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鉴于输电塔是一种对风荷载非常敏感的结构,容易发生振动疲劳损伤和极端条件下的倒塌破坏。为此,从现代控制理论出发,将设置有粘弹性阻尼器的结构作为控制系统,建立其数学模型及状态方程,施加模拟的风荷载,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动态仿真,得到受控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反应,然后将受控结构与无控结构的塔顶质点的动力响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粘弹性阻尼器可以有效减小输电塔的振动反应,SIMULINK提高了输电塔风振控制仿真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钟万里  吴怡  王伟  陈航航 《中国电力》2012,45(10):63-67
针对高压输电线路的风致振动,研究了基于粘弹性阻尼耗能原理的振动控制策略与实施方法。首先,在分析粘弹性阻尼器的耗能原理与结构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阻尼器在铁塔上的布置方案;其次,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一个包括铁塔、绝缘子、导线和地线的耦合体系的梁—杆有限元模型;采用由谐波合成法得到的随机脉动风荷载的时程样本,对安装阻尼器前后的铁塔进行了结构风致振动瞬态响应仿真。最后,在铁塔上选择相应的控制节点和控制单元,比较阻尼器对各控制节点的位移时间历程、各控制单元内力时间历程的影响。分析表明:采用粘弹性阻尼器能够有效地抑制输电线路风振,控制节点的位移下降约90%;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安装方案的比较,优化了阻尼器的安装位置。  相似文献   

3.
橡胶铅芯阻尼器控制下大跨越输电塔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跨越输电塔多为钢构件构成的空间桁架体系,这类体系的高柔特性使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十分强烈。选用体积小、质量轻的橡胶铅芯阻尼器(LRD)控制结构风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三维有限元仿真和风速场的数值模拟,采用响应面法对橡胶铅芯阻尼器控制下的大跨越输电塔的可靠度进行研究,证明由橡胶铅芯阻尼器控制后,塔线体系中塔杆的可靠指标由1.97提高到2.665,提高了35.3%。  相似文献   

4.
1000kV淮南—上海输变电工程同塔双回钢管塔风振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00kV淮南—上海(皖电东送)输变电工程同塔双回钢管塔为研究对象,对风荷载作用下杆塔的整体振动以及局部钢管杆件的涡激振动的控制措施,分别采用数值仿真和风洞试验进行了研究。针对整塔的风振,提出采用粘弹性阻尼器并联于钢管主材外侧控制弯曲振动、调谐质量阻尼器置于横担端部控制扭转振动的新型联合控制方案;针对局部钢管杆件的横风向涡激振动,提出采用螺旋形扰流线的控制方案;并给出控制装置的关键技术参数的设计方法。控制措施易于工程应用,在一定的参数下,塔顶处顺风向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可降低30%,杆件横风向振动基本消失,钢管塔的这2类风振得到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5.
输电铁塔作为典型的风敏感高耸结构,在强台风等极端天气中面临着结构失稳甚至倒塌的风险。为研究铁塔的风致响应及倒塌机理,本文开展了输电铁塔等效缩尺模型的风洞试验。通过研究模型在横向风荷载作用下发生局部杆件形变直至倒塌的整个破坏进程,分析了模型局部结构力学响应特性以及底部主材轴向受力分布情况,得到了风荷载作用下输电铁塔的结构薄弱点和主材轴向受力变化规律,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对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横向风荷载作用下输电铁塔主材容易受到不均匀的轴向压力,增加了金属疲劳的概率,严重时会导致铁塔倒塌;输电铁塔塔身中下部主材在单向风荷载的作用下将会出现极大应变,对部分主材杆件进行补强加固能够有效增强铁塔抗风能力。  相似文献   

6.
无刷直流电动机建模及其现代调速方法的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在MATLAB/SIMULINK下创建无刷直流电动机动态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经典PID控制以及最新发展起来的几种现代调速方法进行了仿真与性能比较。  相似文献   

