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9):3-4
"战时教科书"是一种直接服务于抗日战争的教科书,是中国教科书发展史上极富时代特色的最为罕见的教科书类型。它在澄清抗战认识、全面了解抗战,普及抗战常识、懂得科学抗战,宣传抗战精神、激扬参与抗战勇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战时教科书"是20世纪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和伟大的抗战精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和教育遗产也就是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金磊 《建筑》2020,(14):65-67
正2020年是中国全面抗战的"七七"事变83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由此,我想到14载为国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们,尤其想到面对侵略者中国建筑知识分子也是抗战文化的"播种者",他们让我们在文博与建筑记忆中感悟战争与和平。无论是战争遗址、纪念建筑乃至意象强烈的"墓碑",仿佛都在诉说:历史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抗日战争是对民族精神的一  相似文献   

3.
<正>本期涉及的"记忆"是目前遗产界广泛关注的关键词,记忆的研究提示我们关注人与遗产的关系。本期主题"城市记忆和工业遗产"是引发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引子。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事实上工业遗产的研究多关注遗产的物质层面,对于记忆的关注比较少,因此这个主题十分有意义。笔者认为,"城市记忆和工业遗产"直接与"记忆之场"和"恋地情结"相关。"记忆之场"来自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他主编了多卷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  相似文献   

4.
位于上海市建国中路重庆南路交叉路口的"8号桥时尚生活中心",前身是上海汽车制动器厂15000平方米的旧车间,总建筑面积约12000多平方米."8号桥"是上海自我空间转换中一个充满典型意义的例子,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不能改变其原有的工厂建筑风貌,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城市延续了一种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5.
崔翀 《工业建筑》2011,41(2):24-28
水塔作为工业遗产中随处可见的构筑物,在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与工业遗产一同被铲平拆除的严峻形势.作为传统工业同区的视觉焦点和"纪念塔",水塔对于城市历史的记忆和工业文明的纪念,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改造的多重可行性.通过荷兰的两例水塔改造的项目实例,对水塔等小型工业构筑物改造的经验加以借鉴,对我国目前产业转型中大量遗...  相似文献   

6.
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建设是为了纪念侵华日军1945年9月9日在南京投降事件,凸显抗战胜利的主题,表达胜利、圆满的情感。延续与个性纪念是一个城市记忆的延续。"断刀、纪念广场、死亡之庭、祭祀院落、和平公园"—塑造了江东门纪念馆完整的叙事篇章,是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三期新馆作为纪念馆的扩建工程,不仅补充了城市功能、延伸了参观流线、凸  相似文献   

7.
王红军 《时代建筑》2014,(6):136-137
<正>从历史文化遗产(heritage)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大,意义不断丰富来看,我们正处在一个遗产蔓延的时代。从历史建筑、纪念遗址、考古文物到文化景观以及无形遗产,遗产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史学家大卫·洛温塔尔(David Lowenthal)这样写道:"遗产并不是我们联系过去的唯一纽带。历史、传统、记忆、神话及传记等也能使我们多样化地参与到过去的时光中,与先辈们以及早先的我们进行交流。这些通往过去的不同路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边界也不是固定的:它们相互重叠,其关注的重点也在不断地变  相似文献   

8.
地域性历史建筑遗产的"再生",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保护;其二是再利用。"保护",是利用技术手段保存和修缮历史遗留建筑,使之完好,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再现"则是从它的再运用、再传承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文化的精神的层面。既有保护,也有再利用,重新融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这才是地域性历史建筑遗产应有的"生存"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抗战纪念建筑是文化中国的行进记忆,是在用建筑、遗址、遗迹见证惨烈抗战史实,彰显了当代中国伟大复兴的使命。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这批具特殊意义的建筑再现人们的视野,以与中华儿女一起缅怀抗日英烈和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0.
<正>从"桥馆"的得名开始,"桥"所承载着"连接",与"馆"充盈的"记忆"之间的邂逅便赋予了这座既非纯粹的建筑,又非纯粹桥梁的构筑物以双重的性格。从"纯粹"到"混合",犹如打开了丰富性的潘多拉魔盒一般,它让人们在对比的视线交织中来获取超越原先事物本体概念之上的意义。"原型"与"创造",更为本质的说是"过去"与"未来"的同时注入使得形式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些内容是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历史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要素,让人们带着传统进入现代,避免留下乖隔历史与斩断乡愁的遗憾。"乡愁"之"乡",不仅仅指农村,也包括城市。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做好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2014年11月22—23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市规划局、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  相似文献   

