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基于随机水流网络的土壤水非均匀运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显色示踪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了黏土的非均匀流动模式,建立了离散网络模型,根据土体的统计特征描述相互作用的大孔隙和流动通道,构建水流运动的网络系统与小孔隙连续介质的耦合模型。用控制体积有限元法求解两区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采用整体法将土壤基质水流运动方程和不规则水流网络区水流运动方程耦合,解决了网络通道交叉引起的水流相互影响的问题,提高了计算效率。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离散网格模型及方法较好地描述出了优先流运动的特点,比等效连续体模型更为有效的刻画了土壤水流非均性规律。  相似文献   

3.
任意流场中稀疏颗粒运动方程的数值解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意流场中稀疏颗粒运动方程是一非线性的微分积分方程,极难获得解析解。本文首先对方程中Basset力项构造了适当的计算格式,然后详细研究了颗粒运动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并提出称之为P(EC)^k多步法的差分格式,简要分析了该格式的收敛性和代数精度,给出了时域离散长长必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力学的连续方程和运动方程并采用适合非棱柱形河道的定步长法求解偏微分方程,可计算出河道沿程的水深和流速分布情况。据此确定河道堤防断面和布置水工建筑物,以满足工程安全和投资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胶体电化学理论为基础,从连续介质有度出发.建立了非均匀颗粒形成非牛顿体屈服应力的理论计算模型,并用天然沙流变实验资料对公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能够反映实际。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种流线与等涡量线交替迭代的方法,用来计算速度剖面为折线的来流绕圆柱体的无分离流动。算例结果说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对于两相流中由于颗粒存在会增强或减弱连续相湍流强度的实验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型k-ε模型,对轴对称气—固射流进行的计算能在模拟该现象方面有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刘珉  周斌 《广东水利水电》2014,(3):22-24,34
工程设计中求解渠道水面线常采用能量方程分段计算法,但该计算法将导致计算误差向后续计算传播,因此需对能量方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以确保计算误差能在后续计算的传播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该文对渠道恒定非均匀流能量方程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给出误差控制的建议,同时对天然河道水面线计算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供相关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均匀来流中振动圆柱尾迹涡结构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涡量流函数形式的N-S方程出发,对于不同的振动频率、振幅,首次数值研究了均匀来流中沿任意方向(参见图1,0°相似文献   

10.
固液两相流中固体颗粒的垂直分选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结构两相流的总体框架内,基于对单个固相颗粒受力的分析和对多颗粒条件下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对液体流动特性进行了简化,采用固体颗粒在水流中运动的垂线分选模型,对各种颗粒浓度条件下的垂直分选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加,颗粒的分选过程加快,颗粒向上聚集的倾向加强,分选的结果会形成明显地在垂直方向上显示出反粒序分布。当颗粒体积浓度超过0.3以后,粗颗粒较细颗粒具有更大的向上聚集的倾向;当颗粒浓度接近极限浓度时,会出现颗粒分选速度的反常变化,说明分选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失效。文中还通过常见的三种液相速度分布,分析了不同速度分布剖面对分选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提出了考虑含气量变化的同液两相流浆体水击基本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含气量变化的浆体水击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某电厂除灰系统管道进行了水击数值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建议已被采纳和应用。同时将计算结果与原有清水水击模型和浆体水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水击计算模型在进行同液两相流水击计算时精度高,可用于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粒子系统的流场实时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的显示大多以后处理的形式出现,存在显示时间滞后、存储数据量大、无交互性等方面的不足.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粒子系统来模拟流场,通过分析粒子的存储结构和出生、发展、消亡的生命历程对流场模拟的实时性和模拟效果的影响,从显示方面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实时性与真实性;采用调整显示时间的方式实现计算和显示时间同步及数据的实时传输,开发了集实时计算和显示于一体的流场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13.
