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国外地震勘探形势较好,主要体现在地震工作一有所增加,扭转了前几年地震工作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地震勘探技术在数据采集,常规地地震资料处理,3D地震,3D叠前溶度偏移,3D相干技术,可视化技术,地震数据压缩技术,4D地震和多波多分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进展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缩短了作业周期,提高了地震勘探效率,突出了地震在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震属性解释技术的研究及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储层预测、属性分析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地震属性的概念,分类方法,地震属性之间、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仍较模糊,各种地震属性解释方法虽然种类繁多,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使得地震属性在应用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章通过系统研究地震属性的概念、储层地震响应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地震响应的核心是反映地震波在介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所有能引起地震能量发生变化的介质的不均质性均可导致地震属性的变化,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属性分类方法,并认为大部分地震属性只是基本属性在不同域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分析现有地震解释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震属性解释的新认识,强调了地震属性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性,对属性间的关系及地震属性解释技术的确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岩性油气藏地震解释的工作流程及对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海上多波地震在莺歌海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莺歌海盆地纵波地震模糊带、中深层及地层-岩性圈闭含油气性问题,试用海上多波地震方法,采集多波地震资料132km,研制了多波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并成功地处理了这批海上多波地震资料,莺歌海盆地多波地震试生产资料证实,现有多波地震采集,处理技术是可行的,多波地震能解决地震模糊带问题,并能辨别真假亮点,提供直接找油,找气的可靠标志,海上多波地震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相似文献   

4.
地震分辨力新认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地震分辨力一直是地震勘探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阐述了地震分辨力与地震分辨率差异的基础上,介绍了地震分辨力的定义、准则,讨论了地震分辨力同地震地质解释能力之间的关系和差异,重新认识了噪声与分辨力的关系。研究认为:地震分辨力是地震资料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只决定于地震子波的特性,与地震剖面中是否存在噪声无关。提高地震分辨力的惟一途径是改善地震子波本身的特性。.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只能提高地震地质解释能力,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分辨力。在地震分辨力一定的条件下,利用特殊的方法(技术)可以解释地层厚度小于1/4波长的薄层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地震分辨力的提高,仅仅说明地震地质解释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在对地震反射资料进行品质的基础上,采用地震反射特征的“多参数法”划分地震相,用优势地震相来代表各层序的地震相类型,然后将单井相剖面和地面地质相剖面转换成时间域剖面,对地震剖面上的地震相进行标定,建立地震相与沉积的关系,进而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依据层速度、剩余层速度和结井资料,建立岩性与速度量板,进行区域岩性预测。  相似文献   

6.
时移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地震波阻抗反演是进行地层层间属性定量解释的重要工具,由于噪声的存在,波阻抗反演有很强的多解性,对时移地震而言,当参考地震资料和监测地震资料的差异很小时,多解性将使得时移地震反演失败,在时移地震反演中,油藏的变化能被限定在特定的层中,而在非油藏部分,参考波阻抗模型和监测波阻抗模型应该是相同的。利用参考波阻抗模型与监测波阻抗模型之间的关系,并把参考地震数据与监测地震数据的差异作为附加地震约束,对参考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进行同时反演,这一方案能有效地降低时移地震反演的非唯一性,得到精度更高的波阻抗反演剖面,同时减少了计算量。  相似文献   

7.
三维地震资料拼接中的地震子波处理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王西文  周立宏 《石油物探》2002,41(4):448-451,455
研究区数据是由2个区的三维地震数据拼而成,不同工区的三维地震数据在频率,能量强弱和信噪比上都存在着差异,这给地震解释和地震反演带来了困难,而多工区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结果往往使三维地震数据在频率,能量强弱方面失真,很难用于地震反演,因此,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子波处理方法,马东-唐南油田三维地震数据拼接的效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大庆TN油田时移地震研究与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TN油田油藏和地震条件,从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出发,对该区两次采集的二维地震资料进行陧移地震研究,并对该区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该区油藏条件和地震条件均满足时移地震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时移地震资料做归一化处理后,其差异地震属性变化与油藏开发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地震反演和时移地震资料差异属性变化研究了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表明该区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阶段中的地震资料解释越来越依赖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但2个阶段的地震属性分析又存在许多的异同点。在现有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渤海SZ361油田时移地震油藏监测过程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系列,并进一步明确了油藏监测中时移地震属性分析的重点研究内容是时移地震的敏感属性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时移地震差异的属性综合解释。这对于油藏监测中进一步开展时移地震工作,挖掘和发挥时移地震的作用和潜力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小波分析在地震资料分频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傅立叶变换在地震资料分频处理中的不足,开展了小波变换在地震资料分频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并运用Modet小波变换分析方法,采用恰当的小波滤波器组对大港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频谱分析处理,得到了不同尺度的地震资料,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同相轴变细,频带变宽,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得到了提高,对地震资料分频处理和解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中,一般的地震相分析工作效率较低,有时难度较大。通过计算灰度共生矩阵GLCM,从数学上描述小范围数据区内像素值的分布,量化地震反射的空间组织结构。将构造属性与神经网络分类技术相结合,通过训练网络和质量控制,利用波形相似性和地震属性进行地震相分析,可用于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相的划分,得到三维地震相分类数据体。这种方法减少了许多耗时的工作,使解释人员能够集中精力研究地震相,并将其综合成地质成果图。  相似文献   

