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蒙旦蜡的重要组成烷醇进行了GC/MS和GC分析,得到了正构一元烷醇的碳数分布和含量分布。XDCWA和XDOWA正构一元烷醇的碳数分布主要为C_(20)—C_(32),其中C_(26)的含量最高;而SLCWA和SLOWA碳数分布主要为C_(22)—C_(30),C_(28)的含量最高。XDCWA、XDOWA、SLCWA和SLOWA都是以偶数碳醇占优势。正构一元烷醇的检出量占纯蜡的百分含量为:XDCWA17.57%,XDOWA11.33%,SLCWA8.68%,SLOWA6.71%。众所周知,高级烷醇是各种动物蜡和植物蜡的重要组成,其碳数分布及各组分所占比例的多少,影响着蜡的性质及其应用。如巴西棕榈蜡主要为三十烷醇和二十六酸形成的酯,(即虫蜡酸蜂蜡酯,C_(25)H_(51)COOC_(30)H_(61)约占75%,只有少量的C_(24)~C_(34)偶碳脂肪酸和醇类以及C_(27)的直链烷烃,蜂蜡主要为三十烷醇和十六烷酸(即软脂酸蜂蜡酯,C_(15)H_(31)COOC_(30)H_(61))和二十六酸三十酯,占73%,还有C_(29)和C_(31)烷烃等烃类,占15%,以及少量的游离酸和游离醇;四川虫蜡,则为异二十七烷醇和异二十七烷酸形成的蜡,约占60%,还有二十六酸二十六酯(即虫蜡酸虫蜡酯,C_(25)H_(51)COOC_(26)H_(53)),占15%,二十四酸二十六酯,占10%,三十酸二十六酯,占2%,也有少量离游烯醇和2~8%的烃类。蒙旦蜡更是如此,由于蒙旦蜡原料煤的来源不同,组成有较大的差异。蒙旦蜡中烷醇的组成和化学结构对蜡的物理化学性质(熔点,乳化能力,硬度,酸值,皂化值,粘度等)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一点对蜡的深加工及其应用是极其重要的。作者对蒙旦蜡的化学组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做了“烷烃组成”③工作,本文继续对烷醇部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GC/MS和GC法对寻甸、吉林舒兰粗蒙旦蜡及硝酸氧化精制蜡中烷烃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到了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和含量分布。舒兰蒙旦蜡和寻甸蒙旦蜡烷烃的碳数分布主要为C_(23)—C_(35)。舒兰蜡烷烃中,C_(29)的正构烷烃含量最高,而寻甸蜡则C_(31)的含量最高。舒兰粗蜡、氧化蜡,寻甸粗蜡、氧化蜡中正构烷烃占纯蜡的百分含量为:1.89,2.23、1.98,2.60。  相似文献   

3.
呼和湖凹陷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含蜡量和低凝固点的特点。其正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14~nC35,主峰碳数多为nC21,奇偶优势基本消失,nC2-1/nC2+2为0.55~1.186,为轻质油。原油姥鲛烷优势明显,且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含量低,为淡水-沼泽环境。原油饱和烃含量高,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轻重烃比值较高,C29甾烷20S/(20S+20R)和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均在0.45~0.58,C31藿烷22S/(22S+22R)为0.58,这些特征表明该区原油属于成熟原油。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原油只具有与南二段煤系烃源岩大致相同的碳同位素、甾烷及萜烷分布特征,原油来源于南二段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4.