7.
输电塔线体系由于具有大跨、高柔的特性,在风荷载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振动,对风荷载的作用比较敏感,因此风荷载是输电塔线体系极其重要的设计荷载,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基于脉动风的基本特性和Davenport风速谱,提出了时域法中基于按时间抽取的快速傅里叶变换技术改进的谐波合成法,然后对输电塔线体系的脉动风场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仿真的脉动风速与实际风速一致,仿真的风场符合脉动风的空间相关性规律,计算效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磊  赵红  郭晨 《电气时代》2013,(7):78-81
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动态模型单机仿真运行时间长的问题,使用MATLAB并行计算工具箱和分布计算引擎对其进行并行动态仿真。首先在多核计算机或计算机集群上搭建并行计算平台,再通过命令行仿真将SIMULINK与MATLAB并行计算结合起来。通过灵活的设定模型相关参数,选取合适的并行程序结构并同时运行多组仿真模型,可全方位模拟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系统响应并对比分析结果,以达到高效利用硬件资源,缩短仿真运行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刘雪菁  熊光煜 《微特电机》2007,35(9):34-35,54
采用矢量控制的方法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构建了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的动态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加、减速和加、减载的仿真。同时比较了不同电流滞环环宽下的转矩脉动情形。由仿真结果可知,所建立的基于PWM的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控制永磁同步电动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异步电动机在二相静止坐标系α、β下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异步电动机的动态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实例仿真.该动态模型为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active power control for isolated wind-diesel hybrid power system in three different cases with wind power generation by induction generator (IG), permanent-magnet induction generator (PMIG) and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The synchronous generator (SG) is used with diesel engine set.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ystem based on small signal analysis, is developed considering reactive power flow balance equations. The variable reactive power needed by the system is provided by a 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 (STATCOM) when wind power generation is done by IG and PMIG. When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PMSG) is used for wind power generation, the variable reactive power demand is fulfilled by a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 which is on the load side. A new mathematical approximation model for VSC connected with PMSG is proposed such that the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fulfills the increased reactive power requirement of load and also increases its active power equal to the increased input wind power. Proportional and integral (PI) gains of the STATCOM and VSC controllers are optimized using integral square error criterion (ISE).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system for small (1%) step increase in load reactive power with and without 1% step increase in input wind power are shown. The paper also shows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system for random step change in load reactive power plus random step change in input wind power. The MATLAB/SIMULINK environment is used for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12.
蔡蔚  龚仁喜 《电气开关》2009,47(5):51-53
介绍了单相Delta变换型UPS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在电源电压不是额定值且含有谐波电压负载有谐波电流和无功电流的情况下,该策略均可将单相Delta变换型UPS的并联主变换器控制为基波正弦电压源,串联Delta变换器控制为基波正弦波电流源。在SIMULINK连续域下的系统特性仿真结果说明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变桨距控制为切入点,根据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特点,基于MATLAB/SIMULINK构建了直驱式风电机组的仿真模型,并将其与一台火力发电机组并联,以桨距角为被调量进行电力系统的二次调频,分别对引入变桨距控制前和控制后的情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引入桨距角控制之后,风电机组能更好的适应系统的负荷扰动来维持系统的频率稳定,从而为实现直驱式风电机组的自动发电控制(AGC)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包括风速、风力机和风力机机械控制部分、变速恒频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整体动态数学模型;应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环境,以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基础搭建了变速恒频无刷双馈风电机组仿真模型。以渐进风和随机风为例,对仿真模型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了变速恒频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良好的运行特性及模型的正确性,并为无刷双馈电机在风力发电系统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对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的鲁棒性,设计了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速度控制器,并通过MABLAB/SIMULINK仿真将其与PI控制的系统速度响应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能使系统取得较好的控制性能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风电系统并网后对电网频率的影响,建立考虑调频的双馈风电系统小扰动稳定性分析的数学模型.根据风速的变化,研究功率控制策略,额定风速以下采用最大功率追踪控制,实现输出功率最大;额定风速以上采用恒功率控制,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考虑负荷动态模型时,分析风速变化对系统特征值的影响;利用Matlab建模进行时域仿真.理论研究和仿真结果表明,在全风速变化区间,能实现输出功率调节,系统能保持较好的小扰动稳定;增加频率调节环节后,风电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参与电网频率调节,有效地改善电网的频率特性,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数学模型是理解和分析燃料电池性能的有效工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建模是该技术发展和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将结合已有的PEMFC建模方面的成果和本实验室PEMFC实验台的实验数据给出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动态模型。该模型能够描述电堆电压、反应物流量以及反应物空间压力的瞬态响应过程。我们利用Matlab的SIMULINK对模型进行仿真,给出了负载电流以及反应物流量控制器给定电压阶跃变化时系统的瞬态响应,并对仿真结果和实验台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此模型是PEMFC的实时控制系统以及最优化设计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三电平PWM整流器用于直驱风力发电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的风力发电机需要通过大功率交直交变流器即全功率变流器将风力发电机直接并网,而开关器件水平无法满足全功率变流器的要求,因此研究了二极管箝位三电平PWM整流器在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针对这一拓扑和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的特点,采用基于PWM整流器模型的跟踪指令电压矢量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电流控制策略,使用龙格库塔解析法和Matlab仿真了负载从半载到满载变化时,三电平整流器直流电压的动态响应波形,交流侧电压、电流的变化趋势以及d-q坐标系下有功、无功电流分量跟随参考量变化的波形等。结果表明,该PWM整流器可有效抑制注入电网的谐波,减小交流侧的电流波形畸变;在负载突变时保持直流电压恒定,输出有功、无功可调且动态跟随性能较好。三电平PWM整流器作为全功率变流器的整流部分适合于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RT-LAB的双馈风电场动态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电场动态等值模型需要与风电场动态详细模型进行比较,以评估其等值效果。RT-LAB仿真平台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能保证大规模风电场模型的仿真计算。在RT-LAB仿真平台上建立了包含48台2 MW双馈机组的风电场动态详细模型,研究了双馈机组空载并网前后控制策略、电机模型及其切换。对风电场按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发电和按调度指令发电以及机组并网、解列的工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风电场动态特性,对风电场动态等值模型的评估以及风电场控制器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