速率由5℃/min加快至10℃/min;增加1个阶段,即采取10℃/min的升温速率由165℃升高至185℃;并将最后1个阶段运行时间由17 min缩短为5min。通过缩短各组分间空白运行时间后,色谱运行时间由74 min缩短为35 min,图谱的分离度、基线、峰形都较好。重复性符合GB/T 22110—2008中"同一样品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得超过算数平均值的10%"的要求。时间缩短后,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0.
选取毛霉型豆豉和原料黄豆为材料,采用索氏抽提结合氢氧化钾-甲醇(KOH-CH3OH)、豆粉甲醇钠(CH3ONa)和豆粉KOH-CH3OH 3种甲酯化方法前处理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豆豉和黄豆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并对3种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豆粉KOH-CH3OH甲酯化法前处理检测得到10种脂肪酸,其他两种方法预处理均只检测到5种脂肪酸。豆粉KOH-CH3OH甲酯化法前处理简便快捷,适合大量样品的快速检测,可以避免长时间加热对脂肪酸组分的影响,测定结果相对准确,对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黄豆发酵前后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螺旋霉素发酵中添加不同种类植物油时,发现不同种类植物油对其效价的影响不同,河北油(简称大豆油)的效果最好。为了解释不同种类植物油对螺旋霉素发酵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GC–MS测定了各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含量,并进行了单一添加各脂肪酸、组合不同脂肪酸以及缺项组合各脂肪酸的试验,确认了亚油酸及脂肪酸的复杂程度是影响螺旋霉素效价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螺旋霉素效价最高时的最优脂肪酸比例,为工业生产采购优质油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2.
索氏提取法提取了大豆、不同产地葵花籽、白花生、黑花生、白芝麻、黑芝麻、油菜籽和棉花籽的油脂,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这9种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各不相同,同种类植物油脂肪酸组成一致,相对含量基本吻合,尽管植物油的产地和品种不同。除油菜籽油外,植物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两种脂肪酸为9,12-亚油酸和9-油酸,仅从这两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之和也可区分不同种类的食用植物油。按我国推荐的食用植物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推荐摄入量比,花生油最吻合。   相似文献   

13.
食用植物油中游离棉酚测定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苯胺法。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得知:苯胺法虽操作较为繁琐,但检验结果准确,回收率达到83%~117%;紫外分光光度法虽是国家标准第一法,操作亦简单、快速,但测定结果偏高。建议首选苯胺法。  相似文献   

14.
植物油的营养和如何在加工中减少反式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青 《中国油脂》2006,31(5):11-13
介绍了油脂脂肪酸对人体的关系及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负面作用。在油脂加工过程中,反式酸含量的增加主要在脱臭工段和氢化工段,为了降低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在脱臭段设计填料和板式相结合的脱臭塔,要控制操作条件。在我国间歇氢化过程中,反式酸增加量超过20%,要总结影响因素并加以控制反式酸的含量。超声波氢化、电化学催化氢化和生物酶技术可以减少油脂中反式酸含量。  相似文献   

15.
16.
如何限制油脂反式脂肪酸含量和摄入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左青 《中国油脂》2004,29(7):67-70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如引发冠心病、导致乳腺癌、影响必需脂肪酸的消化吸收等.反式脂肪酸存在于精炼油脂和氢化油脂中,为了减少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应采用合适的设备、并控制油脂精炼过程中的脱臭条件,对于氢化油脂还需要控制氢化条件、选择合适的氢化油原料.通过低温、短时间的脱臭可以使精炼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降到最低.另外,建议我国有关食品立法部门规定对反式脂肪酸加以标识,以正确引导消费.  相似文献   

17.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seed oils of six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cultivars was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seeds contained oil in the range 51-152 mg kg?1 dry matter. Intervarietal differences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demonstrated (fatty acid esters as % (w/w) total fatty acid esters. Sour varieties had the highest while sour-sweet varieties had the lowest oil content. Eleven fatty acids were identified. In all varieties, the predominant fatty acids were linoleic (25.2-38.6%) and oleic acid (24.8-35.5%) followed by palmitic (18.2-22.6%), stearic (6.9-10.4%) and linolenic acid (0.6-9.9%). To a lesser extent arachidic (1.1-3.4%) and palmitoleic acid (0.2-2.7%) were also found in all varieties. Lauric, myristic, behenic and lignoceric acids were rarely detected. As far as we know linolenic (18:3), arachidic (20:0), behenic (22:0) or lignoceric (24:0) acids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seed oils of edible pomegranate varieties. Lignoceric acid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found in pomegranate seed oil.  相似文献   

18.
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颖 《中国油脂》2020,45(10):52-56
对4种新资源食品油、2种高端食用油和5种普通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价不同类型植物油的质量。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了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应用DPPH、ABTS、FRAP法对不同植物油的全油以及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新资源食品油(茶叶籽油除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65%,其中α-亚麻酸高达38%以上,而普通植物油以及牛油果油和橄榄油中α-亚麻酸含量仅有0.11%~8.67%; 11种植物油对DPPH·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牡丹籽油菜籽油橄榄油牛油果油花生油茶叶籽油;对ABTS+·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橄榄油菜籽油杜仲籽油大豆油玉米油美藤果油花生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对FRAP Fe3+-TPTZ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新资源食品油有较大优势,DPPH、ABTS、FRAP 3种方法所得的每种植物油的抗氧化活性不同,但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和玉米油在3种方法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常见市售植物油中特征性脂肪酸构成及含量范围,并探讨在此基础上如何综合利用上述指标对常见植物油进行定性鉴别。方法从6个城市采集9个品种125份样品,每种两个批次。按照GB/T 22223—2008方法测定46种脂肪酸,分析植物油中的特征脂肪酸及其构成。结果菜籽油中的特征脂肪酸为芥酸;花生油中为C20∶0、C24∶0和C22∶0脂肪酸;茶油中的油酸含量高达75.45 g/100 g,是其特征脂肪酸;亚麻籽油的特征脂肪酸为α-亚麻酸;葵花籽油的特征脂肪酸为亚油酸;稻米油中棕榈酸含量范围为15.13~16.37 g/100 g,可以此作为其特征进行鉴别;大豆油中n6/n3比值最接近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比值;芝麻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的总含量及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的组成特征比较稳定,可以此作为芝麻油的鉴别依据;玉米油中脂肪酸特征不明显。结论结合单体特征脂肪酸、脂肪酸构成以及n6/n3比值分析可达到常见植物油定性检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以棕榈油作油炸油,油炸表面涂抹蜂蜜水的鸡腿,研究棕榈油连续使用时间对鸡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并测定棕榈油的酸价和羰基值,探究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棕榈油作油炸用油,油炸后鸡肉中所含的主要反式脂肪酸为C18∶1 9t;棕榈油使用2~10 h,鸡肉中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棕榈油酸价在油炸过程中一直符合食用油煎炸过程中卫生标准;而羰基值在160℃下使用10 h时达到54.66 meq/kg,超过国标规定的最大限量,180℃下使用8 h即将超标,而200℃时已经超标。因此,以棕榈油进行油炸加工鸡肉时,应选择160℃左右的加工温度,并控制棕榈油使用时间不超过10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