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东缘主要储油层新近系沙湾组一段(N_1s_1)和二段(N_1s_2)、白垩系清水河组(K_1q)及侏罗系八道湾组(J_1b)油砂抽提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对应的原油物性、族组成和碳同位素资料,探讨了原油来源,提出今后应加强对侏罗系湖相泥岩的勘探.研究结果表明:N_1s_1油砂抽提物稠化严重,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基线出现"大鼓包",并检出完整的25-降藿烷系列,但中低碳数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烷烃丰度仍然较高,说明N_1s_1原油至少经过两期充注,以第1期严重生物降解原油为主;K_1q和J_1b相对于N_1s_2,原油密度较大、黏度较高、含蜡量和芳烃含量较低、碳同位素偏轻,油砂抽提物中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分布,而N_1s_2油砂抽提物中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呈"下降型"分布.油源对比结果表明N_1s_1稠油、K_1q和J_1b原油主要来自于沙湾凹陷二叠系鸟尔禾组烃源岩,而N_1s_2油砂抽提物Pr/Ph明显偏低、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等特征与典型煤成油特征不符,因此认为N_1s_2原油主要由侏罗系湖相泥岩与煤系烃源岩混源而形成,主要来源于沙湾凹陷.甾烷与甲基菲成熟度指标反映结果存在矛盾,表明侏罗系生成的原油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同时受到白垩系烃源岩的浸析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族组分、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族组分含量表现为高饱和烃、芳烃与低非烃和沥青质;原油族组分碳同位素具有海相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有机质生物源主要来自盐湖相的水生生物和细菌;植烷优势明显,甾烷参数C29αα 20S/(20S+20R)为0.37~0.57,C29ββ/(ββ+αα)为0.41~0.65,重排甾烷和γ蜡烷含量相对较高,γ蜡烷指数达到0.55~0.84,表现为典型的盐湖相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原油;油源对比分析认为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与沙三段烃源岩关系密切,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环烷酸结构组成的质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柱色谱和阴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出辽河200~430℃馏分油中的环烷酸。通过电子轰击(EI)质谱(MS)分析得到的环烷酸。分别对其中的脂肪酸、一环及多环环烷酸进行谱图定性和峰强度数据处理,得到了有关结构与组成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辽河200~430℃馏分油中环烷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186~496,碳数分布在C11~C34,其中双环、三环环烷酸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生物油脂经超临界CO2萃取提纯,再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离技术对其各组份进行定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样品分离效果良好.所测样品主要成分及含量分别为12-碳烯-十八酸42.70%、花生四烯酸14.92%、5-甲基-十七酸10.33%、8,11,14-二十碳三烯酸6.31%。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认识板桥斜坡油气成藏特征,明确其原油成因类型和来源,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地球化学资料,对板桥斜坡不同部位不同层系的12种原油进行了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分析表明,板桥斜坡原油基本为成熟原油,具有三种成因类型: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较重,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伽马蜡烷含量低,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正常成熟的原油,主要分布在板桥低斜坡;第二类原油主要分布在高斜坡,埋藏较浅,发生一定程度生物降解,碳同位素组成相对较轻,正构烷烃不完整,Pr/Ph普遍小于1,伽马蜡烷含量低,成熟度要比第一类原油略低,说明该类原油在沙三段烃源岩供烃成藏之后,由于断层活动,油气向高部位运移,形成次生油气藏;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最轻,正构烷烃极不完整,成熟度要也比第一类原油略低,但伽马蜡烷含量高,可能有沙一段烃源岩对其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系统剖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尕斯库勒、油砂山油田(A区)与北区南翼山、油泉子油田(B区)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A区和B区原油的成因差异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区部分浅层原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不完整,具有异常高的姥鲛烷(Pr)与n-C17峰面积比值和植烷(Ph)与n-C18峰面积比值,说明A区浅层油藏保存条件较差,部分原油遭受了轻微生物降解; A区和B区原油中甾藿比均大于2.4,且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多大于1,指示这2个区域原油母质来源都以浮游藻类为主,但B区原油中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和补身烷系列相对含量普遍高于A区,表明B区原油浮游藻类和细菌生源贡献可能相对较高; 所有原油都具有低姥植比、高伽马蜡烷含量的特点,且都检测出一定丰度的β-胡萝卜烷,说明生成原油的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但A区原油中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以及β-胡萝卜烷与C30藿烷峰面积比值明显高于B区,且升藿烷系列呈“翘尾巴”分布模式,而B区原油则没有这种现象,揭示生成A区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水体盐度更高、还原性更强; 甾烷异构体比值(C2920S/(20S+20R)值和C29ββ/(ββ+αα)值)表明A区均为低熟原油,而B区多为成熟原油。