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论述鼓风速度与风口回旋区长度的关系,提出了合理风速的概念,分析了合理风速的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给出了判断风速是否合理的各种直观现象以及调节风速的有效方法。明确指出合理风速不是一个具体数值,而是一个合理的范围,根据高炉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确定合理风速需要足够时间的尝试与探索。实践证明,高炉只有在合理风速条件下生产才能保证炉缸的正常工作,才能实现高炉生产长期的稳定与顺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合理应用,总结经验.方法:通过对消化性溃疡药物的选用原则、合理应用、综合治疗等方面来论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合理应用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结论: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合理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玉英  王瑞军 《炼铁》2008,27(2):33-37
对包钢6号高炉降低焦比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原燃料质量好、合理的炉型、合理的布料矩阵及大批重、合理的送风制度、合理的热制度、合理的冷却制度,以及各项制度的合理匹配,是包钢6号高炉降低焦比的主要经验.由于6号高炉煤气利用好,炉况稳定顺行,煤比提高,焦比降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2000m3级高炉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
简要分析了高炉鼓风动能的影响因素及判定方法,基于鞍钢2号3200m^3高炉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重点探讨了2号高炉合理鼓风动能的范围和鼓风动能的控制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高炉要取得低燃料比和高产量的效果决定于合理的鼓风动能,可以通过控制合理的人炉风量和送风比、控制合理的风口面积、调整富氧率,以及提高原燃料条件来获得合理的鼓风动能。针对鞍钢2号3200m^3高炉而言,合理的鼓风动能范围为110~130kJ/s,合理的送风比范围为1.75~1.80,合理的风口回旋区长度应在1.82m左右。  相似文献   

5.
罗红霞 《江西冶金》2007,27(4):46-48
针对当前企业进行合理避税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简要介绍合理避税与偷税的区别,并就企业进行合理避税常使用的8种方法进行了论述,以使企业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把握前提、界线和尺度,防止和避免由于使用合理避税不当转变为偷税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郑明贵  蔡嗣经 《铜业工程》2006,(4):26-28,57
在介绍矿山合理生产规模的概念及其确定的基本原理基础之上,详细分析了影响金属矿山合理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旨在为合理确定矿山生产规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唐钢2号高炉利用炉衬温度对操作炉型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了较为合理的炉衬温度范围,通过控制炉衬温度将操作炉型稳定在合理范围,维持合理的操作炉型。实践证明,通过控制合理的操作炉型,可以消除炉墙结厚,保证高炉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8.
作为商标侵权的一种抗辩事由,合理使用理论产生于美国1946年<兰哈姆法>的规定,成形于1992年"街边新仔"一案的判决.此后,在"海滩男孩"案的判决中,商标合理使用理论得到发展与完善.美国的立法与判例确立了两类商标合理使用,即"第一含义合理使用"与"第二含义合理使用",两者适用的对象不同、构成的要件不一.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应当在我国<商标法>中予以确立,具体来说,首先要区分两类合理使用行为,然后再对其适用对象与构成要件分别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高炉鼓风动能与炉缸活性的关系,认为合理的鼓风动能不仅是保持炉缸活性良好的前提条件,更是高炉操作者调节炉况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研究合理鼓风动能的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发现高炉合理鼓风动能不仅需要随着高炉容积的增大而增大,而且需要有合理的风量和风口面积。通过比较不同容积高炉所对应的风量,提出了风量比和风量系数的概念;介绍了本钢新1号高炉通过调节风口面积探索合理鼓风动能的过程。对高炉在不同鼓风动能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直观现象和仪表变化进行了说明,针对这些现象就可以判断出鼓风动能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并进行相应的调节。因此,合理的鼓风动能需要适应高炉生产的各方面条件的变化,这就需要对合理鼓风动能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形成应变的合理的送风制度,确保高炉生产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0.
对本钢7号高炉降低焦比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强化管理,认为合理的炉型、合理的布料矩阵及大批重、合理的送风制度、合理的热制度,以及各项制度的合理匹配,是本钢7号高炉降低焦比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1.
陈瑛 《宽厚板》1999,5(5):1-6
本文综述了中厚钢板板形控制内容,纵向板形控制,横向板形控制,平面板形控制以及板形检测技术,并对其技术提出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简要叙述了中国中厚板产品生产的总体概况及生产现状,分析了中厚板的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课题,对高强度、高韧性钢板生产、耐火、耐候、抗震钢板生产以及高耐腐蚀、特殊性能钢板生产的关键技术和中厚板生产工艺技术中需要探索的基础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陈芹  肖烈 《宽厚板》2012,18(1):19-21
中厚板热处理炉钢板与辊道之间容易出现打滑摩擦,造成钢板出现擦痕,影响了产品的外观和质量,也不利于钢板在炉内的位置控制。通过分析钢板与炉底辊摩擦的原因,并建立相应模型严格控制炉底辊道的速度,达到减少钢板摩擦痕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少杰 《中国冶金》2016,26(3):39-41
冲压焊接冷却板存在许多缺点,这将大大降低冲压焊接冷却板的使用寿命。对冲压焊接冷却板的设计结构和在高炉中的使用工况进行总结,重点分析冲压焊接冷却板的结构和材质失效原因,探讨采用球墨铸铁冷却板来代替冲压焊接冷却板,改善冷却板的冷却性能,从而提高冷却板的使用寿命。并设计密封板和垫板,球墨铸铁冷却板铸造好后,把密封板和球墨铸铁冷却板的冷却箱套焊接在一起,然后再把垫板和密封板、套管焊接在一起。解决了球墨铸铁冷却板本体和冷却箱套之间漏煤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二辊可逆轧机试验研究了45钢、NM360耐磨钢、310S和316不锈钢,初始复层5.1~15.2 mm板和Q345碳素钢初始基层82.7~90.0 mm板(初始复合厚度比5.40%~15.53%)以及总压下量35%~75%对在1150~1000℃热轧的复合钢板复合厚度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层板(316和310S钢)变形抗力大于基层板(Q345钢)时,随压下量增加,钢板复合厚度比增加,并且初始复合厚度比越大,热轧后复合厚度比增加越明显;当复层板(45钢和NM360钢)变形抗力小于基层板(Q345钢)时随压下量增加,钢板复合厚度比减小;拟合的复合厚度比相对压下量的变化率Y与强度差Sd的关系式为:Y=(-0.12±0.17)+(0.068±0.004)Sd。  相似文献   

