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宜居之地的概念。宜居城市要求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宜居性是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主题,而气候环境又是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基本因素,其总体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居环境的质量。而气候又是自然地理诸要素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因子,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对社会经 济发展产生正效应,对居民体验与生态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相关 研究现状,利用熵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对辽 宁省14市20 08—2017年的城市宜居性进行 评价,得出以下结果。一、时间变化。辽宁省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于2011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分别为8.82和 8.48,阶段性特征显著。二、空间分布。辽宁 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空间差异显著,具体 表现为以沈阳、大连为主的优质人居环境区 和以朝阳、阜新与丹东为代表的欠发达人居 环境区,具有较强的西北—东南方向性特征 以及非均衡变动特征。三、系统分异。辽宁 省城市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变化差异较大,社 会系统变化幅度最大,其他系统较小;人口 系统和居住系统得分较低,其他系统得分较 高。四、影响因素。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 居度影响最大的系统依次是支撑系统和社会 系统。支撑系统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系统中,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国土面积广阔,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属于典型的严寒地区,这些地区内的城市都是较为典型的寒地城市,其共同特点是拥有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和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地域气候特征对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更对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充分考虑气候环境特点,深入分析和研究寒地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是促进严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寒地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环境的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方高纬度地区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李,地域气候特征对于人居环境建设产生的自面影响一直是困扰寒地人居环境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为了减少寒冷气候的负面影响.克服气候因素的制约,许多发达国家寒地城镇都针对严寒地域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气候规划论文在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寒地人居环境建设中气候规划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国寒地人居环境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补充气候规划的编制内容、建立气候城市设计控制体系以及制订设计管理激励性政策等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寒冷地域人居环境气候规划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高纬度地区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地域气候特征对于人居环境建设产生的自面影响一直是困扰寒地人居环境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为了减少寒冷气候的负面影响,克服气候因素的制约,许多发达国家寒地城镇都针对严寒地域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气候规划.论文在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寒地人居环境建设中气候规划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国寒地人居环境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补充气候规划的编制内容、建立气候城市设计控制体系以及制订设计管理激励性政策等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陈浮 《城市规划》2000,24(7):25-27,53
从安全、舒适、和谐、方便等原则出发 ,选择建筑质量等 5个准则 ,房型设计等 5 6个因素作为调查与评价因子 ,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运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对城区主要居住地域进行综合评价 ,指出南京市区人居环境总体处于发展阶段 ,并提出了各居住地域人居环境优化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7.
生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结合当地气候、地质和地域材料等自然条件的杰出营造。生土民居无论是在气候炎热的南方还是在寒冷的北方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宜居性。在我国众多的生土民居中,窑洞是我国西北极具特色的生土民居体系。本文通过对它的产生条件、使用功能、空间形态、和建筑艺术等方面进行其宜居性的分析,探索传统民居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感到人居环境在中国有其特殊的内涵。总的来说,我们还在为人们的合理分居、为平方米而奋斗,为解决最基本最起码的居住条件而努力。虽然十年来有很大的成绩,但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力量、技术力量都很有限,我们改善人居环境的努力,一直是在很困难状况下进行的。 从今天状况看,为了有效地改善我国的人民居住环境,我认为: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做出具有地域针对性的科学评价,并给出可行的指导意见,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在传统评价指标选择方法的基础上,首先以安徽省城市基础数据为依据,主要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适用于安徽省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将建立的评价体系运用到安徽省的芜湖、合肥、蚌埠等城市中,通过人居环境的各项指标的比较,并结合各城市的特点给出一些可行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高翔 《浙江建筑》1998,(4):35-36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改善居住条件,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居住小区设计的首要课题。