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近年来预应力结构楼板的普及应用和既有建筑物改造的增加,造成了既有的预应力结构楼板开洞项目的增加.本施工技术充分利用预应力结构的特性,对楼板开洞位置的预应力筋进行放张、切割、二次张拉等工序,通过仅对局部楼板进行加固,保留原有预应力筋的作用,减少了整体加固成本,取得了更好的加固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既有预应力结构楼板开洞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用钢板加固的开洞楼板、不加固的开洞楼板与不开洞楼板进行加载试验,观察钢筋应力发展、混凝土应变、挠度与裂缝开展情况、预应力损失、极限荷载、应力变化规律、预应力筋切断对应变的影响等数据,研究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开洞前后内力、变形的变化与钢板的加固对无粘结预应力开洞楼板性能的影响,并为类似预应力楼板开洞工程的加固改造提供合理的建议。实验数据显示,开洞会降低楼板的开裂承载能力及极限承载能力,而合理地使用钢板进行加固,可以避免开裂荷载的降低,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开裂。同时设置钢板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极限荷载,减少挠度。  相似文献   

3.
某高层商住楼采用大跨度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扁梁一大平板楼盖体系,在其加固改造过程中涉及到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开洞.在楼板拆除时应考虑楼板开洞后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以及预应力筋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通过采用SAtr2000计算分析,得到各施工阶段楼板的内力和变形,据此制定粘贴碳纤维法加固周围楼板,之后进行预应力筋放张、楼板拆除作业,详细介绍了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通过合理的施工,保证工程安全、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广泛应用,在房屋改造项目中出现大量需对原预应力混凝土楼板进行开洞改造的情况。由于开洞施工过程中,预应力筋的放张与重张均引起楼板受力的显著变化,同时开洞导致楼板传力路径的变化,因此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开洞改造施工组织设计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以长沙市某高层裙楼改造项目为工程背景,通过施工过程安全性分析、施工工序合理安排、优化预应力筋放张工艺等技术措施提高了施工方案的安全可靠性,保证了项目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开洞施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以长沙汇源大厦裙楼部分拆除改造工程为对象,从现场试拆除试验、主体结构重锚端部加固梁、楼盖开洞、梳形锚垫板安装、开口式锚具安装、无黏结预应力钢绞线切断、现场监控等技术要点介绍了既有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改造钢绞线重锚施工关键技术。采用一种新型开口式钢绞线锚具,确保了拆除过程中的无黏结预应力筋的安全截断及可靠再锚固,使结构中被保留的预应力筋的应力不损失或损失很少,无需二次张拉。监控结果表明:在拆除改造过程中,楼板的应变、位移满足正常使用条件要求,整体结构也没出现倾斜现象,采用该技术确保了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无粘结预应力楼板的预应力筋一般是多跨连续布置,对预应力楼板进行改造加固时,要根据预应力的受力类型,充分考虑到预应力筋的影响。结合预应力施工工艺的特点,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讨论了预应力楼板拆除加固时设计、施工应注意的事项。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北京科技会展中心预应力混凝土板开洞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科技会展中心由于使用功能的改变 ,需在裙房部分 1、2层顶板增加商用扶梯 ;因此需对原结构进行开洞处理。开洞尺寸分别为 3 2m× 7 4 5m和 3 2m× 12m ;本文从板底支撑的搭设、混凝土板的分段剔凿、预应力筋的切断放张、张拉端面加固处理和重新张拉等方面对预应力混凝土板的开洞做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高应力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如何开洞、预应力筋如何放张松驰、预应力如何重建、开洞后如何维持原设计要求等问题,必须认真研究,才能确保工程结构安全。1997年,山东济南鲁能大厦要求在已建成的8m×8m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板上开设电梯孔洞(3m×3m,共2层),我们对周边板的预应力筋补张拉,保证了洞边以及相通连的双向多跨预应力筋维持正常工作状态,经过一年多使用,效果良好。1998年,山东青岛烟草大厦由于功能变化要求将办公用房改为客房,在9.6m跨度的单向无粘结预应力楼板上开设1.5m×2m左右的孔洞…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某商场楼(屋)盖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由于经营规模扩大,在原有三层的基础上增加一层,需对3层顶局部楼盖进行开洞改造以安装扶梯。给出了开洞的方法,介绍了待开洞口边缘后置板下支承梁的设计及施工方法,新增梁及开洞板相关梁的加固设计与施工方法,开洞时预应力筋的临时锚固措施与永久性锚固体系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大连星海花园无粘结预应力工程改造的设计与施工实践,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改造中预应力筋应力释放,预应力筋切断及重新张拉锚固的有效方法,总结出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改建工程中混凝土静力破损开洞-预应力筋无损静力释放及拉锚-粘钢板加固的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11.
