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4.3 预浸料的使用和加工4.3.1 预浸料剪裁、铺贴和工艺组合预浸料剪裁、铺贴和工艺组合应在专用净化间进行,现场应配有冷库,包括 5℃,-18℃ 的贮存间。① 预浸料工作间要求·工作间净化等级,一般为万级,要求 >10μm 的尘粒不超过 10个/l;·温度:22±4℃;·相对湿度:30%-65%,芳纶预浸料希望湿度更低;·照度:200-300lx;·室内压力:室内保持正压,并高于室外压力 10-40Pa;·压缩空气净化:进入室内的压缩空气必须经过除水、除油处理;·风淋:配备除尘设施,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应进行风淋;·清洁工作:净化间设备、工作台…  相似文献   

2.
热熔法预浸料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热熔法制备预浸料制备工艺,着重阐述了辊面温度、运行速度、压力等因素等预浸料纤维浸润性的影响,并给出了预浸料质量稳定性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聚氨酯泡沫夹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电磁波阻抗匹配原理,制备了聚氨酯泡沫夹层结构复合吸波材料,研究了不同结构组成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匹配层中加入质量分数15%的二氧化锰,聚氨酯泡沫夹芯层中加入质量分数5%的二氧化锰和10%的石墨和反射层中加入质量分数35%的石墨时,测试频段为8~18 GHz,聚氨酯泡沫夹层结构复合材料的最大吸收峰为12.9 GHz(R=-35.7 dB),R-10 dB的频宽为1.5 GHz。  相似文献   

4.
(续回)2预浸料的制备工艺[I]制备预浸料即用树脂浸渍纤维(或织物)的过程,采用的工艺方法很多,随树脂基体类型不同而异。热固性树脂基体预浸料的制备已有多年的历史,方法比较成熟。而热塑性树脂基体预浸料制造技术发展较晚,固树脂熔点高、熔融粘度大,没有适当的低沸点溶剂可溶,和热固性树脂基体预浸料的传统工艺方法有明显的不同,目前大都处于研究阶段。2.1热固性树脂基体预浸料的制备热固性树脂基体预浸料的制备目前主要采用两种工艺方法,即溶液浸渍法和热熔法。2.1.1溶液浸清洁溶液浸渍法是把树脂基体各组分按规定…  相似文献   

5.
针对3种国外产碳纤维/环氧预浸料,测试表征了预浸料的工艺特性,并采用热压罐零吸胶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层板,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层板厚度和内部缺陷的影响,分析了成型质量与预浸料特性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研究了层板弯曲性能、层间剪切性能对成型质量变化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零吸胶工艺树脂流动受到很大限制,预浸料树脂含量不均容易造成所成型层板厚度不均、表面不平整,另外,预浸料树脂流动性小的体系在层间容易出现明显富树脂现象;零吸胶工艺夹杂空气主要在真空作用下通过铺层内的通道排出,因此预浸料气体渗透率和成型封装方式对孔隙缺陷有重要影响;实验范围内,工艺条件的改变没有显著影响所成型层板的短梁剪切性能和弯曲性能。研究结果对于预浸料选择和国产高性能预浸料的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无机磷酸盐体系进行研究,考察了磷/金属元素摩尔比(P/M)、含水量变化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以及基体胶P/M变化对基体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胶粘剂和基体胶配比,并用其制预浸料。通过热失重TGA分析以及考察加工成型过程中工艺参数变化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优化了预浸料热压成型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虞城 《玻璃纤维》1991,(4):41-44,47
1.概述 FRP预浸料是一种半成品,通常是指纤维(连续单向纤维、织物等)浸渍树脂体系后形成的半干态、具有一定粘性的材料。由于采用预浸料在工艺和力学性能方面均有许多优点,用预浸成型料制造的FRP制件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8.
复合材料预浸料的粘性及其表征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粘性是决定复合材料预浸料是否适合铺贴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对预浸料的粘性及其物理意义进行了讨论,重点介绍了目前的几种预浸粒粘性测试方法,认为建立最化的预浸粘性测试方法对预浸料制造中的工艺参数控制及树脂配方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幅宽300mm热熔预浸机,对碳纤维/环氧树脂热熔预浸料制作过程中预浸温度、平压辊间隙、预浸速度等影响预浸料质量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对含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适合该设备型号制作碳纤维/环氧树脂热熔预浸料的工艺参数优化值:预浸温度控制为100~105℃,预浸速度控制为4~5m/min,间隙为380~400μm之间,冷却板温度控制在16℃左右,收卷张力控制为300N/m。  相似文献   