16.
盘国力  姜辉  杨兆根  钱江  宋耀华 《宽厚板》2010,16(6):5-7,35
在超薄规格钢板的淬火过程中,根据淬火后钢板板型的总体变化规律,研究了其淬火板型的控制机理和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对于超薄规格钢板,淬火机设备在安装或校准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喷嘴精度,即钢板上下面冷却速度相同,而且要保证下喷嘴喷射角度有一定的负偏差,即喷嘴的喷水交叉线和钢板的上下面中心线三线重合,才能实现钢板上下面同步相变。该板型控制机理成功应用于淬火机设备的调整和校正,配以合理的淬火工艺参数,超薄规格钢板淬火后的板型不平度稳定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分析了热烧结矿筛分机 (简称热矿筛 )筛板使用寿命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筛板材质高温硬度低、高温耐磨性差。为了提高热矿筛的工作效率 ,提出了改进热矿筛筛板材质的必要性 ,并对新筛板材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科学设计 ,同时对新筛板的铸造及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新研制的筛板使用安全、可靠 ,使用寿命达到CrMnN筛板的两倍 ,价格与CrMnN筛板相当 ,若在全国推广这种筛板 ,将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PE 250×400颚式破碎机的齿板在使用中磨损严重的情况,提出在齿板齿面覆盖WC-Co涂层的方法,来降低齿板磨损,延长齿板使用寿命。采用模糊随机理论将最大破碎力分解至各齿上以分析齿板受力状态,通过Pro/e软件对颚式破碎机齿板实体建立模型,利用ANSYS 软件对齿板在不同厚度、不同涂层成分条件下的齿面应力进行分析,获得喷涂合适的厚度与喷涂材料,为今后颚式破碎机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宝钢5m宽厚板热矫直机新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慧  裴瑞琳 《宽厚板》2005,11(3):38-41
厚板在生产的各个工序中都会产生各种浪形缺陷,为了满足市场和用户对钢板质量的要求,宝钢5m宽厚板轧机在加速冷却装置之后设置了一台热矫直机,主要用于轧后及加速冷却后钢板的矫直,以尽量减小钢板的不平直度。  相似文献   

20.
章小浒  陆戴丁 《宽厚板》1998,4(1):15-20
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为了满足宝钢三期工程贮氧球罐的需要,自行研制新的高强度压力容器用钢板.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之后,决定采用正火 回火的工艺路线,按照德国DIN EN10028—92标准生产球罐用BP460钢板.本文对宝钢生产的46mm厚BP460钢板(宝钢命名为BP460)、焊接接头及焊后热处理的钢板进行全面力学性能试验,以便根据试验结果对钢板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