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水资源量分析干旱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干旱频率下现状年供水与历史典型年供水能力的差异,计算不同干旱频率下的农业干旱灾害影响,揭示全国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干旱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大多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在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的情况下,农业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北方地区;在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情况下,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剧增,区域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甚至生态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干旱历来是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不利因素,虽然农业的丰收与种籽,化肥、农机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在没有水做保证的情况下,那其它因素的优势将很难发挥出来。从建国以来忻州地区粮食总产随丰水年增产,遇干旱年减产的对比中,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水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的结论,从粮食总产不断增加的事实还能得到水利的迅速发展为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3.
1950—2010年东北地区旱涝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为干旱洪涝频发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储备基地,揭示其旱涝演化特征对合理应对干旱洪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选择最易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农业指标,以受旱面积率、受涝面积率为等级划分指标,通过对干旱、洪涝发生频次和发生程度的变化特点分析,揭示了1950—201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东北地区干旱、洪涝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对于干旱灾害,全区的发生频次和程度在时间上呈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的演变格局;对于洪涝灾害,全区的发生频次和程度,在时间上亦呈增加趋势,在空间上恰好与干旱呈相反的演变特征;纵观近1950—2010年旱涝灾害演变,全区呈现干旱、洪涝频发,且以洪涝灾害发生频次更高,但在时间上呈现以干旱增加较快,空间上从北向南呈现由干旱、洪涝并存向仅以干旱为主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淮河流域1949年-2010年期间干旱灾害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各县区不同季节旱灾发生频次和易旱季节分布,以及不同程度旱灾的发生频次和易旱地区分布,绘制了流域易旱季节分布图和易旱地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易发春夏旱、夏旱、夏秋旱和春旱,发生频次依次降低;流域易发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发生频次相对较少。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旱情监测、预测及预警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旱抗旱减灾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京津冀地区多年来的农业干旱情况,采用该地区26个监测站点2003—2017年15年的土壤水分监测资料,计算了各站点逐年和逐月的土壤水分状态指数(SMCI),并利用该指数研究京津冀地区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5年间,京津冀地区农业干旱平均发生3.7次/a,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地区,以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为主;区域SMCI年平均值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6年SMCI平均值最高,农业干旱情况加重;56.1%耕地的农业干旱程度表现出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集中分布在河北省东南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地区干旱预警和抗旱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齐齐哈尔市近50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累积滤波器和距平分析方法,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升高的速度和幅度明显加快。降水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秋两季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对齐齐哈尔市农业生产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增加,作物病虫害发生和影响程度加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使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是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7.
1干旱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乌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风沙大,十年九旱,年年春旱.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90mm,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最多的前山南部450mm,最少的北部牧区仅150mm,雨量集中在七、八、九月.农业以旱作为主,现有水浇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2.8%,靠天吃饭是农业的一大特点.从解放以来40年受旱成灾面积与粮食产量关系图中(图1)可以看出,粮食总产量与成灾面积成反比关系,如 1965、1966、1980、1987、1989这5年都是旱灾较为严重年份,3—5成的成灾面积均在300万亩左右,相应粮食产量跌到低谷,其中1987年总产仅为8.34亿kg.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干旱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利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甘肃省87个区县的农业干旱灾害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风险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定性评估,从而得到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布。风险分布具有较明显的流域特征,即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长江流域。根据上述分析,针对降低甘肃省农业旱灾暴露性、脆弱性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减轻农业旱灾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对1949—2008年县区以上的旱情旱灾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近60年来旱情旱灾情现状及变化情势从特大干旱、农村饮水、农业干旱、城市缺水、生态环境和旱灾损失等不同的角度,对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发生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干旱灾害在发生频次、严重程度和发生范围方面都呈现增加的态势,干旱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工业生产以及江河、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干旱灾害的影响已经波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未来发生特大干旱的概率增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黑龙江省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农业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借鉴国外水银行成功案例,分析了黑龙江省构建农业水银行的运行模式、业务流程、经济效益,进而构建了农业水银行的结构框架。解决了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缓解旱涝灾害发生程度,改善了农业用水时空分布不均状况,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普特 《中国水利》2009,(21):12-13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农业用水和粮食安全产生影响。分别将Palmer干旱指数(PDSI)、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GIQ)、单位面积粮食产量(PHGO)作为气候变化、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具体度量指标.分析了我国1949—2005年干旱指数、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年际变化特征,建立了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与干旱指数以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干旱指数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2.
农业灌溉发展过程和用水效率演变趋势是反应农业灌溉水平变化过程的重要依据。文章对黑龙江地区1978—2017年期间农业灌溉发展过程和用水效率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黑龙江农业种植结构、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的改进,农业用水效率呈逐年提升的趋势,其中黑龙江中部地区用水效率提升速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中国干旱灾害演变规律及抗旱减灾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干旱灾害统计资料,对近3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全国农业因旱受灾呈现明显的加重趋势,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威胁愈加突出,并且区域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东北、西南地区的旱情灾情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此外,干旱灾害对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依然严重。干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区域降水变化、气温变化和河川径流变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水资源刚性需求增加、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为了减轻干旱灾害影响,需要从强化抗旱责任制落实、开展抗旱规划、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和抗旱保障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方生 《海河水利》1994,(6):7-10
河北省粮食总产40年来增长了3.5倍。灌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天然降雨满足不了的作物需水,保障了农业的持续发展。但仍有42%的旱地,干旱缺水仍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殆尽,地下水严重超采,已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途径是合理调控运用当地水资源,发展井渠结合,开发咸水灌溉,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减少深层渗漏及无效的棵间蒸发。但为农业的持续发展,从外  相似文献   