以某多层短肢剪力墙结构为例,在对既有建筑进行功能改造及楼板开洞的条件下,进行了结构计算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改造加固方案。从结构的适用性、安全性和方案的可操作性出发,对多个加固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类似工程选取最佳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赵玉波 《广东建材》2009,25(8):251-252
本文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楼板上浇注适当厚度高强度混凝土层的加固方法的分析,论述此加固方法对楼板的承载能力、冲切、裂缝等方面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因施工需要分次张拉预应力筋时,楼板应按预应力叠合构件进行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的承载力与裂缝计算。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某7层办公楼改造为公寓式宾馆所需增设两部电梯的要求,需在该房屋的宽11.7m、长13.2m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角部开设2.28m×4.25m洞口。改造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构建电梯井道结构,拟开洞口边后置了混凝土框架,待后置框架结构形成后,采用"先锚后断"技术,实现拟开洞口区域的板内双向预应力筋在后置梁上的永久锚固,并保证开洞后板内无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水平,最后,逐步剔除各层拟开洞区域混凝土及非预应力筋,完成洞口开设;二是针对开洞后的预应力板由四边支承矩形板转变为角部缺失的异形板,分析了开洞后预应力板弯矩分布,介绍了CFRP加固的思路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陆总兵  陆健 《建筑》2010,(20):69-70
本文以北京市永利国际工程为例,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结构工程在改造加固施工中,对预应力筋的处理方法,包括预应力处理中的支撑系统搭设、混凝土剔凿、预应力筋切断、放张及重新张拉等。结果表明,此改造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中,将体内预应力与体外预应力结合起来,提出了体内外同索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并以工程实际为例,阐述了新增承载结构(或扩大截面结构)、预应力筋施工要求、转向块装置设置、预应力筋绕柱措施等施工关键技术。实践证明,此结构体系在增加共享空间、增加楼层等建筑物结构加固改造工程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既能使结构空间的使用面积得到扩大,又能克服扩跨引起的既有结构安全储备降低的问题,避免了对原有结构须进行的大量加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预应力腹板开洞组合梁在静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以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为平台,提出了用于模拟预应力腹板开洞组合梁非线性全过程受力行为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并对预应力腹板开洞组合梁的承载力影响参数(预应力筋布置形式、预应力筋初始张拉力、混凝土板配筋率、栓钉布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预应力能明显提高腹板开洞组合梁的刚度和承载力,而且扩大了组合梁的弹性承载力;增加混凝土板的配筋率能有效提高组合梁的变形能力并减少混凝土板的裂缝;增加栓钉的数量能减小组合梁的界面滑移,并能提高预应力腹板开洞组合梁的刚度和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结果,对带裂缝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进行了加固方案设计,提出了加固结构计算模型。对采用粘贴玄武岩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进行了全过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板可以达到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楼板为板柱结构的重要构件,其开洞影响整体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板柱楼板开洞可分为仅需要进行局部补强和需要整体分析的两类洞口。本文分析了局部补强洞口对结构水平刚度和楼板竖向刚度及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对刚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承载力方面,除需对开洞截面进行加固外,还应对其所在板带的未开洞部位进行适度补强。当洞口尺寸超出了局部补强的条件时,应进行结构整体分析,本文给出了处理原则。最后介绍了一个板柱结构开洞改造的工程实例,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简要概述了房屋建筑过程中的体外预应力技术及其特点,介绍了体外预应力技术在双向交叉框架梁、板柱结构楼板、预应力简支梁及框架抽柱等工程中的应用,并对工程实际情况、施工难点及预应力筋的设计线形和节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类似房屋加固改造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固在机器动力作用下受损的某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楼板,减小其振动响应,提出了由原有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后加预应力钢丝绳受拉弦杆、钢管受压腹杆构成组合体系的加固手段。加固前后对该结构进行的动力测试结果表明,加固是成功的,楼板振动的峰值响应明显减小,达到了正常使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组合体系进行了静、动力非线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组合体系中受压楼板不同位置基本上能发生同步振动;相对于原楼板结构,组合体系的位移幅值有较大幅度的减小。动力测试和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果均表明,采用该组合体系对筋混凝土楼板进行减振加固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