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工作采用激光闪光光解法对香豆素酮类化合物敏化碘鎓盐化合物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碘鎓盐化合物能通过电子转移机理猝灭香豆素酮的激发三重态。工作中还用甲基紫精(PQ~(2+))为模型化物,观察到它也能使香豆素酮的三重态猝灭,同时可看到在位于610nm处的PQ~+生成。这些结果说明,在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中香豆素酮是电子给体,按Weller公式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它们之间可发生电子转移反应。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 3种碘盐对 3种香豆素荧光的猝灭 ,发现猝灭曲线符合Stern Volmer方程 ,并且猝灭过程受扩散控制 .研究证实了猝灭的机理是由于发生了光诱导电子转移 .通过香豆素衍生物 碘盐体系能在光照下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聚合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机理 .尽管香豆素有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倾向 ,但由于碘盐阳离子很强的拉电子能力 ,它们间还是能发生快速的电子转移 .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3种碘Weng盐对3种香豆素荧光的猝灭,发现猝灭曲线符合Stem Volmer方程并且猝灭过程受扩散控制。研究证实了猝灭的机理是由于发生了光诱导电子转移。通过香豆素衍生物-碘Weng盐体系能在光照下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聚合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机理。尽管香豆素有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倾向,但由于碘Weng盐阳离子很强的拉电子能力,它们间还是能发生快速的电子转移。  相似文献   

4.
利用激光闪光光解设备研究了香豆素酮类化合物的瞬态光谱。通过对瞬态产物寿命的测定以及在N_2与空气中比较瞬态产物衰退曲线的特征可以认为,在瞬态光谱中以410nm为中心的吸收应归属于香豆素酮的三重态。工作中还测定了香豆素酮三重态的克分子吸收系数ε_T、T-T湮灭常数κ_(TT)以及它们的三重态量子产率Φ_T。  相似文献   

