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化存储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就要提到NAS和SAN。对今天的网络化存储系统来说,他们哥俩可真是老兵了。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买发现老兵NAS过得比较郁闷。这是因为,在群众眼中,与人家SAN相比,你NAS在性能、功能以及可靠性方面都显得稍逊一筹。尤其是随着NAS的技术门  相似文献   

2.
存储系统NAS和SAN的差异和统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目前已经实现的主流网络存储技术SAN和NAS之间的差异,比较了它们之间在各方面的优劣,描述了多种实现NAS和SAN融合的手段,指出网络化存储必然相统一和融合发展,得出了IP之上存储是未来发展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1999年的时候,SAN的推广还有很大的困难,因为用户还不知道SAN,用户只对NAS很感兴趣。现在SAN已经占了上风,通常是SAN解决不了的方案才用NAS。NAS与SAN的区别在哪里,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NAS和SAN的融合方案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NAS系统和SANs是网络存储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NAS和SAN的融合可以解决SAN和NAS之间存储共享问题,提高效率,是存储需求的趋势.本文对NAS和SAN的关系以及它们融合涉及的技术进行了论述,然后给出了它们融合的方案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个人电脑》2000,(10):116-117
基于SCSI的采用RAID技术的存储设备,大部分还是局限在与服务器直接进行连接的环境中。最新的存储架构已经可以建立在网络上并且形成独立的分布式存储体系——存储区域网络(SAN)和网络存储设备(NAS)。他们都具有高可靠性和方便的扩展性。不同的是,NAS能够迅速投入工作,而SAN需要采用新的存储结构。  相似文献   

6.
NAS和SAN分别在中低端和高端应用领域各自占据一席之地。NAS有着优越的性价比和良好的技术继承性,易于实施,这是中小型企业热衷于它的根本原因;而SAN的卓越性能和高可靠性是其在大型企业中得以普遍实施的基础。但由于实施SAN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业界对于NAS向高端领域挺进的呼声越来越强,很多兼容SAN和NAS的设备与技术方案也不断出现在行业客户的采购清单中,NAS的高端化一时之间成了热门话题。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存储设备提供商将NAS应用于大型企业网络环境,NAS开始遇到两个难  相似文献   

7.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存储市场上关于 SAN 与 NAS谁将是发展趋势的争论从没消停过。然而在一个企业内,SAN 和 NAS 却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如在电信企业里 Internet 的服务用 NAS 存储比较好,而高端计费则是SAN 比较好,至于呼叫中心,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用SAN 和 NAS 都可以。银行也是一样。目前市场上很多厂家为了符合企业的不同要求。分别提供各种 SAN 和NAS 产品,但不能融合到一个机器里面。这种方式导致用户将面对非常复杂的管理机制或管理界面,而且维护也是相当复杂。“我们在过去花了非常多的时间争论 NAS 好还是SAN 好。事实上,SAN 和 NAS 只是一个传输的介质不一样,其目的就是做一个网络存储,都是 FabricAttached Storage(光纤架构存储)的概念,这也是我们  相似文献   

8.
基于IP的网络的存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推广,数据的存储需求迅速膨胀,同时企业对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容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把网络的概念引入到存储系统中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文中介绍的NAS和SAN。本文重点介绍了IP化的网络存储-即利用现有的网络结构和成熟的TCP/IP协议实现网络化的存储,相关技术及其应用。最后文章指出存储虚拟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全球范围内数据量的飞速增长,对存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存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流行的网络存储技术是NAS和SAN。NAS和SAN各有自己的体系架构、互联协议、文件组织和管理方式等。而将这两种技术融合到一个统一的结构框架下已经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存储虚拟化技术,采用非对称结构模型,实现了一种融合NAS和SAN的虚拟存储网络。  相似文献   

10.
大规模数据存储的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现有的三种大规模数据存储结构:DAS、NAS和SAN,说明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提出了综合NAS和SAN各自优势的一种存储结构。  相似文献   

