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下奥陶统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组合特征方面的研究尚薄弱。为此以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显微薄片鉴定,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下奥陶统克里摩里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深水陆棚-盆地相及相应的沉积微相组合,编制的沉积微相图揭示了不同时期的沉积微相展布规律;2克里摩里组沉积期,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强烈影响,南北秦岭和兴蒙洋壳加速俯冲挤压,造成了鄂尔多斯地块快速抬升,研究区东部成为剥蚀区,西部沉积区的相带呈南北向带状展布,相带由东往西依次为以云岩沉积为主的局限台地环境、以石灰岩沉积为主的开阔台地环境、以礁滩组合构成的台地边缘环境及深水陆棚-盆地环境;3研究区克里摩里组时期礁滩相带的分布从克1段至克3段受水体能量增强及生物丰度增加的影响其规模逐渐扩大,且由南向北逐渐扩展。结论认为,研究区克3段的礁滩相带可能是该区下一阶段的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有机相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沉积有机相基本的有机岩石成分组成,结合三叠系延长组地层的沉积相和富集及分散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煤和烃源岩划分为陆地森林(沼泽)有机相(A)、湿地森林(沼泽)有机相(B)、湿地草本混生(沼泽)有机相(C)、覆水草本(沼泽)有机相(D)、异地残殖(漂浮沼泽)有机相(E)和开阔湖盆藻质有机相(F)6类沉积有机相。其中,A和B相成煤,F相为油气源岩,而C,D,E相具有成油和成煤的共性。通过不同有机相有机质的热解实验,分析了各有机相的油气生成潜力,提出沉积有机相是综合评价煤、油、气、油页岩等多种有机可燃矿产共存共生的有效方法,并运用沉积有机相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煤和烃源岩的成烃方向及转化能力进行了综合判识。 相似文献
3.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太原组为微咸水—淡水环境,水体盐度逐渐降低,环境由海相逐渐向陆相演化,古气候变的越来越湿润,还原性越来越强,太原组,中央古隆起开始下沉水下,东西海域相连,发育海陆过渡体系的障壁海岸相,主要为潮坪-泻湖-障壁岛亚相,是重要的成煤期. 相似文献
5.
采用现代沉积学分析方法,系统研究陇东地区延长组主要油层组的宏观和微观沉积构造特征,认为由长8、经过长7—长6、到长3、长2发育三种不同的沉积亚环境和相带:长8油层组沉积于湖泊—三角洲相复合沉积环境,受到湖泊能量和河流能量此消彼涨的综合作用,形成非典型性三角洲沉积砂体,从湖岸到湖心砂体粒度、物性等分带性显著,通过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建立起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的典型代表;长7、长6具有较典型的深水浊积岩沉积特征;而长3、长2沉积特征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为主。 相似文献
6.
靖边气田山西组2^3段为重要的含气层位和勘探层位,对其沉积相与砂体展布进行研究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该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山西组2^3段砂体展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均较连续,发育稳定;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续性差。综合分析认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微相的透镜状或带状砂体以及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条带状或指状砂体是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8.
9.
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岩石学特征分析及地球化学参数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西组底部发现了代表海相或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特征,即高成分成熟度和高结构成熟度的石英砂岩、地球化学标志、沉积构造标志及铝土质泥岩。上述海相环境标志的存在,充分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沉积早期为海陆过渡沉积环境。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山西组早期沉积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马五1^3小段是盆地东部的主要储层和产层之一研究认为盆地东部马五1^3小段沉积环境为潮坪沉积,划分出硬石膏结核白云坪、含硬石膏白云岩坪和白云岩坪三种沉积微相,提出向东开口的潮坪沉积模式,沉积相带呈环状弧形展布,自西向东硬石膏结核含量向东逐步减少,含盐度降低,海水变得更开阔。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的岩性差异是造成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基本因素,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是最有利的沉积微相,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次之马五1^3小段沉积模式对盆地东部特别是岩溶残丘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二段露头和盆内岩心中的沉积序列及构造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山二段砂岩露头及岩心中广泛发育韵律层理、块状层理、侧积交错层理等高流态层理,露头砂体为透镜状,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切割、叠置成宽度和厚度巨大的带状砂层,体现了辫状河高流态及辫状河道砂体频繁摆动、迁移的特征。通过岩石沉积相、测井沉积相、砂体厚度、古地形结合古地理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山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远源砂质辫状河—"浅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冲积平原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或滨海浅湖相,并识别出辫状河主水道、河漫沼泽、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等多种亚相、微相类型,明确认为辫状河主水道部分形成的宽厚巨大的主砂带是有利勘探相带。 相似文献
12.
