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添加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以Lipozyme TLIM为催化剂对米糠油酶法酯化脱酸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添加量,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对酸价的影响。由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出酶法酯化脱酸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温度65℃,反应时间9.3 h,催化剂添加量10%,单甘酯和甘油的添加量为150%,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为1∶1。在此条件下酸值由原料的43.0 mg/g降至7.2 mg/g。  相似文献   

2.
米糠油化学酯化脱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作酯化剂,ZnCl2为催化剂对米糠油进行化学酯化脱酸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酯化剂添加量和单甘酯与甘油的比例对酸值的影响。由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酯化脱酸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6h,催化剂添加量0.4%,酯化剂添加量150%,单甘酯与甘油的比例为1:1。在此条件下酸值(KOH)由原料的43.0mg/g降到2.2mg/g。  相似文献   

3.
中心组合设计优化红花油脂肪酸单甘酯的合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研究了合成红花油脂肪酸单甘酯的三个关键因子:碱催化剂用量wt%、反应温度℃、甘油与红花油的摩尔比对其产率的影响,得到了三因子与单甘酯产率的回归方程以及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响应面图。优化结果表明,碱催化剂用量为0.142%、反应温度194.3℃、甘油与红花油摩尔比3.05时,红花油脂肪酸单甘酯产率可达64.8%,比正交实验结果(62.54%)提高3.6%。  相似文献   

4.
牛油通过酶催化的甘油解反应得到高产率的单甘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甘酯是一种重要的乳化剂,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及药品等方面。商品单甘酯一般是用天燃油脂与甘油在催化剂作用下220℃以上进行甘油解反应制取的,通常单甘酯(MG)收率只有40%,由于高温反应产生色泽深和有异味的副产物,因此需要通过分子蒸馏提纯。而用脂酶为催化剂,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甘油解,获得高产率(70%)、优质的单甘酯(MG),并且能量消耗最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单甘酯与缩水甘油反应制备高纯度低聚甘油脂肪酸酯进行研究,分别探讨催化剂及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值对低聚甘油酯产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各参数进行优化,在以苯磺酸作为催化剂、添加量1.5wt%、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h、底物摩尔比值(缩水甘油∶单甘酯)2.5∶1的最优条件下,低聚甘油酯产率为62.59%,经分子蒸馏进一步纯化获得高纯度的低聚甘油酯产品(91.45%),且以低聚甘油单酯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体超强酸催化大豆油和大豆油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和酯交换制备单甘酯,通过二级分子蒸馏纯化单甘酯。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最佳条件为:大豆油30.0 g,大豆油脂肪酸20.0 g,反应温度200℃,固体超强酸催化剂添加量0.26%(占大豆油和大豆油脂肪酸质量),甘油添加量12.66 g和反应时间4.81 h。在最佳条件下,反应得到的甘油酯混合物中,单甘酯含量达到69.82%。甘油酯混合物在Ⅰ级135℃分子蒸馏除去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在Ⅱ级185℃分子蒸馏蒸出单甘酯,得到产品中单甘酯含量为96.54%。  相似文献   

7.
脂肪酶催化大豆色拉油甘油解合成单甘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间歇反应条件下脂肪酶催化大豆色拉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的过程,对三种商业酶和自制固定化脂肪酶进行了筛选,并对影响甘油解过程的溶剂效应和酶量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甘油解反应进行优化,以单甘酯百分含量为响应值,对底物摩尔比、初始含水量、温度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做了适当评价,并给出了拟和良好、回归显著、可靠性较好的经验性模型方程。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46℃,初始水质量分数4%(相对于大豆色拉油),底物甘油与豆油摩尔比为3.7∶1,固定化酶用量质量分数5%(相对于大豆色拉油),反应时间30h,单甘酯最高转化率为74.04%。  相似文献   

8.
采用甘油钠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甘油钠添加量和底物物质的量比进行了研究,得到选定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175℃、甘油钠添加量(油重)为2.4%、底物物质的量比(大豆油和甘油)为1∶4和甘油解反应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反应得到的甘油酯混合物中,单甘酯质量分数为53.1%.采用二级分子蒸馏纯化单甘酯产品,粗甘油酯在Ⅰ级分子蒸馏(140℃)除去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在Ⅱ级分子蒸馏(190℃)纯化单甘酯,得到纯度为93.0%的单甘酯产品,单甘酯回收率为96.8%.  相似文献   

