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含氧氮气(N2/O2)雾化喷射沉积技术制备Y-La-Al-Cu系多元系合金,通过化学反应原位生成(内氧化法)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物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物理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喷射沉积技术并结合内氧化工艺,可制得具有较好微观组织、形成的增强相弥散分布于基体、组织致密的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随着冷加工变形量的增加,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提高,而材料的延伸率与导电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含氧氮气(N2/O2)雾化喷射沉积技术制备Y-La-Al-Cu系多元系合金,通过化学反应原位生成(内氧化法)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物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物理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喷射沉积技术并结合内氧化工艺,可制得具有较好微观组织、形成的增强相弥散分布于基体、组织致密的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随着冷加工变形量的增加,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提高,而材料的延伸率与导电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内氧化法制备Al2O3/Cu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u2O粉为供氧方式的内氧化法制备Al2O3/Cu复合材料。通过微观组织观察,分析了Al2O3/Cu复合材料的组织,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及高温下退火后的硬度特性。研究表明,细小的Al2O3颗粒在Cu基体内的弥散分布,阻碍了位错及晶界、亚晶界运动,抑制了再结晶,从而使制备的Al2O3/Cu复合材料电导性能好,而且高温退火后仍保持较高的硬度。  相似文献   

4.
环氧树脂/氧化铝导热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聪 《绝缘材料》2010,43(1):52-55
采用浇注成型制备环氧树脂/氧化铝(EP/Al2O3)导热复合材料。研究了Al2O3用量和偶联剂处理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随Al2O3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Al2O3质量分数为50%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达到0.68 W/(m.K);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则随Al2O3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Al2O3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达到最佳,表面改性使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导热率的实验结果与Maxwell_Eucken模型较吻合,但Maxwell_Eucken模型只适用于低填充情况。  相似文献   

5.
采用浸泡法研究了镍铁基高温合金HT700T在800 ℃下添加不同剂量Al粉缓蚀剂的NaCl/KCl/MgCl2氯化物熔盐中的腐蚀行为,浸泡时间分别为200、300、400 h。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配备能谱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对腐蚀产物的组成、形貌和元素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缓蚀剂对HT700T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HT700T合金在800 ℃下腐蚀后,添加Al粉缓蚀剂可在样品表面生成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Ni3Al相;当Al粉缓蚀剂添加量为2%(质量分数)时,可在合金表面形成致密的Al2O3膜;当Al粉缓蚀剂添加量为10%(质量分数)时,Al向内扩散导致合金内部元素发生变化,形成由Al2O3、Al-Ni-Fe、Ni-Fe、Ni-Al、Ni-Al-Fe+Cr2O3组成的防护层,其深度随时间变化分别为185.8 μm(200 h)、145.66 μm(300 h)、166.02 μm(400 h),可有效降低800 ℃下氯化物熔盐的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6.
聚酰亚胺/纳米Al2O3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提高聚酰亚胺(PI)的耐电晕性能,采用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酰亚胺/纳米Al2O3复合材料,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Al2O3的分散状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纳米Al2O3填加量对该复合材料耐电晕性能和其它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Al2O3含量的增加,材料的耐电晕性能显著增强,在±910V(双极性)、15kHz条件下,纳米Al2O3质量分数为20%的PI薄膜的耐电晕寿命达到极大值,为纯PI薄膜寿命的25倍,聚酰亚胺/纳米Al2O3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击穿场强没有明显的劣化,而相对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Cu-Al合金内氧化热力学与动力学。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Cu-Al合金内氧化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并绘制了合金内氧化热力学区位图。经氧化实验获得Cu.1.0%AI合金氧化增重图。Cu-1.0%Al合金快速氧化的温度区间为700-900℃。铜基复合材料的导电率、硬度和密度均随着内氧化温度升高而增大。当内氧化温度超过900℃以后,材料的性能变化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8.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改性nano-Al2O3为填料,制备了PMMA-g-Al2O3/EP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MMA改性Al2O3纳米粉体的加入改善了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冲击强度等综合性能,其冲击强度可达到18.34 kJ/m2,热导率提高率为22.9%,体积电阻率最高为14.98×1013Ω.m,且PMMA改性纳米Al2O3填充环氧树脂的综合性能优于未改性纳米Al2O3和A151改性纳米Al2O3填充环氧树脂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采用3种不同中间层合金瞬态液相扩散连接Ni3Al基合金过程中,中间层合金与母材之间的元素相互扩散行为。结果表明,对于不含Al元素的中间层合金,母材中的Al向焊缝的溶解扩散是控制焊缝中γ′相析出的决定因素。中间层合金中加入Mo、Co、W等元素后使Al的扩散明显减慢,焊缝中元素扩散均匀化的时间显著加长。  相似文献   