12.
地震子波零相位化改造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资料准确标定是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工作的基础。从声波时差、密度资料的环境校正入手,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求取准确的时间〖CD1.8mm〗深度关系,获得与井旁地震资料最佳匹配的非零相位实际地震子波;利用子波反褶积完成地震子波的零相位化改造,消除地震子波非零相位化引起的干涉假象和相邻地震工区间的闭合差,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清晰的地震反射结构突出了特定的地质现象,为地震资料的准确标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把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作为反演过程,讨论其中地震反射序列信息的来龙去脉。强调指出观测噪声,特别是模型误差,是限制地震资料分辨能力的根源。本文所讨论的地震道的全息特征,是指在对地震道作奇性分析和多分辨分析后,分解出的地震道的各个部分都仍然包含有地震道可能采集到的地震反射序列信息,地震道全息特征的分析,对于地震资料的有集,处理和解释方法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震勘探技术在焉耆盆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分为以二维地震为主的地震勘探初期阶段、以地震地层学为主的地震勘探中期阶段、以三维地震为主的地震勘探高级阶段、以地震储层研究为主的开发地震初级阶段和以四维地震为主的开发地震高级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地质任务,选择合理的地震勘探技术可有效提高勘探开发效益。焉耆盆地的勘探开发体现了以地震勘探为主的思路,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重视了针对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和不同的地质目标选择合理的地震技术,因此,在早期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地震速度是地震处理与地震资料解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参数,是地震勘探工作中的灵魂,贯穿于地震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提取合适的速度,应用合理的成图方法,将大大提高地震处理解释工作的质量。从成图方法、地震处理对速度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实例分析研究了处理的成果。重视速度的研究,取准速度,对使解释人员回避因速度不准引起的地震资料解释陷阱。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各油田保存有大量的旧地震纸剖面或磁带,而没有建立叠后地震资料数据库,因此无法充分发挥以往老地震资料的作用。本文利用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对旧的地震纸剖面进行扫描获得光栅图像,经二值化、几何校正、时间轴消除、地震波形的搜索和提取等数字化处理后,转换成矢量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转成标准的SEG—Y格式数据,即可按现代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做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通过对以往地震纸剖面的数字化处理可以看出,获得的数字化地震记录能够恢复旧地震纸剖面的原貌,效果比较理想,为进一步处理和解释以往未建叠后地震资料数据库的地震资料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由于以往老地震资料均未做振幅保真处理,故经数字化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一般只适用于地质构造解释。  相似文献   

17.
地震检波器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地震检波器是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最为关键的设备之一,其性能直接关系到采集数据的质量及地质效果,因此,地震检波器的技术和应用一直倍受广大物探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地震勘探检波器种类繁多且技术特性参差不齐,这就给地震检波器的选型和应用带来了不便,甚至使人们产生认识误区。本文从地震检波器的原理出发,通过对地震检波器技术参数的论述和各种检波器性能指标的对比分析,对地震检波器的综合技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地震检波器的选型和应用提出了独特的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对对断陷进行综合地层划分对比,共划分地震群,地震组各4个,并与地震,地震和层序界面建立对应关系,确立正确地层格架和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9.
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介绍了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的概念、理论与基础岩石物理分析,描述了时移地震正演模拟过程,分析了实际时移地震油藏监测的可行性,包括时移地震的实施对储层条件、注采方式及地震方法的要求,对时移地震油藏监现场先导试验和油田大规模的应用中,时移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等方面的要求和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我国开展时移地震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震数据重建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地震道缺失或空间采样不足等问题。针对支持向量回归(SVR)地震数据重建方法未充分利用地震数据物理信息的不足,引入可提取不同尺度和方向纹理特征的Gabor变换,旨在充分挖掘地震数据的物理信息,并基于SVR算法框架重建缺失的地震数据。即首先利用Gabor滤波器提取地震数据的纹理特征,并与原始数据特征相结合,构建新的特征向量数据库;然后通过SVR算法学习回归模型,用于重建缺失的地震数据。通过大量合成地震数据与实际地震数据重建实例,表明由Gabor变换提取的纹理特征能有效提高SVR算法的重建精度,并获得更高信噪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