11.
现在网络存储已经开始成为IT行业的热点,无论是SAN,还是NAS都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进行挖掘。在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存储系统方案的设计当中,使用了iSCSI这种技术,在SAN和NAS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相似文献   

12.
SAN和NAS融合构架数字档案馆信息存储管理平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NAS和SAN融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在数字档案馆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网络存储技术,网络附加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和存储区域网(Storage Area Network,SAN),以及运用这两种技术融合设计数字档案馆存储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的共享存储网络构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聪  钱德沛  乔楠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20(8):106-107,129
在传统的DAS构架之后,SAN和NAS的解决方案给存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分析和比较了目前存在的各种存储构架,在SAN和NAS构架的基础上,结合其各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共事存储网络构架。阐明了这种构架的特点;并进一步采用SNIA共享存储模型(SNIA Shared Storage Model)分析了该构架;最后就这几种构架的性能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电子商务世界》2002,(8):78-79
现有网络存储技术一般有以下三种:DAS(直连存储)、NAS(附加网存储)、SAN(存储区域网)。在这三种技术中,以光纤通道互联的SAN技术近几年发展变化最大,SAN是独立于服务器网络系统之外,几乎拥有无限存储扩展能力的高速存储网络。这种网络采用高速的光纤通道作为传输媒体,以FC+SCSI的应用协议作为存储访问协议,将存储系统网络化,实现了真正高速共享存储的目标,其显著的标志是开放性有了明显的改进。SAN作为新兴的存储解决方案,以其加快数据传输速  相似文献   

15.
NAS与SAN的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今网络存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目前主要的网络存储技术的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附网存储)和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介绍它们的文章很多,并且主要在应用方面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着重从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它们的本质特征,进而说明了为什么NAS与SAN的融合会成为存储发展的必然趋势。介绍了“对称”和“非对称”这两种主要的融合结构,并在最后揭示了NAS与SAN融合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两种最新的网络化存储技术原理的分析,得出SAN适用于大容量、块状级数据传输,但其投资成本较高,且各种技术标准尚未统一;而NAS适合文件级别上的数据处理,但文件安全手段却有所欠缺,且会增加网络拥塞。从而总结出两种网络化存储技术相互补充的实际应用方案,为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技术方面的结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卢敏 《软件世界》2007,(13):16-16
在存储领域,SAN和NAS已经成为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与SAN和NAS相比,固定内容存储谁是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近日,康柏电脑公司向全球市场同步推出两个新的存储产品——StorageWorks企业虚拟阵列和StorageWorksNAS Executor E7000。StorageWorks企业虚拟阵列又名“企业号”是高端企业级存储系统,它在基准测试中创造了存储性能水平和功能的新记录;StorageWorks NAS Executor E7000是顶级的企业级NAS存储系统,它能够通过虚拟SAN来存储NAS数据与传统的SAN数据,实现了对NAS和SAN体系结构的集成。  相似文献   

19.
回顾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1999~2000年间,SAN的概念一支独秀。磁盘阵列厂商、磁带设备厂商、存储软件厂商甚至服务器厂商都争相勾画自己的SAN解决方案。然而,SAN高昂的价格始终让中小型企业用户望而却步。2001年,NAS技术忽然得到了各个厂商众星捧月般的拥戴。表面上看,NAS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价格和使用维护的方便性也明显优于SAN技术,其实还有一个隐含在技术背后的卖点:开发NAS产品的技术难度相对低一些,对于很多存储领域的“后来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10月26日,IBM存储系统事业部在北京召开主题为“领SAN、NAS大潮,定系统存储乾坤“系统存储策略发布。IBM亚太区副总裁兼存储系统事业部总经理叶威辉先生表示:“未来,IBM存储系统事业部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我们的系统存储战略中。领军SAN和NAS的锣鼓已经敲响,我们会沿袭IBM系统战略中关于对虚拟、开放与协作创新的承诺,同时将更好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带给用户,让SAN和NAS真正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