5.
芳酮类敏化剂的最低激发三重态的特性对其光还原反应的能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五种香豆素酮类化合物发射光谱行为的研究,明确了它们激发三重态(T_1)的特性,指出化合物3-苯甲酰基香豆素、对苯二甲酰基二香豆素和3,3-二香豆素甲酮的T_1态主要为n,n~*特性,而3-呋喃甲酰基香豆素及3-噻吩甲酰基香豆素的T_1态具有n,n~*和π,π~*混合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吸收光谱、荧光猝灭、光聚合方法对羟基苯基碘盐(HTIB)的光敏引发体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给电子性的光敏剂香豆素1可以将引发剂羟基苯基碘盐的光响应移到长波区,而引发聚合效率与溶剂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在一般极性溶剂中如DMSO中能有效地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光聚合,而在电子受体性质的极性溶剂如乙腈中,光聚合反应受阻,这归结于香豆素1与羟基苯基碘盐形成络合物,使得光反应后生成不具活性的产物.该结果对研究其它单苯基碘盐的光敏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香豆素染料与羟基苯基碘锚盐光敏引发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吸收光谱、荧光猝灭、光聚合方法对羟基苯基碘镛盐(HTIB)的光敏引发体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给电子性的光敏剂香豆素1可以将引发剂羟基苯基碘镛盐的光响应移到长波区,而引发聚合效率与溶剂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在一般极性溶剂中如DMSO中能有效地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光聚合,而在电子受体性质的极性溶剂如乙腈中,光聚合反应受阻,这归结于香豆素1与羟基苯基碘镛盐形成络合物,使得光反应后生成不具活性的产物.该结果对研究其它单苯基碘镛盐的光敏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对两种不同的2-芳基苯并 唑化合物溶液荧光被四氯化碳所猝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多种途径研究表明该猝灭过程具有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工作还利用此电子转移所形成的活泼自由基来引发烯类单体的聚合,得到了有一定聚合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9.
祁刚  屠树滋 《精细化工》2007,24(7):714-716
运用拼合原理并根据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设计了香豆素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合成方法是以甲基取代的香豆素为原料,经NBS溴化后,再与5-(4-羟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在NaH作用下缩合得到,其中中间体5-(4-羟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是由噻唑烷二酮与对羟基苯甲醛在哌啶催化下缩合得到,共合成了5-[4-(香豆素-7-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4-甲基香豆素-7-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香豆素-6-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7-甲氧基香豆素-4-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3-溴香豆素-7-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3-溴-4-甲基香豆素-7-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6个香豆素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结构均经IR1、HNMR、MS确定,两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总产率分别为10.4%、13.1%、7.1%、16.0%、22.0%、18.0%。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对两种不同的2-芳基苯并恶唑化合物溶液荧光被四氯化碳所猝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多种途径研究表明该猝灭过程具有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工作还利用此电子转移所形成的活泼自由基来引发烯类单体的聚合,得到了有一定聚合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两种吖啶及吖啶橙盐类小分子化合物和带有吖啶盐的三元共聚物,研究了它们在溶液中的荧光被卤素离子猝来的问题,发现它们能强烈地被碘离子所猝灭而不易被氯离子猝灭,表明这类化合物有可能用于在有氯离子存在条件下对碘、溴离子的检测,对荧光猝灭机理进行的研究发现,卤素离子的猝灭能力并不和它们对发光化合物的系间窜越和三重态的生成等有关,而是和阴离子对极化分子的作用减弱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4-二乙胺基水杨醛、三氟乙酰乙酸乙酯以及2-噻吩甲酰肼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含氟香豆素类硫代酰腙型荧光探针化合物,经1HNMR、13CNMR、19FNMR、HR-MS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确认。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化合物在乙腈溶液中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在pH 4.5~9.5的范围内,Hg^2+的加入使得化合物在464 nm处的荧光发射峰发生猝灭,其他金属离子的存在未对该现象造成明显干扰。Hg^2+浓度越高,猝灭效果越明显。因此,化合物对Hg^2+具有良好的荧光选择性和抗干扰性。Job′s曲线表明,化合物与Hg^2+的配合比为1∶1。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了α-蒎烯转化为顺、反罗勒烯这一反应过程的双重异构化性质,实验测定了反应初级产物,顺式罗勒烯,猝灭呫吨酮三重态的猝灭速度常数,并讨论了有关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香豆素是一类重要杂环化合物,具多种生物活性,在医药、食品等领域有重要用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香豆素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并简单介绍了含有苯并吡喃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7-羟基-4-甲基香豆素(HMCO)进行了烯丙基化改性,得到了可自由基聚合的有机光致发光化合物7-烯丙氧基-4-甲基香豆素(AMCO)。然后选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AMCO为单体,AIBN为引发剂,使其在异丙醇中发生自由基共聚反应,从而制得了含香豆素功能基的丙烯酸酯共聚物(C-CPA)。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和荧光光谱(PL)对HMCO和AMCO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7-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烯丙基化改性是成功的,AMCO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其最大荧光发射峰和荧光强度均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N-丁基-2-乙氧基硫代吖啶酮的光化学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Xe灯光照下,N-丁基-2-乙氧基硫代吖啶酮转变成了相应的吖啶酮,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质谱证实了吖啶酮的存在;生成的吖啶酮可被二苯基碘翁盐猝灭,它们之间的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的反应机理,实验又证明了由硫代吖啶酮、二苯基碘翁盐和硫代水杨酸三者组成的光聚合引发体系的引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N-吡啶香豆素类亚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将4,6-二甲基香豆素、4-甲基-7-甲氧基香豆素和4-甲基苯并香豆素3种香豆素化合物氧化为合成6-甲基-4-醛基香豆素、7-甲氧基-4-醛基香豆素和4-醛基苯并香豆素。再将3种醛基香豆素与2-氨基吡啶反应,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无水乙酸催化下合成3个N-吡啶香豆素类亚胺化合物,产率为70%~81%。对所合成的所有化合物采用IR、1HNMR和元素分析进行结构表征和确认。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对硝酮化合物猝灭9-氰蒽荧光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9-氰蒽/硝酮体系可能经历包括电子转移、能量转移及竞争吸收等不同的猝灭过程。其中α,N-二苯基硝酮对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机制,分别形成猝灭剂和敏化剂的离子自由基,但硝酮正离子自由基不能导致环化反应发生,结果还表明:硝酮化合物的四π电子1,3偶极结构在猝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当光环化反应破环1,3偶极结构生成氧氮丙啶时,即失去其原有的猝灭能力,导致已被猝灭的荧光重新回复。  相似文献   

19.
彭明生 《精细化工》2011,28(7):639-642,646
合成了三甘醇苯并[5,6]香豆素-3-甲酸酯(Ⅳ)并经1HNMR1、3CNMR、FTIR、MS及元素分析确证。化合物Ⅳ和三甘醇二苯并[5,6]香豆素-3-甲酸酯(Ⅴ)发出蓝色荧光,它们的最大发射波长λem受溶剂极性影响较小。甲醇和乙醇能使Ⅴ的荧光强度增强,二甲亚砜是该类物质的荧光猝灭试剂。在乙腈中,Ca2+能使化合物Ⅳ荧光强度降低30%,而使化合物Ⅴ荧光强度增大40%。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对硝酮化合物猝灭-氰蒽荧光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9-氰蒽/硝酮体系可能经历包括电子转移,能量转移及竞争吸收等不同的猝灭过程,其中α,N-二苯基硝酮对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机制,分别形成猝灭剂和敏化剂的离子自由基,但硝酮正离子自由不能导致环化反应发生。结果还表明:硝酮化合物的四π电子1,3偶极结构在猝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当光环化反应破环1,3偶极结构生成氧氮丙啶时,即失去其原有的猝灭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