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纪湖盆沉积和构造演化史,认为南区与北区烃源岩沉积相带的不同空间展布情况是造成A区与B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沟地区新沟嘴组烃源岩中伽马蜡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将研究区烃源岩分为3种类型: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30藿烷值大于1;半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介于0.5~1.0;微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_(30)藿烷值小于0.5。新一区和新二区原油均来自于本地区半咸水环境烃源岩。新一区有效烃源岩TOC和S_1+S_2平均值分别为2.95%和23.09mg/g,且有机质类型以I和Ⅱ1型为主,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且有机质丰度和类型明显优于新一区咸水和微咸水环境烃源岩。新二区有效烃源岩TOC和S_1+S_2平均值分别为1.91%和11.32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生烃条件明显好于新二区咸水和微咸水环境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51个不同香型芝麻油的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1个芝麻油样品中主要含有6种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二十碳烷酸、亚麻酸,不同香型的芝麻油中6种脂肪酸相对比例没有差别,分别为:棕榈酸8.39% ~ 9.37%,硬脂酸4.69% ~ 5.55%,油酸35.74% ~38.28%,亚油酸45.99% ~48.99%,二十碳烷酸0.48% ~0.79%,亚麻酸0.47% ~0.56%,但是脂肪酸含量差距明显,淡香型芝麻油脂肪酸的绝对含量最高,其次是浓香型、不香型,其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差别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测定池沼公鱼肌肉中的脂肪酸成分.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池沼公鱼肌肉中的脂溶性成分,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池沼公鱼脂肪油中鉴定出38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21种,主要种类有:棕榈油酸(8.11%),(E)-9-十八碳烯酸(12.25%),顺式二十碳五烯酸(8.43%),二十二碳六烯酸甲酯(11.85%)等;饱和脂肪酸17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8.13%),肉豆蔻酸(2.71%),十八烷酸(4.23%)等.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池沼公鱼的营养价值较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锡林浩特褐煤进行钌离子催化氧化,氧化产物经重氮甲烷酯化后用GC/MS进行分析,并由此推测原煤的组成结构。结果表明,锡林浩特褐煤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的主要成份是二元烷酸和苯多酸,由此推测锡林浩特褐煤中含有大量的α,ω-二芳基烷烃和稠环芳烃结构,α,ω-二芳基烷烃的烷基桥链碳原子数分布为C2~C11;苯多酸中苯四甲酸的收率最高,苯五甲酸和苯六甲酸的收率较低,表明锡林浩特褐煤中稠环芳烃结构的缩合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采自塔河油田白垩系油藏的12件原油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系统研究了原油的地球化学和原油及族组成碳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白垩系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的碳数分布范围为nC10~nC35且呈前峰型单峰态分布,以nC1s或nC1s为主峰碳数、C21TT/C23TT值分布范围为0.51~0.56、甾烷质量分数C27>C2s<<C29,C29/C30藿烷值分布范围为0.55~0.69、原油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为-31.94‰~-30.00%0.东、西部白垩系原油在部分分子地球化学指标上存在差异.东部原油Pr/Ph>1.4,西部原油Pr/Ph<1.2;东部原油二苯并噻吩质量分数为50%~70%,西部原油二苯并噻吩质量分数>80%;东部原油C3o重排藿烷/C30藿烷值为0.20~0.23,西部原油C30重排藿烷/C30藿烷值为0.08~0.11.因此,白垩系原油与奥陶系原油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低密度、低含硫量、完整的正烷烃系列且以低分子量轻烃为主、C21/C23三环萜烷值<1、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高C29/C3o藿烷值、高二苯并噻吩含量、低碳同位素值,两者具有统一的油源,为同一成因类型.塔河油田白垩系东部6口井的原油与西部6口井原油分别属于不同的组群,造成东西部原油细微分子地球化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地层浸染或者气侵等次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葵花油蜡糊为原料,选取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和异丙醇4种溶剂对葵花油蜡糊进行精制,并对精制葵花油蜡的纯度、组成和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确定了以异丙醇为溶剂,料液比(g/m L)1∶6,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50 min,萃取次数4次的提取条件,得到精制葵花蜡,其丙酮不溶物含量为96%以上,回收率在90%以上。傅里叶红外光谱数据表明精制葵花蜡的纯度很高。高温气相色谱法测得精制葵花油蜡的组成为碳数范围为C40~C56的酯,其中主要是C44、C46和C48的酯,含量分别为30.60%、25.37%、13.75%;这些组分中主要是偶碳数酯,也有少量的奇碳数酯。精制葵花蜡的熔点、ΔT1/2和焓值分别为74.45℃、2.93℃和224.0 J/g。  相似文献   

16.
