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教育认证是保障工程教育质量、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分析了上海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电力特色,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从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建设、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等方面进行改革,持续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高校扩招带来整体生源质量下滑,对非教育部直属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尤甚。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原电力工业部重点专业,主要面向电力工业培养从事电力工程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片面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忽视与工程的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2007年该课题组开展了项目研究与实践,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应性,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构建了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形成了“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结合教育部有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要求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业背景,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设计了符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实践表明,基于CDIO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案的改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工科类专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应当认识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不仅是国际工科类专业改革的趋势、符合人类认知的客观规律,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加强厅层设计,把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难以满足教学现状的问题,本科院校纷纷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来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汽车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实习基地,汽车服务工程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讨论了汽车服务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如何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结合内蒙古地区工业特色和内蒙古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2年来的建设情况,就轻化工程专业特色的研究与实践展开讨论。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突出轻化工程专业特色的同时,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和实习实践教学效果,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正>新工科建设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推动高校专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本文针对《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接轨工作岗位,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涉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基础、基本思路、组织保障、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等核心内容,重点论述了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培养方案及其保障措施,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改革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应接受良好的工程教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与能力是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现状,在分析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素质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增加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机会等若干措施,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结合风电产业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能方向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建立了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提升学生的软硬综合技能,构建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风能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专业建设背景和地方人才需求情况,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以CDIO培养模式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工程素质训练;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培养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在面向区域产业、人才就地培养和产学研紧密合作方面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核心内容。为适应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分析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初步建立了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工程教育存在的不足,在深入领会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特点,提出了融入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学生评价体系的设想,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动化专门人才的需求,探索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能很好地把握自动化学科的现状和需求,针对急需人才的培养,开展一系列实践和工程训练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地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实践表明,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精密测量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基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针对测量人才培养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孤立性、片面性等问题,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将工程能力培养以不同方式融合到开放实验、科研、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中,系统全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刘燕 《中国电力教育》2012,(27):81-82,84
卓越计划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高校应该联合符合本专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构建基于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现代工程实训平台。在论述了常熟理工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较为详尽的阐述了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建成的两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特点,指出在实践基地建设中应将专业工程要素融入工程实践与实训项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动化专门人才的需求,探索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能很好地把握自动化学科的现状和需求,针对急需人才的培养,开展一系列实践和工程训练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地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实践表明,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工程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优势,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围绕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构建"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明确课程定位,合理安排教学各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在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首先分析了中原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育遇到的问题,结合超硬材料在河南省具有的区域优势特色,联合研究所和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超硬材料制品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促进校企共建科学研究平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强化教师工程实践教学水平、革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加强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大大强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