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后现代空间理论的两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以及大卫哈维的后资本主义的全球都市现象。第二部分利用上述理论对正在经历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中国城市北京进行分析,试图从空间再造的角度解释798艺术区从工厂到文化消费区的转变过程,并讨论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和中国特色。文章指出,艺术区空间是后工业社会城市产业升级和空间再造的产物,它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但也难逃资本消费对空间的同质化。北京798十年间的蜕变,从根本上符合北京城市发展主流方向,并且是政治和资本合谋的结果。在全国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后工业时代的城市规划要不断适应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把文化艺术空间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9)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些地区更是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以城市工业遗产和旧厂房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更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以北京市的"798"艺术区为例,思考在工业遗产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概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社会的城市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商品印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转变:首先,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正转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消费;其次,空间消费正从小范围和使用意义上的消费向大众参与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消费转变。这些变化已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4.
5.
城市休闲:后工业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城市竞争加剧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信息、通讯和交通技术的革命,以及贸易壁垒的消除,资本、技术、劳动力在世界地域范围内的流动成本日益降低,全球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的地位和发展日益取决于能否融入全球产业经济联系,能否在争夺全球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中占据优势.城市魅力与城市营销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快速发展、特大城市密集的东亚地区,这种趋势尤其明显.继东京之后,新加坡、北京、上海、首尔等新兴城市都力争进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核心位置.为此,各大城市对金融、管理、研发等高端职能的争夺日益激烈,纷纷出台各种城市营销和提升竞争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周建军  朱嵘 《规划师》2008,24(1):29-32
创意产业自产生至今,正日益显现出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国部分发达城市产业发展规划中,创意产业逐渐被视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以实现推动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和谐进步的目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后续利用分析研究从区域功能定位、物质空间改造和城市系统优化三个方面,力求实现"城市文化创意空间塑造"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陈卓轩 《城市住宅》2021,(8):212-213
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老旧而封闭的工业居住区难以满足新的社会和市场需求而面临改造升级.平湖半岛的改造通过对旧工业区生态人文空间的重塑,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创造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人性化场所,实现民俗文化与商业旅游互利共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创意城市是新兴起的城市学概念.它以城市文化作为切入点和基点.在此基础上寻求城市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城市发展观点对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期的老工业城市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以我国老工业城市淄博市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工程为例.探讨利用城市再生和创意城市的理念将旧城工业区改造成为文化创意园区的可能性.并对老工业城市的创意城市发展战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郑露荞  伍江 《住宅科技》2020,(8):1-6+28
在后工业化时代,创意城市取代工业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范式。创意城市空间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行动者的能动参与与智慧创造,因此,需要引入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和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来分析创意城市社会实践背后的动力机制和空间生产背后的社会逻辑。基于上述两大理论基础,架构了创意城市空间生产的社会学理论框架,统一了基于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场域(field)的社会实践理论和联结物理空间、象征空间、社会空间的空间生产理论,并在最后进行了初步的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乡土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精辟概括,但在中国特色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乡土中国"赖以存在的土地和家庭基础发生了深刻动摇,乡土文化也面临断裂和边缘化的危险。与此同时,"后乡土中国"作为"乡土中国"在快速城镇化后期的廷存和过渡,其多元特性并存的基本特点开始逐渐显现,并成为制约后乡土中国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时代的到来,"后乡土中国"的健康发展需要从重塑乡土性和培育现代性两个方面并行推动,前者本质上是对传统乡土中国土地和家庭基础以及乡土文化的坚守与回归,而后者则是三者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进一步转型和提升。  相似文献   

11.
从当前城市设计研究的含糊性与混沌性着手,针对在学术领域与实践领域存在的概念化与标题化现象进行批判,并试图分析其中矛盾性的本质,认为各种维度中的城市设计的合理性只存在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而不能采取一种普遍而静态的方式进行抽象化处理.由于城市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领域,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也始终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各种城市设计理论所拥有的共同基础在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动力,它们是城市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原因,城市设计是社会空间生产的一种有效手段.据此认为,当前的城市设计专业需要避免狭义的传统观念,而应采取一种更加包容性的姿态,利用更加广泛的知识基础,针对现实中的多元城市空间进行梳理与整合.  相似文献   

12.
罗彦  朱荣远  蒋丕彦 《规划师》2010,26(3):42-45,49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面临空间资源受到约束的问题,多数城市能够利用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来获得持续增长,但对深圳福田区而言,其空间资源已难以为继。在工业化后期,可就空间资源,包括产业资源、土地资源、公共产品资源、交通出行资源等进行重组和配置,实现城市再生,满足新时期紧约束条件下城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填充城市的空白——中国城市的膨胀和艺术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指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转型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冲突导致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括的变化大批艺术家和建筑师以独特视角和作品形式参与了记录和描述城市的变化同时更表达了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批评。  相似文献   

14.
自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城市创新空间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城市与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城市空间走向紧凑、集约、高效发展,高强度发展或将成为许多城市的无奈选择.在高强度开发的背景下,城市创新空间面临空间重构,其形式与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机制,并基于深圳重点片区的规划实践,归纳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多层地面、空间互联、多元混合、弹性共享、立体产链五种空间组织方式,以期为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营造与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叶宇  潘宜 《华中建筑》2008,26(7):122-123
住宅小区空间艺术设计是一个实际性很强、综合性也很强的新兴学科,它在实践中涉及和涵盖了众多的学科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小区空间艺术设计必须考虑小区中诸多要素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否合理、妥当;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设计者则应考虑空间景观的立意、空间、构图、色彩,使人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诸方面得到享受。该文简述了空间设计的要点与方法论,包括的内容具体详细,既是对一般设计规律的总结又是对具体小区空间设计理论扩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季松 《规划师》2009,25(5):88-95
在消费社会,欧美城市已由生产中心向消费中心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美国,郊区购物中心和节庆消费场所在城市郊区化和内城复兴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城市发展的作用.而在欧洲,通过"隐藏的购物中心"和文化规划,消费发展与城市认同从冲突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17.
赵冰 《华中建筑》2010,28(12):4-5
近年来赵冰老师积极组织硕士博士研究生对其提出的城市空间营造系列进行系统研究。在大量收集资料及分析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整理出中国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研究系列,本刊将于2011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该系列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对我国城市更新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综合开发,特别是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来改善和提高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