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其原因之一是有机物的异构现象。例如,丁烷(C_4H_(10))有两个异构体,辛烷(C_8H_(18))有18个,十五烷(C(15)H(32))有4347个,而二十烷(C_(20)H_(42))则有366319个。这些烷烃的异构体数是如何求得呢?本文介绍用“逐个计算法”来求一元烷醇和烷烃的异构体数。为便于读者理解文中某些公式,首先介绍了三个基本汁算公式。随后详细介绍异构体数的计算方法。鉴于异构体数的计算庞杂,又易出错,本文数据是用电子计算机计算的,这样可以极为迅速而准确地得到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长白鱼鳞云杉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 - mass spectrometry, GC - MS)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检测,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长白鱼鳞云杉挥发性成分的提取率为0.86%,在检测出的76个峰中共鉴定出butyl - 2 - ethylhexyl phthalate(相对百分含量为25.32%)、油酸(相对百分含量为14.28%)、十六酸(相对百分含量为10.44%  相似文献   

18.
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第四系鸭湖和盐湖剖面进行了露头取样,并利用Rock-Eval生油岩评价、色谱质 谱等实验分析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样品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w(TOC) 为0.15%~0.75%,w(S1+S2)为(0.24~2.5)×10-3。第四系气源岩中的有机质类型多以Ⅲ型有机质为主,少 数为Ⅱ型,极少数为Ⅰ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生物为主的腐殖型和含腐泥腐殖型,是典型的低丰度有机质 气源岩。C29甾烷异构化参数C29αββ/(αββ+ααα)、C29ααα20S/(20S+20R)分布分别为0.34~0.38、0.27~0.33, C31升藿烷22S/(22S+22R)分布为0.49~0.56,显示第四系样品多处于未熟状态。巨厚的气源岩沉积厚度、第 四纪寒冷的气候和高盐度的水体环境及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是形成第四系大型生物气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苯酚(C_6H_5OH)羟基上的 H 被烷基化试剂中的烷基 R 所取代后,即生成苯基烷基醚(C_6H_5OR)。简称为苯醚。在有机合成上常用的烷基化试剂有卤烷(RX),硫酸酯(R_2SO_4及 ROSO_3H),芳香族磺酸酯(ArSO_3H)及重氮烷(RCHN_2)等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冷湖构造带和马北油田26个原油样品中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系统分析,发现马北油田原油中姥植比(低于2.0)相对偏低,伽马蜡烷指数(0.10~0.20)相对偏高,甾烷组成中明显富含指示藻类贡献的C27甾烷,且重排甾烷含量中等,它们与附近凹陷发育的中侏罗统湖相泥岩中的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基本一致,显示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而冷湖构造带原油中姥植比(2.0~2.5)相对偏高,伽马蜡烷指数(低于0.05)相对偏低,明显富含指示陆源有机质贡献的C29甾烷,且重排甾烷含量相对丰富,这一系列特征均明显有别于马北油田原油,而与冷湖地区发育的下侏罗统湖相泥岩中的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相吻合,表明该地区发育的下侏罗统湖相泥岩是其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