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现有的MEMS系统级建模与仿真方法,讨论了运用Modelica语言进行面向对象的非因果关系建模方法,建立了基于Modelica的电容式微型静电致动器系统级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Modelica用于MEMS系统级多领域仿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多领域建模仿真环境与其他仿真环境的联合仿真,提出基于Modelica多领域建模的联合仿真方案.该方案基于Modelica多领域模型的连接机制,通过Modelica模型与Simulink模块的转换机理,实现在S-Function联合仿真框架下的联合仿真.基于Modelica的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仿真工具MWorks与...  相似文献   

3.
多领域建模是协同仿真分析的前提,目前多领域建模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接口的方法;另一种则是基于统一语言的方法.基于接口的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种仿真软件在各自领域的特长,并利用它们分别完成各自领域内仿真模型的构建,基于不同仿真软件之间提供的接口完成多领域建模,从而实现不同领域模型之间的"协同仿真运行",达到对产品的设计和分析进行测试与评估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近日,高性能科学计算软件供应商之一Maplesoft公司发布新一代多领域建模和仿真工具MapleSim.目前,用户可以向中国销售商西希安工程模拟软件(上海)有限公司申请试用版.  相似文献   

5.
仿真模型重用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仿真模型重用是当前仿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中有着广泛而现实的需求.实现仿真模型重用,一方面要提高建模人员面向重用进行建模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提供支持模型重用的技术途径.将当前支持仿真模型重用的方法归纳为多阶段建模方法、基于模型框架的方法、基于模型与模型表示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方法、综合使用上述方法的综合集成方法,分析说明了每种方法的基本思想、重用原理和实现途径.仿真模型重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模型研制和使用的各个阶段,采用综合集成方法是实现仿真模型重用系统化和工程化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研究模糊PID控制在电机速度控制中的应用,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建立了一个仿真模型。并通过分别执行P控制、PI控制、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得到了四种控制下的电机运行状态。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在PID控制器中,比例部分的作用是使系统输出趋向设定值;积分部分的作用是改善系统稳态时的性能,降低稳态误差;而微分部分的作用则体现在超调量的减小上。模糊控制又能使系统的性能总体上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机械多体系统动力学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低序体阵列描述多体系统拓扑构型,采用AutoDesk公司的MechanicalDeskTop(MDT)建立三维几何模型,使用AVI数字视频压缩对多体系统的运动过程进行可视化处理,实现多体系统动力学可视化仿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开发了集成化的软件系统MDAS。该系统可者多体系统动力学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多体系统可视化仿真,最后,以带有太阳帆板的复杂卫星系统为例,对MDAS软件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正确性进行了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8.
钱颖  李利军 《计算机仿真》2003,20(10):148-150
以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的查询和漫游为例,在VisualC 6.0下使用ESRI提供的GIS控件MapObjects2.0,编制三个程序,通过MFC中的CSocket套接字实现了三个程序间的多机协作,并给出了通信控制协议,演示效果表明对于在多块大屏幕上进行监控的大型GIS应用,多机协作方式在表现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之间的联系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个我计算机组合仿真系统互连方案和工程实现。同时,根据互连路由器的结构特性,对传输时间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多领域建模语言Modelica类型解析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型解析是编译器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语义分析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基于Modelica建模语言,研究了编译器类型系统的作用域、类型检查等关键技术,提出了类型系统的解析和查找机制,实现了类型检查及错误处理机制,并在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平台MWorks系统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多领域统一建模方法在汽车性能仿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汽车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典型的多领域综合系统,包含了机械、电子、液力、控制等不同领域的系统并相互耦合.因此,汽车的性能仿真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工具,以使不同领域的仿真分析基于一个统一的模型,从而减少不同模型间的数据传递、提高仿真精度;另外不同领域问题采用统一的可重用模型、提高建模效率.采用基于Modelica语言、标准及工具软件,已经有针对整车动力学及控制问题的多个模块,为汽车性能仿真提供r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单机环境下基于Modelica语言的多领域建模与仿真软件不利于知识共享和积累、软件维护升级困难等不足,研究了B/S架构的多领域建模与仿真技术,设计并开发实现了基于Web的多领域建模系统WebMWorks:采用Silverlight技术和WCF技术等,实现了系统浏览器端的可视化及其与服务器程序的通信.最后,给出了系统运行实例.  相似文献   

13.
某船推进装置的建模及动态仿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介绍使用全回转舵浆的船舶推进装置的建模和仿真,首先介绍该船舶推进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笔者依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利用动态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建立了相应的图形仿真模型,此模型接受MATLAB语言编写的控制指令程序。最后对该船进行了动态过程的仿真和分析,包括加速、减速以及从全正车到全倒车等运行工况,并得到了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使得仿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和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主要在介绍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的仿真步骤以及仿真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谈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使得仿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和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主要在介绍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的仿真步骤以及仿真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谈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主动网跨类型信任域的认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业逢  黎忠文  陈琼 《计算机工程》2007,33(11):138-140
多种认证技术的并存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如何在不同类型的信任域间实现跨域认证是主动网安全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该文分析了主动网认证的特点和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跨类型多信任域的认证模型,并设计了一套协议以保证认证过程的安全实施。在不同类型的信任域间提供双向实体认证,能较好地符合主动网认证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7.
分布式自治域安全的认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分布式系统的安全认证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深入剖析一个安全协议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扩充,同时通过分析与比较几种著名的安全认证系统,就分布式系统认证框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动态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综述--计算机仿真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从仿真模型、仿真软件和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等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状况 ,准确归纳了连续变量动态系统不同域模型描述形式之间的转换关系 ,并提出了检验仿真结果可靠性的两组易于操作的新方法 ,即置信通道法和仿真过程的反向验证法。  相似文献   

19.
现在舰艇武器仿真系统存在各子系统间耦合性强的问题,不利于系统的扩展和复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以COM技术为基础的舰艇武器仿真系统的建模方法,根据舰艇武器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按照COM接口规范对仿真系统进行结构划分,设计各子系统的对外接口,给出了仿真系统的运行流程及测试流程,最后对一个子系统样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减弱子系统间的耦合性,使仿真系统具备良好的可复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单一工程软件无法实现复杂机电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多领域系统可视化建模和仿真,而多软件松散组合的协同工作方式存在各种制约,如设计过程自动化程度低、建模精度难以提高.提出并建立基于Modelica语言的、兼顾数学描述和模块化建模的多领域建模平台Vimola,通过COM、共享内存、CORBA等多种通信技术,实现了Vimola、开源Modelica语言编译仿真器、三维过程可视化商业软件VisualComponents三者之间的仿真数据共享和同步,使复杂机电产品多领域动态仿真结果二维、三维可视化.该研究是实现复杂机电产品多领域可视化建模、仿真数据可视化以及三维实体可视化等功能有机集成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