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餐饮世界》2014,(1):109-111
中医古法遵循“四季五补”的养生食疗主张,即春季补肝、夏季强心健脾、秋季润肺、冬季补肾,并配有“五色配五脏”的养生食疗理论。食物的营养价值与食物的颜色有着密切的关系——红色食物养心;黄色食物健脾;绿色食物护肝;白色食物润肺;黑色食物补肾。严寒冬即将来临,享用黑白色食物可谓正当季。体验“纯正上海”的本帮菜餐厅——上海小南国特意推出了多款黑、白搭配的秋冬养生菜品及饮品:鲜甜入味的蒜子烧龙胆石斑鱼、甘甜软糯的甘蒸西北老百合、补气健脾的咖喱牛肉麻饼、润肺养颜的生磨杏仁茶等,无一不彰显上海小南国“精致、时尚、健康”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药补不如食补。哪种果实是医生们偏爱的"名补"?哪种蔬菜最受营养学家们偏爱?专家们根据食物的食疗、进补等功效,给出了一个排行榜。不过,这些食物虽然好,但也不宜天天吃。4种果实是真正的"名补"真正的"养生高手",并不是那些名贵的中草药材或保健品,多位专家都"投票"给了这4种果实———莲子莲子有养心安神、健脾补肾、止泻固精等功效。红莲子口感较硬,但补肾、补血效果更好;白莲子口感香糯,健脾的功效更强。除了莲子粥、银耳莲子  相似文献   

3.
以中医"冬藏"理论,结合自己身体和状况,冬季是进行药膳食疗、滋补五脏的最佳时期,润肺、补肝、养心、健脾、温肾可同时兼顾。按照五脏相生相克规律,冬令滋补养五脏,有利于来年全身的保健和养生。保养调理好脾脏,既能为肺的滋养获得营养,也为冬令进补创造了脾胃受纳的条件。冬季可食用的中药材有补气的人参、党参,养阴滋润的麦冬、玉竹等,食品如润肺的百合、健脾益气的山药,配伍用以温肾的当归、熟地黄等。黄精莲牛肉【基本配伍】黄牛肉200克,莲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理论中有"五色入五脏"之说,也就是说不同颜色的食物,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同的。白色润肺,黄色益脾胃,红色补心,绿色养肝,黑色补肾。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五色中的黑色与五脏中的肾脏相对应,黑色食物可入肾,起到补肾的作用。在冬天正是"顺应天时",以黑色食物进补的大好时节,所谓"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因此,人们特别是肾虚体质的朋友,不妨在冬季适当增加一些黑色食  相似文献   

5.
上呼吸道疾病常常引起咳嗽气喘,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在日常饮食中根据病情选用一些食疗菜肴, 配合治疗,可以收到一定的疗效。根据食疗原理,下文介绍4款具有止咳定喘作用的食疗菜谱,供患者选用。银耳白肺此菜是一道补菜,具有滋阴润肺、生津养胃、提神健脑、补肾嫩  相似文献   

6.
食疗歌     
刘正涛 《饮食科学》2000,(12):31-31
白莲煮粥不失眠,保健补脾食红枣,山楂健脾助消化,海带含碘消淤积,腰酸肾虚食板栗,鱼虾猪蹄补乳汁,多食芝麻防近视,柑桔消食化痰液,香蕉通便解胃炎,梦多健忘吃蛋黄,蜂蜜润肺又益寿,春季脑炎易流行,苹果消食营养高;生梨饭后化痰好:大葱姜汤除感冒:银耳滋阴润肺燥;猪牛羊肝明目好:冬瓜消肿又利尿:草莓美颜有功效;芹菜能降血压高;常吃萝卜疾病少;乌发补肾数核桃;蘑菇抑制癌细胞;荠菜煮粥预防好。食疗歌@刘正涛  相似文献   

7.
北蔚 《中国食品》2007,(19):38-39
"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对身体的保健功效同样不可忽视.遵循季节变换的规律,科学进食,由内而外地调养,这就是"食疗"的功效.中医曰"四季五补",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四季宜"通补".现正值秋季,抗暑消耗的体力须增加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8.
<正>"养生热潮"铺天盖地,除了捧火诸多"神医",也捧红了不少"食物明星"。当食疗的理念被一些所谓的专家"神化"包治百病的灵丹,并通过书籍、电视节目传播出去时,普通的蔬果便成了患者眼中的救星,一些人甚至停药食疗。诸多专家均表示,中医里的确有食疗养生保健的说法,但如果过分夸大食疗的功效,导致百姓盲目相信一本书、一个节目、一种食物,不但不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还有可能"吃出新的病来"。  相似文献   