10.
两步法制备Mg-Ni系贮氢合金及其表面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成红  罗堪昌  曾美琴  张耀  朱敏 《电源技术》2003,27(Z1):151-153
采用先在高温下烧结使元素充分扩散,然后再球磨的两步法制备了一系列的Mg Ni系贮氢合金Mg2Ni、Mg1.7 Al0.3Ni、Mg1.7Ti0.3Ni和Mg1.9Ti0.1Ni0.8Al0.2,研究了将Mg2Ni用Ti、Al部分替换Mg和化学镀对合金电极的影响,并对试样进行了XRD分析和电化学性能测量。结果表明Mg1.7Al0.3Ni合金中形成一种新相,该相具有面心立方结构,晶格常数为0.604nm,Mg1.7Al0.3Ni的电化学容量较高,这应与这种新相的形成有关。这一结论对用两步法制备Mg Ni系贮氢合金有意义。该合金经次磷酸钠作还原剂的碱性化学镀镍后,电化学容量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但对循环稳定性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合金元素W、Co的加入对CuCr触头材料在真空小间隙中耐电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元素选择强化CuCr材料的Cr相能够显著提触头间隙的耐电压强度,而强化Cu相对间隙的耐电压强度没有明显作用。文章认为制备CuCr系触头材料时应选择适当的制备工艺,使合金元素能够选择强化材料中的Cr相。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纳米SnO2颗粒和纳米AgSnO2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合金化、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化学镀法、水热法等。指出了水热法工艺流程简单、容易控制粉末粒度和形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等,是目前最有研究前景的制备纳米Ag-SnO2复合材料的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工业化实用前景的高质量粉体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平均粒径为15μm的球状铝粉作基体,采用流变相反应与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C o3O 4-Al复合材料,并通过XR D、SEM、粒度分布及充放电循环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法合成的C o3O 4为纳米颗粒,且均匀地包覆在铝球表面。C o3O 4的加入改善了纯铝负极的循环稳定性。当C o3O 4含量为3%(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及循环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4.
由于P92钢焊接接头在时效过程中析出Laves相,焊缝金属冲击韧性大幅度下降,介绍P92钢焊接接头时效后组织韧性的变化,分析Laves相析出、合金元素W对蠕变断裂的影响,得出Laves相形成初期对P92钢焊接接头蠕变断裂强度有利、合金元素W有利于提高蠕变断裂强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溶胶-凝胶法的热处理温度、螯合剂的种类和比例,溶液的pH值和各种原料对尖晶石LiMn2O4的纯度、颗粒的粒径、结晶度和均匀性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溶胶-凝胶法制备锂锰氧化物过程中出现的杂相Mn2O4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简便的氧化沉淀法制备出了结晶度高、粒径均一的八面体Fe3O4纳米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产物的结构、形貌、粒径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制备的八面体Fe3O4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43nm,在室温下表现出铁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74.2 A.m2/kg和7.4 kA/m。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Fe3O4纳米颗粒-石蜡复合样品在0.5~18G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参数进行了测量,研究了复合样品的微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样品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吸收峰位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加向低频移动,峰值和吸收峰数目也随样品厚度而变化,当匹配厚度为2.8 mm时,在10.8 GHz反射损失最小值达到了-22.5 dB。  相似文献   

17.
The influence of additions of tungsten and cobalt into CuCr contact materials on the dielectric strength of a vacuum gap i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electric strength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hen the chromium phase in CuCr materials is selectively strengthened. The proper preparation method that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alloying elements is also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种纳米颗粒的新型制备方法,即固相烧结方法,成功制备出单分散的Co_3O_4和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利用金属前驱体粉末混合在NaCl介质中高温下分解金属原子在NaCl颗粒上聚集长大,在空气中烧结氧化形成纳米颗粒。NaCl介质既作为纳米粒子成核和长大的基底,又作为隔离介质防止纳米颗粒在高温加热过程中出现烧结团聚现象。在制备过程中除了金属前驱体和NaCl,没有其他试剂使用。通过XRD、TEM、VSM等对制备出的Co_3O_4和Fe_2O_3纳米颗粒进行了物相结构和成分、微观形貌及磁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出的Co_3O_4和Fe_2O_3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小,结晶性好,且尺寸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9.
为了验证研制的电力复合脂的应用对金属导体连接耐盐雾腐蚀性能的影响,选取铝-铝、铜-铝及铜-铜3种金属连接样品进行了涂敷电力复合脂的盐雾试验,并进行了接触电阻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未使用电力复合脂的样品,金属导体接触面涂敷电力复合脂后,极大地提高了金属导体,尤其是铝-铝、铜-铝导体的耐腐蚀能力,同时降低了金属导体连接的接触电阻,极大地提高了金属导体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Nano and micro (Bi2O3)1-x-y(Eu2O3)x(Er2O3)y (x = 0.1, 0.15, y = 0.05, 0.2) double-doped system materials are synthesized by exploiting solid-state synthesis techniques. When we use nano sized powders to synthesize the samples we call them nano; when we use micro sized powders, we call them micro. The thermal, structural, morpholog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nano and micro structured electrolyte samples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s) are characterized. As a result of XRD measurements, the face centered δ-Bi2O3 (cubic) phase is obtained for all nano samples. However, the mixed phase is obtained for some micro samples. The electrical measurements show that conductivity decreases when the amount of Er2O3 is increased. The principal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the size effect provides relatively good structural stability in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SOFCs (IT-SOFCs); also, the nano-Bi2O3 system has the lowest activation energy and demonstrates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