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IDC需要持续的电能和冷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综合能源利用率高,可以考虑作为IDC的配套设施。本文从应用方案、优点、障碍及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在IDC中的应用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易磊磊 《通讯世界》2016,(13):88-89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逐步完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开始出现。能源互联网技术主要是电力系统为核心,主要的能量单元是集中式以及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这种技术依靠高效的双向信息数据交互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在煤炭开采、石油、天然气以及铁路运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燃气轮机的发展历史,提高燃气轮机发电功率和效率的途径,STIG循环式燃气轮机系统的优点和国内研究现状。应用STIG循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对于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来说是一个新的良好选择。采用STIG循环系统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原理技术可行,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一次能源的消耗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给分布式多能源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分布式多能源系统最优运行策略研究。通过分析分布式多能源系统的功能结构,在对设备工况特性加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大数据样本,以总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融合天然气、光伏发电、抽水蓄能及热泵机组的分布式多能源系统模型。同时充分考虑了非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消纳与能效转换等因素,提出了一种多场景综合能效评估方法。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优先满足了电负荷与冷热负荷,且可再生能源消耗量低至4.52 MW·h,综合能效利用率则高达98.2%。  相似文献   

5.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能源领域如何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充足利用成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确保能源充分利用或再利用,信息通信支撑下逐渐提出了"能源互联网"概念,它以电力系统为核心奠基,伴随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再生能源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再生能源单元主要有分布式、集中式两种,信息技术下数据双向交互,系统网络呈现出多形态样式,比如涵盖天然气、石油、煤炭、交通运输等,逐渐形成了一种能源新型利用体系,这也正是能源互联网基本构想。本文就将探析支撑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针对能源系统中分布式能源共享和储能方面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能源共享储能架构。该架构通过建立去中心化、透明度高的能源交易平台,实现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分析该模式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揭示了其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构建可持续能源系统方面的潜力,为未来能源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的优势进行简单介绍,重点分析分布式能源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的使用现状,了解目前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分布式能源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发展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关于分布式能源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及显著优势,同时也为后期需求更加合适的发展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兴起以及混合能源等相关基础设施逐渐形成,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各个领域快速发展。能源互联网的本质主要以开放的形式为基础,进行互联网能量互换、分享,并将互联网中的真正含义体现出来。基于此,本文对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当前的电动汽车能源及其补充技术、世界和我国在该领域的现状以及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与可行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能源组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某激光装置系统新型能源组件的研制.该能源组件可同时为激光装置的多路氙灯组提供高能量脉冲,是此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套能源模块组成,单个能源模块主要由通信控制、充电、储能、高功率开关、安全泄放及灯负载电流实时采集等组成;具有电路简单可靠、数据采集准确直观、抗干扰性能好等特点,其中零电流高频变换器作为电容器组充电机的工程应用,提高了能源组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化石燃料(煤、油等)排放温室气体,是污染大气环境的主要原因。大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保护大气环境、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风力、太阳光伏、生物质能、燃料电池(氢能)、海洋能等。风力发电系统,通过风力发电机组将风能转换为电能,技术上较成熟。技术经济性能优越,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其主要优点是:不排放有害气体、无温室效应、可靠、寿命长等,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应用于我国风力资源丰富的近海离岸地区和三北地区、无电或缺电地区,通过联网为工业和住宅供电,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如太阳光伏发电、微型透平机组等)组成混合分布式电力系统。缺点是:系统建造成本较高。本文简要介绍风力发电技术的历史发展进程、国内外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风力发电系统的类型、电力电子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风能,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石燃料(煤、油等)排放温室气体,是污染大气环境的主要原因。大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保护大气环境、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风力、太阳光伏、生物质能、燃料电池(氢能)、海洋能等。风力发电系统,通过风力发电机组将风能转换为电能,技术上较成熟.技术经济性能优越,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其主要优点是:不排放有害气体、无温室效应、可靠、寿命长等,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应用于我国风力资源丰富的近海离岸地区和三北地区、无电或缺电地区,通过联网为工业和住宅供电,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如太阳光伏发电、微型透平机组等)组成混合分布式电力系统。缺点是:系统建造成本较高.本文简要介绍风力发电技术的历史发展进程、国内外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风力发电系统的类型、电力电子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3.
张敏 《电子技术》2022,(3):114-115
阐述储能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重要性,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作用,包括集中共享、并网质量主导、循序递进、理想目标匹配原则,从而确保能源的供应需求。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作用,在介绍国内外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宝信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架构以及该系统与企业现有其他信息化系统关系的介绍,说明企业要充分理解能源管理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能源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电子与自动化》2011,(1):22-23
除了石油、天然气、煤炭这样的能源矿产之外,非能源类矿产也对世界经济与科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近几年全球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互联网受到了国际上各国家各领域的重视与关注,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接入支持清洁分布式能源.以下基于SDN的下一代能源互联网通信网络体系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程超 《通讯世界》2016,(16):131-132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绿色能源,清洁发电,发展分布式太阳能、风能、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是一种有效途径。随着国家对分布电源项目配套政策和标准的完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分布式电源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随着分布式能源大量接入,我国配电网建设与发展将受到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将区块链技术与能源互联网行业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探讨了区块链技术能源应用场景,制定了详细准确的交易规则、市场定价规则,同时对建立在区块链上的能源交易进行可行性分析。1区块链关键技术理论区块链技术建立在多种技术综合的基础上,其主要包括分布式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1]等,下文将对主要技术进行系统介绍。通常情况下,公钥和私钥同时出现,同时存在:若是信息前期加密处理采用公钥,后期解密就必须利用对应的私钥完成;若是信息前期加密处理经过私钥,后期解密就必须利用对应的公钥完成。Merkle树[2]又名Hash二叉树,主要用于存储Hash值。需要存储的数据被散列后,其Hash值存储在Merkle树的叶节点,当Hash值在子节点进行串联后,原则上将会存储在Merkle树的非叶节点中。  相似文献   

19.
李雁菲 《电子技术》2022,(4):172-173
阐述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发展中的问题,对策措施,与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的融合应用。分布式能源项目只有与公共电网并网运行,才能提升其经济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张欣  王楷  裴立耕  朱明辉 《信息技术》2022,(11):172-176+182
针对配电网中分布式能源控制方式存在网配效率低、控制能力差的问题,采用混沌差分进化算法实现全局优化与区域协调控制,并将配电网全网划分成多时间尺度区域,通过种群粒子实现控制区域模拟,进而实现划分后小区域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控制,并根据吞吐量实现能源负荷的可控控制,试验时,通过搭接仿真平台,构建配电网拓扑结构,对配电网设备参数以及节点的功率值进行设置,验证了该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提高了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