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自行设计并合成了分子量在1000以上,以多个-NH和-OH作为锚固基团的梳型大分子分散剂AAFC(烷基酚-烷基胺甲醛缩合物)。研究了用AAFC对酞菁绿颜料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考察了AAFC的不同加量对酞菁绿颜料的粒径分布、润湿性的影响。对经AAFC处理后的酞菁绿颜料的表面自由能、表面自由能的色散和极性成分进行了估算。经50%AAFC处理后的酞菁绿颜料以正辛醇为分散介质,粒径在0 ̄1μm区间的粒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酞菁绿膏状物为原料,采用不同类型的添加剂,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添加剂种类、添加剂用量对酞菁绿易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某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种不同类型添加剂复配、添加剂用量为颜料量的5% ̄7%时,可以提高颜料的易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普通加工方法获得的通用型酞菁绿适用于涂料、油墨、塑料等各种领域。这种铜酞菁绿颜料在一些专用领域,如以硝化纤维、聚酰胺等树脂为基础的溶剂油墨体系中,亲和性不好,颜料分散后所得到的体系流动性低,成膜的光泽度不好。要改进颜料在上述领域的应用性能需要对颜料粒子的大小、形状,粒径分布及颜料粒子的表面极性做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4.
5.
隔膜压滤机在颜料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实践出发,根据隔膜压滤机和颜料行业的特点,对隔膜压滤机在颜料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在酞菁绿颜料洗涤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摸索与优化。 相似文献
6.
对粗品酞菁绿进行捏合,使其颜料化。通过改变捏合工艺参数,确定最佳捏合工艺条件,从而制得性能优良的高品质酞菁绿G。 相似文献
7.
8.
9.
简要介绍铜离子浓度自动分析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用于电解铜箔、电镀铜、化学沉铜、污水处理等工艺中铜离子浓度的在线分析、在线监控以及实现其他相关的辅助控制功能,该产品已经用于生产,并已经获得专利。 相似文献
10.
酞菁绿粗品经过颜料化处理之后,所得到晶体颗粒的一致性越同一,颜色越鲜艳,粒子越细小,着色力越高.酞菁绿的晶型只有一种,颜料化处理不能改变酞菁绿的晶型,只是把粗大的晶体颗粒变成为细小的晶体颗粒,把不规整的晶体结构调整成比较规整的晶体结构.文中介绍了酞菁绿粗品晶体颗粒细化的两种方式:一是重结晶,先将酞菁绿粗大的颗粒完全溶解,然后再重新结晶成适度大小的晶体颗粒;二是机械破碎,在研磨介质、助磨剂的作用下,将酞菁绿粗大的颗粒研磨成适度大小的晶体颗粒. 相似文献
11.
铜酞菁蓝颜料在1935年进行商业化生产以来,就以其鲜艳的颜色、优异的着色能力、较低的生产成本以及极好的耐性很快成为颜料中无可取代的品种。该文简要阐述酞菁蓝颜料的产生、发展以及合成原理。 相似文献
12.
酞菁蓝生产过程产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废水,废水成分复杂,有酸性较强和难生物降解的特点,较难处理。笔者以本公司为例,阐述了以环境保护为主线的酞菁蓝生产综合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该文解析酞菁绿制造中的铜酞菁氯代反应机理,铜酞菁具有双分子结构,是酞菁绿的氯原子取代度最多只有15个的根本原因.铜酞菁氯代可以在固-固反应体系中进行,三氯化铝将氯气转化为固态,参与反应,反应历程最关键的步骤是生成σ络合物中间体,加入氯化亚铜作用的机理是防止中心离子脱落,加入氯化钠作用的机理是剥开铜酞菁粒子.铜酞菁氯代也可以在液-液反应体系中进行,焦硫酰氯将氯气转化为液态,参与反应,反应历程表明,氯磺酸很容易对铜酞菁进行酰氯化,首先得到磺酰氯基铜酞菁,然后的去SO2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酞菁绿染料的残渣进行了分析,对其回收利用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用硫酸除去2价钙离子,铝灰除去2价铜离子或用苛性钠浸取3价铝离子,得到三氯化铝,并进一步合成性能优良的聚合铝产品。 相似文献
15.
16.
脲甲醛预聚合对酞菁绿G颜料微胶囊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脲、甲醛的预聚反应条件入手,讨论了脲甲醛量比、反应介质的pH值、催化剂和反应温度对酞菁绿G颜料微胶囊化过程以及微胶囊结构、表面形态、粒径及其分布和包埋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脲甲醛量比为n(脲):n(甲醛)=1:2.0,以氢氧化钠为碱性催化剂,反应介质pH值=8.0,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小时。得到的脲-甲醛预聚物水溶性好,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时可以避免发生微胶囊表面形态呈非球形、凹陷和开裂。在以上条件下,制得了包覆结构紧密、包埋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为3.2μm的球形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17.
离子交换树脂的绿色再生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利用水代替酸碱作为再生剂再生失效离子交换树脂的体外电再生工艺,使离子交换水处理变为一种绿色环保水处理技术。从混床树脂和复床树脂再生两个方面,分别简述树脂电再生的原理及7次试验研究结果。另外,从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管理操作等方面,进行了树脂电再生法与化学再生法的对比评价,离子交换树脂绿色再生工艺将成为绿色化学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Chin-Ming Chu Ching Lee Yung-Yun Wang Chi-Chao Wan Chun-Jie Che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2007,38(5-6):361-364
A disconnected Al or Zn strip was found to possess corrosion-inhibition effect on copper in a chloride solution. Original assumption of a pseudo-cathodic protection mechanism was later experimentally proved to be unfounded. A chemical reason wa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tection of copper ions by using an iminodiacetatic acid (IDA) modified conducting copolymer electrode. The copolymer film comprising 3-methyl thiophene (3MT) and 3-thiophene acetic acid (3TA) was chosen as the selective metal cation sensing electrode. The carboxylic group of the copolymer was modified to produce IDA group for metal ion capture. The modified electrode was used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trace copper ions by square wave voltammetry (SWV) technique. The electrode was found to be highly selective to Cu2+ in the range of 0.1-10 μM. The modified electrode offered an excellent way, with a high stability and reusability, for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Cu2+ in a solution of mixed metal 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