PIV 适用于两相流稀相微粒速度场测量的算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测量两相流中稀相微粒速度场时,稀相微粒起着示踪粒子的作用,其浓度低,粒子图像离散性强,需要发展跟踪单个粒子图像的算法才能确定粒子的速度矢量。本文介绍了基于BICC(Binary Image Cross-Correlation algorithm)算法的PIV粒子图像跟踪技术。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几个典型的粒子图像场进行了粒子对的识别,并且对该算法模式中粒子对数、粒子半径等问题作了讨论。最后用所述方法对直管道中玻璃球-空气两相流50微米玻璃球粒子图像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辐流式沉淀池液固两相流力学特性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两相流混合模型,选取RNG k-ε湍流模型封闭两相流时均方程,对辐流式二次沉淀池液固两相流力学特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微分方程;紊动能、紊流耗散均采用Quick离散格式;速度与压力耦合求解时使用了压力隐式算子分裂PISO(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算法。通过模拟获得了速度场、紊动能和污泥质量浓度等参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对沉淀池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含沙水流对水垫塘底板上举力特性的影响,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沙量下底板上举力的分布规律、幅值特性和频谱特性。结果表明:含沙水流作用下的上举力沿程分布规律与清水时相同;各流速下上举力时均值均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基本呈线性函数关系,斜率在0.17~0.22之间;上举力标准差随含沙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含沙量为183 kg/m~3时出现峰值;上举力的脉动在0~3 Hz的低频范围内,与清水相比,水流含沙后功率谱的频带宽度增加,高频域内的功率谱密度值有所增加;水流的时间积分尺度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堰坝稳定计算方法存在模型概化简单,无法准确反映不规则堰坝的流场及应力分布的问题,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通过引入气液两相流来求解堰坝的表面流场和水压力,将流场计算结果耦合到结构力学分析中实现某不规则实体堰坝的应力及变形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设计洪水位和常水位工况下堰坝压应力均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且堰体内部未出现拉应力;堰坝整体变形分布合理,能很好地反映堰体与基础非连续性的变形情况。该方法可有效地解决堰坝三维形态复杂及表面压力分布不均所带来稳定分析困难,可为堰坝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叶片式泵内气液两相泡状流的三维数值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思  吴玉林 《水利学报》2001,32(6):0057-0062
为研究旋转叶片式泵中的气液两相流动规律及泵性能,本文根据气泡泡状流模型提出了一个两相流三维数值分析方法。该数值计算由两部分的计算迭代完成,第一部分是已知含气率分布的连续相(液相)流场的计算。液相流动方程的三维数值求解采用了流面坐标迭代法。第二部分是已知液相流场后的分散相(气泡)轨迹的计算。气泡运动方程中考虑了流场压力梯度差产生的力、气泡周围液体产生的阻力及由于液相质量产生的惯性力等影响气泡运动的因素。通过对气泡运动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可得到泵内的含气率分布。再将两部分的计算进行反复迭代,最终得到收敛解。本文将该三维两相流数值计算方法用于多级螺旋轴流式增压泵叶轮的计算、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从叶轮回转面上看,气泡运动转轨并不明显地偏离液相流线。然而从叶轮子午面上看,几乎所有的气泡,不论其初始位置如何,它们最终都移向轮毂表面。该三维两相流数值计算以其简单实用的特点,有望成为工程中气液两相增压泵的一种有效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平面二维非恒定流数值模型,来研究中间渠道内非恒定流问题,该模型基于任意三角形计算网络,采用隐式求解自由表面的剖开算子法,离散求解控制方程,有效地处理了非线性混合算子和计算自由表面的困难,避免人工滤波措施,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计算稳定性,并在三峡通航工程方案比较中得到应用。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中间渠道内水流特征,与分析模拟船闸不同运行方式下渠道内水流波动特性,达到优化运行方案,改善渠道内航行条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近壁水平圆柱绕流漩涡特性流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计算机数值模拟了均匀流绕固定圆柱的流场.对3种模型进行了分析,分别是:孤立圆柱绕流、串列双圆柱绕流和并列双圆柱绕流.实验中主要模拟了雷诺数为20、40和100时的绕流流动,并得到流场的速度等值线图、速度欠量图和流线图.计算结果发现:当雷诺数为40时,流场有明显变化,有趋势但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卡门涡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