笔者曾在杭州“西溪花园”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为塑造优美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防寒避暑是居住建筑作为庇护所的基本功能体现.南方地区湿热的夏季气候是人居环境调控的主要挑战,在长期演化中,传统民居的形态与空间被动地适应湿热气候.研究立足南方人居环境夏季致凉的基本需求,结合南方各地区传统民居典型案例分析,从聚落组团、围护系统和缓冲空间三个层面解析其地域应变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探寻响应气候的共性特征与普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和最期待的居住环境问题,为社区规划建设精准发力提供依据,文章基于过去常规的"居住环境满意度"、"居住环境抱怨"和"居住环境期待"3个评价因子的交集,建构了"居住环境关注度"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社区居民不同程度关注的居住环境问题,并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洋泾街道两个社区的微更新调研实践,展开应用研究。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使得社区规划工作的指向更为明确,政府资金投入更加精准有效,切实解决好民生关注的问题,改善居住环境品质,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居住环境是空间的,是人类取自于自然环境而创造形成的空间,称人类居住空间环境,或简称"人居环境"。自人类创造了这一空间,大自然中就有了相对的两种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在人类创造并生存于这人居环境后,也就出现了自然与人居、人居与人类以及人类群体与个体等的相互关系,人类在创造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希望所出现的这些关系是和谐的,使人类生存和合谐趣、平静安宁。或者说,人类以所创造的居住环境,和谐了人生。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严寒气候因素造成的人居环境诸多问题,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在我国寒地城市住区规划中,采用围合式住宅空间模式,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混合集约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塑造寒地地域文化景观,形成社区文化等具体设计对策,针对构建寒地城市宜居和谐的居住环境进行理论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住房是农民的核心财产,是人居环境理论中的五大要素之一。为更好地实现居住与环境的融合,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发现,新一轮住房建设在巩固以往建房成果的同时,亦存在诸如需求量大、"两违"、忽视节能和地域文化保护不力等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长远发展。原因与缺乏科学规划以及审批制度、住房权利、建设标准不完善相关。农村住房建设应该脱离纯粹的建筑行为,融入人居环境建设的理念,在居住规划、居住流转、地域文化以及社区管理等领域相互协调,提升居住质量。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城市人居环境涉及居住群体、自然和社会环境、小区物业管理、以及建筑物质量和价格等各个方面。近年来关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对北京市城市内部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构建北京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人居环境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进行了单项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居住建设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宜居性特征的陈述性偏好与实际选择之间的关系,从环境、教育、商服、交通以及小区特征等方面构建居住空间宜居性指标体系,对哈尔滨141 个样本小区进行聚类,并对类间宜居性特征心理偏好进行Kruskal Wallis 检验。筛选4 个个体人口—社会经济属性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选取5 个居住区位宜居性特征心理偏好变量构建MNL 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宜居性指标体系聚类得到的五类居住区位间在各变量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商服资源和小区环境物管两个心理偏好变量在区位类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对优质教育资源和小区环境物管的心理偏好与实际选择一致,对商服资源的心理偏好与实际选择关系在不同居住区位类间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区。改善社区及周边的居住环境、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源与生活空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利用POI数据和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改进CRAI指数评价武汉市主城区社区的资源可获性,并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对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商业资源可获性最高,而文化资源可获性最低,不同资源的可获性差异较大;在空间上所有社区资源均呈现较明显空间非均衡结构特征,尤其是社区的医疗与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整体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高宜居性社区和低宜居性社区占比大,而中间层次的占比少。据此揭示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环境一直是青海农牧民居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竞赛实践,在民居中引入建筑空间、景观、能源和经济等多种设计概念,尝试性地提出改变当下西北人居环境中的建筑、气候、社会问题的居住方案。应用一系列适宜性的应变空间设计方法,结合兔尔干藏区民居形态和风俗习惯,优化西北干旱环境下的能源技术模型,形成一套低成本、高性能的适宜性设计策略和农村居住模式,为西北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刘虹  徐宗威  刘波 《建筑》2011,(12):21-22
我国是全球自然地理环境最丰富多彩的国家之一。极为辽阔的疆域,巨大的纬度和经度差异,以及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的位置,使我国具有独特的气候和自然地理特点,而这也深刻影响了农业文明和农村住宅的样式,使不同地域的农村住宅具有完全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