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架空线与电缆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计算,得出电缆线的增加是引起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增加的主要原因。根据城市电网规划增加电缆线及架空线的长度,计算出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及电网应装设消弧线圈的容量。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配电网单相接地选线和接地电流补偿原理,采用微机控制和动态改变接地电感的方法,解决了选线与补偿之间的矛盾,首创选线和补偿一体化装置。装置的核心部分是调励磁式消弧线圈和微机控制系统。配电网正常运行时,装置自动跟踪电网参数并计算相对地电容电流。配电网单相接地时,装置能准确地选出单相接地线路和完全补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  相似文献   

3.
配电网电容电流的准确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电网电容电流的准确测量是消弧线圈调节、补偿消弧的前提。本文分析了现有电网电容电流检测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单相附加电阻预测故障接地电容电流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单相附加电阻后的电网零序电压和接地电阻上的电压,就能在电网正常运行时准确预测出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电容电流。设计了基于此新方法,利用DSP实现的智能型电容电流预测装置方案;利用模拟电网对装置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准确预测电网发生单线接地故障时的电容电流、对地绝缘电阻电流、接地点的残流等影响熄弧的关键参数,还能检测谐振电网的补偿状态,且操作安全、测量迅速、简便易用。  相似文献   

4.
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实现了电网电容电流测量的自动化以及单相接地故障的自动跟踪补偿,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却给电网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带来很大的困难。在简要分析谐波电流、零序有功、零序对地导纳以及信号注入等选线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自动补偿电网的运行特点,改进了零序对地导纳的计算方法,研究了新的选线原理,提高了该选线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仿真分析结果说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选取可靠的特征量是提高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故障检测准确率的关键所在。在分析了界内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刻零序电压与变化的系统电容电荷波形相似性,以及界外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刻零序电压与变化的系统电容电荷波形相似性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小电流接地故障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刻零序电流实时值计算出该时刻变化的系统电容电荷实时值,并计算出此刻零序电压与变化的系统电容电荷波形的相似系数,根据此相似系数具有明显离散性的特征对单相接地故障的界内界外属性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6.
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实现了电网电容电流测量的自动化以及单相接地故障的自动跟踪补偿,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却给电网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带来很大的困难.在简要分析谐波电流、零序有功、零序对地导纳以及信号注入等选线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自动补偿电网的运行特点,改进了零序对地导纳的计算方法,研究了新的选线原理,提高了该选线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仿真分析结果说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消弧电抗器补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方法,可降低故障点电流的有功分量和高次谐波电流,改善电网过渡过程的质量。目前广泛用来提高6kV、10kV电网的可靠性。具有自动补偿电容电流电网的运行经验表明,当单相接地电流为100A以下时,接  相似文献   

8.
在煤矿电网中,由于单相接地故障而引起的母线电压互感器(TV)烧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依据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等效模型仿真了TV一次电流的暂态特性,推导出引发TV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煤矿电网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值较大。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CAD/EMTDC对一组6 kV TV进行仿真,并比较了TV一次侧经非线性电阻(消谐器)接地、开口三角并电阻和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三种解决措施,得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是解决煤矿电网中此问题的最适合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中性点不接地电网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接地点将通过接地线路对应电压等级电网的全部对地电容电流.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威胁。通过计算分析,伊敏地区电网35kV系统加装了消弧线圈.以补偿单相接地故障时流经接地点的电容电流,达到自动熄灭电弧的目的。实际运行表明,这一措施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朱大萌 《电测与仪表》2004,41(8):39-41,8
对10~35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自动跟踪补偿系统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关键的技术参数给出了详细的理论结果。文中最后提出了一种有源型电容电流自动跟踪补偿系统的可行方案,给出一个可用于10~35kV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自动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