10.
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具有吸波性能好、质量轻、可承载等优点,已成为当代吸波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对隐身材料的设计和制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纤维增强体的截面形状和制备工艺、纤维的铺排结构和夹层复合结构、吸波剂改性等影响吸波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主要因素出发,系统地总结了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热点和成果,并指出吸波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吸波多晶铁纤维的制备装置和制备工艺,研究了反应温度、励磁电流、羰基铁流速及1次进样总量对多晶铁纤维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多晶铁纤维的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400℃,励磁电流6A,羰基铁滴加速度1.0ml/min,1次进样总量为10ml。  相似文献   

12.
粉体化学镀作为一种材料表面改性的手段,可用于制备微波吸收材料.综述了空心微珠、碳纳米管、铁氧体等无机粉体化学镀用于制备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吸波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实验采溶胶-凝胶法制备锌铁氧体前驱体,煅烧前驱体,用X射线衍射仪(XRD)、微波分光仪对煅烧后产物的物相、微波吸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锌铁氧体;在11GHz,锌铁氧体和掺杂钴和镍的锌铁氧体的反射损耗分别为-11·55dB和-13·01dB。  相似文献   

14.
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纤维毡的介电和吸波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并浇注硅溶胶制成的纤维毡的介电和吸波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的分散对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有很大影响。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频响效应。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双峰吸收性能,且最高吸收峰随着厚度的增加向低频移动。当w(碳纤维)=1%,复合材料厚度为6、7、8 mm时,反射率小于-10 dB的频段分别为4.2~10.5、3.9~9.3、3.8~7.7 GHz。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反应诱导方法设计制备了炭黑(CB)包覆环氧树脂(EP)微球/聚醚酰亚胺(PEI)(EP/PEI/CB)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测量了其导电性能及在Ka波段的吸波性能,并与CB填充EP(EP/CB)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EP/PEI/CB中,CB选择性分布在PEI相中并形成较规则的立体网状连续相,EP为30μm左右大小的微球分散相,与EP/CB相比具有更低的体积电阻率。EP/PEI/CB属于一种谐振腔式吸波体,在33~40 GHz范围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且优于EP/CB,最大吸收峰出现在35.61 GHz,峰值反射率(R)为–17.40 dB,吸收带宽3.22 GHz(R–10 dB).  相似文献   

16.
将市售的微波爆米花包装袋用微波感受材料浸入模拟食品玉米油中,在模拟微波条件下加热提取非挥发性紫外可吸收物质。迁移进玉米油中的非挥发性紫外吸收物质经正己烷-乙腈萃取、浓缩、N,N-二甲基乙酰胺定容至2 mL后,以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并定量。结果表明,4个样品的迁移量平均值分别为93.3、134.1、38.4和11.8 μg/in2,仅1个样品的迁移量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的≤20 μg/in2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NiFe2O4 powders with double skin structure which shows a length of 5 ?m and curved surface thickness of 0.5 ?m were prepar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heir oxalate precursors. The NiFe2O4 powders were mixed uniformly with a proportion of paraffin and then pressed to composite samples. The 采用草酸盐沉淀法制备草酸铁镍前驱体,热分解得到长5 ?m、曲面厚0.5 ?m的夹层中空结构NiFe2O4粉末,将其与石蜡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压制得NiFe2O4/石蜡复合物,考察了其电磁参数,计算了其吸波性能. 结果表明,NiFe2O4含量为40%(?)时复合物吸波性能最佳,样品厚度为3.5 mm时,材料在6.66 GHz处反射损失最小,为?52.06 dB,厚度为3.0 mm时,材料在6.98?8.59及9.72?10.84 GHz范围内反射损耗小于?10 dB,有效吸收频宽为2.73 GHz.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近年来磁性金属或合金/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在雷达波吸波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并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磁性吸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最后对碳纳米管在吸波材料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