9.
K2CO3/Al2O3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K2CO3/Al2O3固体碱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对单甘酯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210℃,反应时间1.5h,催化剂添加量0.8%(占大豆油质量),大豆油与甘油物质的量比1∶3.在最优条件下,单甘酯含量达到58.26%.经过两级分子蒸馏,单甘酯含量高达95.69%,回收率为90.8%.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油和甘油为原料,研究了碱催化下大豆油甘油解生成脂肪酸单甘脂的合成反应。同时,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单甘脂质量分数的几种重要因素(如反应温度、催化剂、相转移剂、碱用量、反应时间、反应物料物质的量比)进行讨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大豆油脂肪酸单甘酯的最佳工艺条件:甘油与大豆油物质的量比为2.5∶1,0.4%的NaOH为催化剂,辅以0.4%的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于反应温度200℃下反应时间3 h,得到单甘酯的质量分数为62.6%,为单甘脂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毛永强  胡美娜  李娜  张丹  毛晶 《食品与机械》2016,32(3):65-68,164
采用水热法制备巯基乙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基于链霉素对CdTe量子点同步荧光强度的增强效应,建立一种测定链霉素含量的同步荧光法,并对测定条件如缓冲溶液pH值、量子点浓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后,加入含1.0mL CdTe量子点溶液(3.5×10~(-5) mol/L)和1.0mL Tris—HCl缓冲溶液(pH=6.0)的溶液中,室温反应10min后,测定反应体系在345nm处的同步荧光强度(Δλ=230nm)。结果表明,链霉素浓度在5.0×10-7~1.0×10~(-5) mol/L时与体系相对同步荧光强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7,检出限为1.0×10~(-8) mol/L。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番茄样品中链霉素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食用油压榨法和浸出法工艺的区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编者按:8种食用植物油国家新标准的修订,是近两年来国内外油脂行业及农业、食品、轻工、进出口贸易、海关等部门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8种食用植物油国家新标准现已全部颁布,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于2004年分别颁布实施了大豆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米糠油、茶籽油等新标准,菜籽油新标准也将于2005年2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油脂界的一件大事,对新标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方面还存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疑虑和认识上的偏差.本期<中国油脂>杂志刊出了我国著名油脂专家丁福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对新标准中有关食用油压榨法与浸出法工艺的界定,特别强调了能上市的成品食用油,不管是用哪种工艺生产的,只要达到了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同时,我们还约请食用植物油国家新标准的主要起草者--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检测中心副主任薛雅琳高级工程师就最新颁布的菜籽油国家新标准中的条文和相关指标进行了详尽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It has been shown in experiments on male rats fed with balanced diet having a low iodine content that nitrites supplied with food at a rate of 5 mg per 100 g body weight lead to the goiter growth.  相似文献   

14.
15.
调整型内衣压力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莉  张渭源  王永进 《纺织学报》2008,29(11):97-102
为考察内衣压力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设计1组着装实验。15名青年女性作为受试者,穿着紧身衣于静止、运动10 min及运动后3种状态下,观察受试者心率,呼吸率,摄氧量,通气量,呼吸交换率,相对摄氧量等7个代表性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内衣的宽裕量和压力覆盖位置是影响生理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人体各受压点与各项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静止时呼吸因子与腰部以上及胸部压力存在相关,静止时心率因子与各点压力基本不相关;运动时呼吸因子与前胸处受到的压力相关,运动时心率因子与前腰部压力相关。  相似文献   

16.
响应面法优化辣椒红色素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红色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因其具有色泽鲜艳、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加工、化妆品和医药等行业。本文以95%乙醇为提取剂,利用超声协同微波的方法提取辣椒红色素。研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超声提取时间、微波时间等因素对辣椒红色素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对辣椒红色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3因素3水平实验设计,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工艺影响因子,以辣椒红色素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在分析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1:23,超声波时间21min,微波时间11min,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吸光度(得率)最高可达0.626。  相似文献   

17.
食用油脂中挥发性卤代烃的HS-SPME-GC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进出口油脂中挥发性卤代烃(VHHs)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HS-SPME-GC)联用分析方法。方法:采用Supelco公司5种SPME纤维头对食用油脂进行顶空萃取,比较不同萃取纤维的萃取效率,分别考察萃取温度、时间、顶空体积等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用毛细管色谱柱分离萃取成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进行检测。结果:优选的SPME纤维头为75μm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CAR/PDMS)。于15mL顶空萃取瓶中加入9mL食用油,在60℃恒温水浴中萃取30min后,290℃解吸3min进行GC分析。方法检测限为0.02~1.4ng/mL,回收率在89%~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8.5%(n=5)。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检测限低、不使用有机溶剂等特点,适合于食用油脂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质量浓度的多氨基化合物(RSD)与硝酸银的混合溶液整理真丝织物,采用汽蒸法将银离子原位还原为纳米银,制备纳米银真丝织物,测试整理真丝织物的抗菌、染色、抗紫外和力学性能以及白度.结果表明:整理真丝织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及抗紫外性能,活性染料兰纳素的染色性能得到较大提高,甚至可达无盐染色的效果,整理织物白度变化较小,力学性能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9.
以甘氨酸(Gly)和氯化钙为原料,用超声化学法合成了甘氨酸钙螯合物。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n(Gly)∶n(CaCl_2)=2∶1,无水乙醇20m L,在超声波辐射下反应6h,生成白色沉淀,产率94.3%。此法具有简便易行、高产率、高纯度、所用溶剂可回收利用等特点。并用IR(红外光谱)、TG-DTA(差热分析法-热重分析)、SEM(扫描电镜分析)对螯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