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石羊河近50a出山径流变化趋势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依赖大气降水,径流的年内变化季节性强,径流的多年变化趋势呈下降趋势。根据预测模型预测,未来20a的演变趋势仍呈下降趋势,估计时程分配上可能是2005~2010年为相对多水段,2011-2025年为平水段。  相似文献   

2.
《人民黄河》2014,(1):42-44
以石羊河流域西营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模型(逐步回归自回归组合模型、ARMA模型)和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逐步回归BP神经网络模型、逐步回归RBF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中长期径流预报并对比分析,为石羊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种预报方法都达到预报精度要求,其中RBF神经网络方法合格率最高,但耗时长,逐步回归自回归预报精度和模型耗时都比较合理,可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利用近50 a的水文资料建立一元动态模型GM(1,1),对动态模型进行了精度检验,并对未来50 a的水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呈下降趋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用灰色模型对四川省资阳市2010、2015、2020年的需水量进行了预测,得出需水量分别为2 282.0、2 834.6、3 235.3万m3。对预测结果的精度校验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等级为一级。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水质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结论:石羊河上游水质较为稳定,没有明显的波动变化,水质保持达标状态;干流中下游水质自2010年以来,除四八桥断面水质未达标外,其他断面水质明显好转;干流水质逐步变好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西营河调水和景电二期工程调水后,河道水量大幅度增加,污染物浓度明显变小。同时武威市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相应减少。表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7.
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的治理保护事关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石羊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治理措施应分区域布设,合理安排,同时应加强预防监督,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相似文献   

8.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沙漠绿洲正面临着严重的危险。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政府十分重视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问题,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流域治理重点,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行政措施也在损害、牺牲农民的利益,同时政府也面临来自资金、市场和社会和谐方面的压力,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顾及相关方利益,要以不牺牲农民目前利益为底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程度,要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治理,达到“水到渠成”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组合模型的石羊河流域农业用水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农业用水量模型的精度,以1997—2004年农业用水量数据为依据,建立了石羊河流域农业用水量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以及组合模型,并用2005—2007年的农业用水量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平均误差仅为0.27%,而单一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和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50%和0.54%。采用组合预测模型,对石羊河流域2008—2010年的农业用水量进行预测,结果分别为23.552亿、23.639亿、23.738亿m3。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基流是维系河流基本生态环境功能、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用水控制的前提和依据。文章选取石羊河流域九条岭、红崖山水库2个水文站多年实测天然径流数据作为基础资料,采用Tennant法对石羊河生态基流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两站最小生态基流分别为1.01、0.77m3/s;通过Tennant法对比分析,得出两站最小和好状态生态基流分别为0.97、3.86m3/s和0.77、3.07m3/s。综合分析得到石羊河流域九条岭、红崖山水库生态基流下限值分别为0.83、0.42m3/s。研究结果对促进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河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石羊河流域乌鞘岭、武威、永昌、民勤4个气象台站1960—2008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依据任-胡湿润度模型计算湿润度,在此基础上对石羊河流域近50 a湿润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石羊河上游乌鞘岭站和中游武威站湿润度呈小幅升高趋势,而中游永昌站和下游民勤站则呈小幅减小趋势;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积温对湿润度的负相关影响逐渐降低,降水量对湿润度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说明降水对下游干旱区湿润度变化的影响极大;据对前25 a和后24 a湿润度分区中心点偏移的分析,中游呈现出干旱化趋势,下游巴丹吉林沙漠有向东南方向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6亿m3,生态环境需水量为7.08亿m3,可利用总量为10.67亿m3,水资源可利用率为60.1%;2000年流域实际利用水量为20.23亿m3,水资源实际利用率达121%。石羊河流域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一定要依照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控制使用,以求在生态不再恶化的情况下适度发展经济。建议首先考虑将下游的生态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状态,保证下游红崖山站水库年均径流量达到80年代前的水平,逐步改善民勤盆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羊河流域特殊的自然条件,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以多年实测资料为依据,对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年内分配变化较大,年际分布呈衰减的趋势,空间上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呈梯度分布;地下水持续下降,民勤近期尤为明显。研究结果对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降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各雨量站点观测的雨量资料分析,得出该流域降水量稀少、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面上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游山区,是流域内主要产流区域。由此提出建议,随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逐步推进,要逐步解决和缓解来水和用水矛盾,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通过生态移民安置,逐步恢复上游产流区植被,逐步修复山区水源涵养能力,要抓住时机进行适当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降水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开发的水资源调度通用软件基础上,针对石羊河流域实际工程需求,开展了流域水资源调度模型与系统定制、模型集成与应用系统二次开发工作,建成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系统。系统运行效果表明,所构建的水资源调度系统能够满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的日常业务需求;同时也表明水资源调度通用软件通过定制和二次开发,能够快速、高效构建出满足流域水资源调度需求的水资源调度系统。  相似文献   

16.
近50a来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从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的多年变化过程看,丰水时段长一般为1~3 a,枯水时段一般为3~9 a,平水时段长为15~20 a;干旱缺水是该流域内水文现象的自然规律;未来20 a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总量仍将减少,时程分配上可能是2005—2010年为相对多水时段,2011—2025年为平水时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近期目标的实现及后续工程的全面快速推进,原有的水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针对石羊河流域区域水资源现状、供需水情况及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安全要求,对进一步强化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中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用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用水危机,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民勤出现了"生态难民"。本文指出了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严重问题,并阐述了石羊河流域祁连山区实行造林和封育措施,绿洲平原区实行节水型持续农业的系统环境整治的技术措施与意见。  相似文献   

19.
陈明 《中国水利》2010,(1):36-38
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要加强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和落实责任。同时要抓紧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对石羊河规划实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20.
石羊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当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将石羊河流域划分为3个大的生态功能区和12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对每个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和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提出了石羊河流域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框架,并指出了相关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协调关系,为石羊河流域综合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出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