15.
定义区域农业用水供需比RA和区域水库农业蓄水系数C,分析2006—2010年云南农业用水供需与干旱情况。4月云南各地农业用水普遍供不应求,其他月份供水充足;除临沧外,合理调度可保障旱季主要农作物需水;全年降水不足情况下全省整体供水不足,全省16州市中,有10州市缺水情况比较严重,受灾风险较大;2006年与2010年旱情看似相近,但2010年多数地区的干旱威胁程度比2006年严重。区域农业用水供需比和区域水库农业蓄水系数可用于指导区域水利和农业规划。  相似文献   

16.
干旱是黑龙港地区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干旱风险可为合理制定灌溉制度、采取相应的防旱抗旱措施提供依据。基于验证后的APSIM模型所模拟的1961年-2005年31个点的土壤含水量动态,计算得到了冬小麦各生育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数,分析了农民方案和优化方案的该地区的农业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干旱频率发生较高的时期农民方案中是播种-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分别为48.89%和27.60%;基于"吴桥模式"的优化方案是越冬-返青期、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收获期,干旱发生的频率为51.61%、39.78%和62.22%。易发生干旱的地方多位于邢台、衡水南部和邯郸北部。在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干旱指数年际变化显示出两种方案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尽管总体说来优化方案发生干旱的风险要高于农民方案的,但基于"吴桥模式"的优化方案充分发挥了根系带的土体水库功能,减少了灌溉水,能够高效利用土壤水,如果全区31个点在1961年-2005年间,均按照优化方案灌溉,相比农民方案总共可节水61 785mm,表明"吴桥模式"可在黑龙港地区推广,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干旱风险,同时能达到节水、稳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农业干旱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研究其影响机制是科学应对农业干旱的前提。以长江流域的抚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二元水循环模型评估了农业干旱的演变规律,并采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农业干旱演变的贡献。结果表明:抚河流域农业干旱呈现减少趋势,在1980年出现突变现象。相对于1956~1980年,1981~2019年抚河流域农业干旱的月平均干旱历时和月平均干旱强度均减少,其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起到减缓的作用。具体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灌区单元农业干旱历时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1.0%和-69.0%,对干旱强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3.5%和-66.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他单元农业干旱历时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4.3%和-25.7%,对干旱强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0.1%和-39.9%。降水作为导致干旱发生的关键因素,其变化期年均值高于基准期年均值,因此使得气候变化在农业干旱演变过程中起到减缓的作用。相应地,在表征人类活动的各项指标中,水库库容增加能一定程度保证干旱发生时的农业用水量,同时社会经济取用水量和灌溉面积的增加能弥补作物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农业干旱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涛 《青海水利》1995,(A01):21-24,50
我省农业生产遭受旱灾的危害最大。本文对我省农业干旱发生的阶段性、周期、地区性、季节性及持续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发生的规律和抗旱减灾的措施,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嫩江县属农业大县,平原、丘陵兼备,土地条件较复杂,"十年九春旱,春旱连夏旱"是嫩江县农业生产条件的真实写照。干旱灾害年年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成为制约嫩江县粮食高产稳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县委、县政府  相似文献   

20.
农业干旱灾害是辽宁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的慢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产生活、抑制社会经济发展、破坏生态环境。文章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农业干旱风险指标体系,利用农业干旱风险指数法,对全省农业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低风险主要分布在东部的15个县区;较低风险主要分布在中部的21个县区;中等风险主要分布在北部铁岭和南部大连的9个县区;较高风险主要分布在辽西丘陵区向中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及辽南的18个县区;高风险等级主要分布在辽西的15个县区。农业干旱风险评价结果可为辽宁省农业干旱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