9.
蔡永文  梁群 《烹调知识》2011,(28):46-47
从古到今,中国的饮食之道就有其独特之处,懂得顺应季节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调整。早在周朝时期,就已根据季节的不同,总结出"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调味规律。"喝汤可以养生","喝汤具有食疗作用",春以健脾养肝,祛湿除困为主;夏天,清暑祛湿、养心利水为目的;秋天,养阴润肺,滋阴清润为主;冬天,温阳、固肾、强筋壮骨为目的。这些早已是国人深信不疑的饮食哲学。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食疗养生也受到人们的追捧,具有药食同源功效的食物受到极大的关注,人参就是其中一种。自古以来,人参作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名贵药材,一直被人们奉为"神药"。《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可以"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现在人参早已在卫健委公  相似文献   

11.
养生     
《美食》2012,(11):51
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岀: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看养生栏目,阅食疗养生知识,用专业食疗食谱,走最天然的健康体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牛奶味甘性微寒,具有生津止渴、滋润肠道、清热通便、补虚健脾等功效。把牛奶进行适当的加工,或和其他食物一起进行调配,可制成各种“食疗牛奶”。  相似文献   

13.
<正>(接上期)中医四季养生实践——秋季秋季起居方面:早睡早起,早起先做养生操,气血通畅后起床(防止体位性脑缺血),排便、喝水,早七点左右吃早餐。秋季膳食原则: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养生保健也要遵循"养收"的原则,以滋阴润燥、润肺为大法,运用清润甘酸的药食,寒凉调配,以达目的。以白色食物为主,少食辛辣食物,因为辣入肺克肝。适量食酸味、以润肺为主,多食莲子、百合、银耳、梨、糯米、藕等。  相似文献   

14.
正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青色入肝,红色入心,白色入肺,黄色入脾,黑色入肾"与"五色浅淡可补五脏,深浓可泻五脏"之说。五色与五脏相配,日常所食的不同颜色食物各入不同的脏腑,各有不同的作用。红豆、红辣椒、红番茄等红色食物主心,能补血、生血、活血;青菜、绿茶、猕猴桃等绿色食物主肝,能排毒、解毒;玉米、黄豆类、南瓜等黄色食物主脾,能增强肝脏功能;大白菜、银耳、豆腐等白色食物,能清热解毒、润肺化痰;黑木耳、海带、灵芝、黑豆等黑色食物主肾,能润肤美容乌发。  相似文献   

15.
0前言四季清补凉罐头主要以民间传统药膳“五果”为原料 ,经科学精制而成的功能性食品 ,具有健脾开胃、清润滋补的功效。1原料功用及要求薏米 :甘、淡、凉 ,健脾、补肺、清凉、利湿 ;莲子 :甘、平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百合 :甘、平 ,补中益气、润肺止咳、养心安神、利尿 ;淮山 :甘、平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芡实 :甘、涩 ,平、补脾止泻、固肾涩精 ;玉竹 :甘、平 ,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冰糖 :原料要求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规定。2工艺流程3工艺操作要点3 1原料挑选按国家行业标准规定 ,选取优质原料。将原料过筛 ,挑选除去…  相似文献   

16.
以美味为基础,以养生为目的的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文化与高超的烹饪技艺相结合的产物,以新鲜的药材入膳,更是祖国医学"四季五补"食养理论与现代生物科技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膳食疗非常重视食物的养生与治疗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各种食物的养生与治疗作用及药膳食疗的配方和应用,以期增强国民健康。一、食物的性味与功效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念,认为食物与药物为同一来源,并且其性味功效理论相通。食物可分为三种性质:热性、中性、凉性,温热性质的食物多有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性循环、补充人体能量等作用,比如牛肉、红豆;  相似文献   

18.
粥疗歌     
要使皮肤好,粥里加红枣。 若要不失眠,煮粥放白莲。 腰酸肾气虚,煮粥放板栗。 心虚气不足,粥加桂圆肉。 头昏多汗症,粥里加薏仁。 润肺又止咳,煮粥加百合。 清暑解热毒,常饮绿豆粥。 乌发又补肾,粥加核桃仁。若要降血压,煮粥加荷叶。滋阴又润肺,煮粥加银耳。春季防流脑,荠菜煮粥好。健脾助消化,煮粥添山楂。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利尿消肿治脚气,赤豆稀粥胜补剂。清热生津又和胃,甘蔗煮粥味甜美。伤风感冒又腹痛,生姜煮粥见神通.滋肾补肝明目好,枸杞煮粥疗效高。健脾止渴补五脏,煮粥要把扁豆放。滋补气血耐饥寒,煮粥…  相似文献   

19.
五谷杂粮种类繁多,大多具有各自不同的养生功效。 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润肺、除烦渴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煮粥时若加点梨,效果更好。小米。小米能益肾和胃、除热补虚、开肠胃;小米所含丰富的色氨酸,可轻松被人吸收;色氨酸会促使分泌五羟色氨酸促睡血清素,是很好的安眠食品。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自己多年来对中国茶叶及养生学的深入了解,结合中医理论"四季五补"的养生法则,根据茶叶的属性和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饮茶与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