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选择性教育理念,"以生为本",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群"的选择性课程体系,设置线上线下结合的"C+E"混合课程,强调必修与选修并重的学分结构,实施弹性教学计划,增加选修学分,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与选择权,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重论文研究,轻课程学习"的倾向,提出以未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创新能力提高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传统层次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形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研究课程模块等四大模块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创新力度,使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凸显前沿性、动态性、实践性三种特性。同时探索"硬规定、活模块"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以及任课教师授课质量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两方面模块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创建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整合主线课程群的教学内容,设置包含专业兴趣培养、建筑思维建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等各类教学环节的"一心多面式"专业课程。以"传统建筑改造与更新"课程为例,结合"体验教学"+"理论课"+"设计实践"三个模块教学,建立一个专业课程和实践基础课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加强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0)
论文针对高等学校本科财务管理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以及实践教学与能力要求不匹配的问题,设计了基于能力标准的本科财务管理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了财务管理实践课程能力标准体系,根据相应的能力标准进行了该课程的模块划分,确定教学任务;然后采用"案例+任务"的教学模式设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形成了"能力标准—能力要素—能力训练任务—任务成果"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知识、能力标准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最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考虑给出了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特色,确保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3)
文章探讨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遵循由低到高、由易渐难的原则,按"单元式"进行重置;通过"课程—细分单元—课程单元"的学习及单元测评,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改变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目标不明、课程设置混乱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观念不强,思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乏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有效落实思政教育。文章以岩土工程系列课程为例,提出以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从提升专业团队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开展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环节一体化协同思政教育、编写专业课思政教育辅助教材、开展专业课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联动,为培养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袁士才 《河南建材》2021,(7):137-139
为坚守立德树人主旋律,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我校"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从发展历史、前辈事迹、行业应用三个维度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课程凝练为四个模块,将课程思政在教学中融合应用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为相关地方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是土木工程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为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能力,文章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介绍了该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建设情况,以及在建设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2012年,随着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并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随之专业名称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根据2015年山东建筑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关于构建"3平台+3模块+X课程组"课程体系的意见,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选修课中开设建筑环境自动化模块课程。新的建筑环境自动化模块教学体系保留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主要内容,同时将建筑环境自动化技术作为学科的另一个重要模块分支。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研究探讨,形成较为完整的建筑环境自动化模块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
作为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三大构成"在设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由于部分教师的片面理解,部分高校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停留在相关原理本身,缺乏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导致学生的构成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是为后续设计课程服务的,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应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这就使"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变得非常重要。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是对"三大构成"课程与后续设计课程内在关系的正确把握,将有效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5):39-43
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建设应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强调人文发展能力并重,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健康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健康管理专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借鉴TAFE体系将职业技能细化为四个模块课程,构建基于职业发展阶梯化的课程体系,采用"2+0.5+0.5"多元制阶梯递进的课程教学安排模式,将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设计并实施综合考核评价方案,以期为健康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2)
艺术类专业课模块化教学需对艺术课程技术模块教学组织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进行项目创造,开启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本文简述了模块化教学的定义特点,分析了艺术类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文章以"检测评估能力"培养为例,探索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岗位能力需求—能力模块—知识(技能)单元—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基于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理论结合实践,校企合作教学,实验内容工程化,丰富完善课程资源,促进能力培养的实现,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8)
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按照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体现"一机两翼"专业内涵要求的基本原则,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构建了化工过程、过程装备及控制技术三大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并按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企业实践三个层次,设置了贯穿培养过程始终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四大能力培养模块,形成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基础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有促进作用。通过“基础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思政建设能力,形成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勇于创新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团队;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教学模块与思政模块,形成具有丰富教学资源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思政融合设计,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程育人模式;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多元化的融合思政教育的定量考核机制。持续拓展与改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教学团队长期坚持,保持“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与时俱进,保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四模块、四对(衔)接”助产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措施,探讨医卫类“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特点、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方法与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进行研究;结果:“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应是以公共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技能模块式课程为核心,以知识延拓课程为提升的三位一体结构;结论: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7.
《华中建筑》2021,39(5)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是联系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与生态工程实践的重要纽带,该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高年级的核心课程,既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生态实践落地的重要环节,又是从低年级感性思维走向高年级综合思维的重要过渡。信息时代为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提升了生态实践规划的精确性、可视性和动态性。该课程为了应对信息化发展的时代需求,探索了多维导学的教学方式、知行融合的教学结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更新过程中应具备的理性思维的训练方法、针对实践课程中"研究选题—生态调研—结论策略—成果编制"四个阶段的教学特征,尝试建构信息化的教学交流平台,期望为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教学体系更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4)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广谱性",是面对所有学科和所有专业学生的教育。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独立运行,与专业教育处于"双体同行"状态,失去了创新创业的专业特色。创新创业又具有专业性,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通识教育、专业主体课程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全过程,提升创新创业培养的针对性,增强专业教育实践性。构建"精神与通识课程相互渗透—能力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入—教育与专业实习和实践相互嵌入"的聚合模式。并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与社科类专业教育的聚合实践,具体过程包括:与公共基础教育聚合、与专业主体课程教育聚合、与素质拓展教育聚合。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2):94-9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双创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所承担的重要任务。高职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植根于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传感器"作为物联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兼具较强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因此应在课程的学习中切入更多创新创业的成分。针对目前高职"传感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尝试通过产品应用驱动理论课教学,以项目实训确保实践教学,以学生自主的DIY创意设计巩固实践能力,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
"3+1"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3+1"的课程群建设,将一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内课外、学期假期、校内校外三大板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产品设计课程群的建设,将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应用与实践模块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专业设计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