12.
<正>在纪念中国建筑学会成立60周年之际,由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举办"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工业遗产的田野调查和价值评价"为主题,于2013年11月22—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国务院正式宣布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除了举行纪念大会,为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抗战将领或其遗属代表颁发纪念章外,还会举行主题展览、公祭仪式、学术研讨,发行纪念币、纪念邮票等系列活动。饱经风霜的中华民族用各种活动纪念难能可贵的正义和平,抚今追昔,意义重大。举行抗战纪念活动,是铭记历史的需要。习近平曾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  相似文献   

14.
<正>面对"遗产:历史,记忆,生活"的题目,我思考良久。"遗产"是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而"历史…‘记忆…‘生活"更是包罗万象,让我不知从何处说起。站在清华思想论坛,面对在座中国最聪明的头脑,我想围绕"遗产"这个主题,从我的历史、我的记忆和我的生活谈起,向大家讲讲我思、我想、我活。我思我是1960年代生人,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末期。母亲生前一直说对不起我,因为生我时吃不饱饭,没有母乳,是蘸着玉米糊把我养大的。我开  相似文献   

15.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关的社会记忆无处承载。对此,立足“记忆之场”的理论内涵,认为历史建成环境中的“记忆之场”,是保护、更是一种建构。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多方位挖掘,在城际、城区、场所三个尺度进行记忆场域的营造,对破碎化的铁路遗址进行整体解读。并进一步以潮汕铁路为例,揭示其承载的社会记忆、探索相应的记忆场域营造方式。在超越建成遗产的视角下,探索普适意义上,铁路工业遗址的记忆建构与保存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铁路遗存的“遗产化”路径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6.
郭璇 《室内设计》2013,28(4):24-31
针对当前我国抗战遗产的保存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文章在吸收国际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一特殊遗产类型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进行界定;并以战时陪都重庆为例,从遗产资源的调查与评估、保护的空间体系建构、保护的适宜性技术以及遗产资源的展示性利用等方面剖析了抗战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对遗产的范畴和价值体系进行了拓展,并在大尺度区域遗产的保护、保护技术地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以及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要素保护的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历史遗产保护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速览     
<正>首都各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之际,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8.
城市历史景观是近年来遗产保护、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滨水工业遗产特征和城市历史景观理念进行阐述,结合阳江市沿江南路段滨水工业区的历史及现状环境,分别从城市区域规划、景观空间格局、建筑街巷秩序三个层面对其空间属性和价值进行分析,评估其潜在的适应性.最后从景观生态营建、延续历史记忆、景观再现、遗产可持续性和多元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探讨滨水工业遗产的更新策略.研究可为阳江市滨水工业遗产更新提供方法参考,产生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鹏梁 《今日消防》2020,5(4):63-64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悠悠文明史,留下了许多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这些古建筑物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懈的奋斗,是人类文明世界的遗产。国家和人民珍惜宝贵历史文化,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向前进步。《阿房宫赋》一文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引无数人与唐代文学家杜牧共鸣叹息,当然,这里单纯字面意思讲的是大火焚毁宫殿,而更深刻的记忆和畅想却随着这场火灾涤荡人心。如何预防古建筑物火灾,如何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本文从三个方面略作刍议,首先对当前我国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其次分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工作改进建议,提升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刘珂秀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0,36(10):35-39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