该文根据布海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相及其各层序地层单元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发育特征,从他生旋回和自生旋回的角度分析了3种河流类型形成机制的差异,并根据他生旋回的控制因素———基准面的变化情况,划分出了本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低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辫状河为特征;水进体系域以垂向加积为主,以发育网状河为特征;高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低能曲流河为特征;水退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高能曲流河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天体轨道周期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被广泛地记录在沉积地层中。自然伽马曲线很好地反映了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层旋回。消除高频干扰和低频趋势以后,自然伽马曲线可以用来分析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对鄂尔多斯盆地陕 15井中延长组按油层段进行系统分析,得出陕15井由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在9.6~18.75m之间;地轴倾斜和气候岁差周期引起的旋回层厚度在1.18~6.82m之间。各油层组的沉积速率变化在7.8~14.2cm/ka之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典型探井自然伽马曲线的频谱分析,结合前人沉积速率研究,在延长组中识别出A、B、C、D、E等5组高频旋回周期,分别与米氏旋回中偏心率周期、地轴倾角长周期、地轴倾角短周期、岁差长周期、岁差短周期等存在近似的时间长度和对应关系。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推测延长组的高频旋回发育受米氏旋回天文轨道力控制,其四级层序受123 ka的偏心率周期影响。在米氏旋回偏心率周期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认为延长组存在4个二级层序、12个三级层序及数百个四级层序。 相似文献
15.
塔东北地区三叠系—侏罗系沉积相及找油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依据地震、钻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三叠纪和侏罗纪沉积环境、相带展布、沉积演化、生储盖组合、构造活动性质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早中生代本区在断坳构造背景、高低相间的地形特征和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以长源三角洲、河流、湖沼、滨湖沼泽为特色的沉积相类型,具有湖盆小、水体浅、连通差、湖期短和多沉积中心等特点,缺少持续下沉和大量油气形成的沉积环境。作者从沉积相研究的角度认为,该区虽然见到油气显示,但不具备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沉积条件,只能形成小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家沟组天然气储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天然气储集层,实际是一种潮坪膏盐岩与碳酸盐岩共生的萨布哈类型,大气淡水淋滤标志显著,可分为4种储集岩,受控于沉积和成岩环境。溶孔层与致密层的叠加配置,构成了马家沟组多个含气层段。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上古生界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气层系,天然气的聚集受相带的控制,其主产层均为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对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曲线等的综合分析,将区内上古生界三角洲沉积体系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分析表明,研究区两类三角洲沉积在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序列、测井曲线等方面存在差异。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下部盒8、盒9段气层组,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早二叠世山西组山2段气层组,以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勘探实践表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对于研究区天然气的富集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山2段气层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有利储集相的寻找,同时兼顾盒8、盒9段气层组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飞仙关组优质储层形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经历了3个成岩演化阶段:准同生-早期成岩阶段、浅埋-中埋成岩阶段、深埋成岩阶段。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石化、溶蚀和破裂等。其中,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改善储集性能的主要有利因素。溶蚀作用发生在成岩作用的各个阶段,以早期大气淡水渗滤作用形成选择性溶蚀和深埋藏阶段含CO2和H2S流体对全岩的溶蚀作用为主。白云石化作用,以早成岩阶段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次之。与复杂的成岩作用对应,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孔隙大体也经历了4次重要的演变:沉积时原始孔隙度为35%、准同生-早期成岩阶段后的25%、浅埋-中埋成岩阶段后的5.5%、深埋成岩阶段的10%。由此认为,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主要依赖于白云石化作用和深埋成岩阶段的非选择性溶蚀作用。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清泉区延长组裂缝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和测井资料解释,在清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裂缝.这些裂缝在各个层位均有分布,在长3油层组分布最多,占全部发现裂缝的41.79%;长6油层组和长(4+5)油层组裂缝发育相对较少,占全部发现裂缝的58.21%.研究发现裂缝主要发育在砂岩中,而在泥岩中很少发育.通过研究裂缝的产状,结合构造演化史,最终确定清泉区裂缝是印支构造期产生的,之后的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期对其具有一定的改造.裂缝与油气运移的时空配置良好,可以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20.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和飞仙关组地层广泛发育生物礁滩储层.长兴组顶部普遍发育一套厚度不等的潮坪白云岩;飞仙关组一段底部发育一套泥灰岩沉积,泥灰岩沉积厚度与长兴组潮坪白云岩厚度有密切关系,具有厚度薄、低波阻抗的特征.为了防止在储层预测中将泥灰岩作为储层,系统分析了泥灰岩的测井响应和地震响应特征;根据测井分析结果并考虑泥灰岩沉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