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是非建筑师营造的场所,属于人们生活的聚集地。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传统聚落受到巨大的冲击。聚落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聚落文化也是为了探索聚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文章以江西省泰和县爵誉村作为研究对象,爵誉村于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极具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问居民、查询史料(族谱)的方法,从聚落空间形成影响因素、聚落空间的构成对爵誉村空间形态以及从传统民居类型、功能布局、营造技艺、装饰艺术对传统民居特色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为当下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川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 藏传佛教影响,聚落形态多为多处村庙结合 布局。选取16个典型寺庙影响型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分析村寺格局和形成机制,此类 村落分为中心型、混合型、相邻型、分离型 四种,重点从村落选址、村落形态、街巷形 式、建筑布局四个方面解析此类村落的空间 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现以田野调查法对楠溪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屿北村进行调研,分析其内在的空间布局与属性等。研究发现:传统村落整体布局遵循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和文人情怀理念,呈现"制器尚象"造物方法的村址图式,传统村落风貌具有明显的宗法特征与血缘聚落特性,反映了传统村落在空间形态上的文化性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在研究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组成及其满族文化活动关联性方面,相比其他理论方法存在一定优势,借鉴比尔·希利尔等学者提出的空间形态结构的量化分析方法,对吉林省满族传统村落进行空间组成划分,建立空间结构分析的轴线模型,深入剖析满族传统村落的空间构成与空间使用状况。本研究采用空间句法及Arcgis开发工具,以鹿圈子村为例,对满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布局进行模型化研究,通过集成度、选择度及可理解度等相关变量的分析数值和表格,结合现场调研观测,得出村落的空间主要特征,以更明确解释村落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遇到如何营造传统村落特色的新问题。论文结合涤头村建设整治规划设计实例,阐述了滦头村的规划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功能结构布局、产业发展、传统村落保护、景观绿化等方面对其规划设计重点及特色营造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街巷空间作为传统聚落风貌的核心要素,最能体现出传统聚落的发展脉络和特色.以青海省同仁县郭麻日村为研究对象,整体把握郭麻日村整体聚落空间形态及其演变,通过调研实地情况和查阅相关历史数据,分析研究传统村落街巷空间要素的构成特征与道路布局特征,重点分析街巷空间界面、比例尺度、节点空间等特征,探寻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出...  相似文献   

8.
余翰武 《建筑科学》2006,22(6):91-94
湘西高椅村是巫水河边的一个古村落,村内有保存较好的104座明清老宅。村落融于自然之中,其和谐的布局,灵巧的庭院,古朴的气质折射出浓厚的文化积淀。本文结合对高椅村的考察,探讨中国传统聚落的择地、理水、礼乐秩序等与聚落住居环境的关系,揭示中国传统聚落在社会约定俗成中所产生的共同哲学基础和营造理念,为营建健康的人居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腊铺村是内蒙古中部地区农牧交错地带明清古建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通过田野调查和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分形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计盒维数法辅以fractalfox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对内蒙古中部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展开研究。既而深入分析和研究单体民居,发现内蒙古中部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和整体布局上具有自相似性,这也是建筑群所呈现的分形特点。试图运用科学的数字化方法探讨传统聚落与自然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总结《〈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导则》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存在的成果千篇一律、内容特色缺失等问题,提出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标准化规定下,规划编制还应因地制宜地分析、提炼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在地特色,凸显乡土聚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章以浙江省宁波市走马塘村这一典型的在地血缘型聚落为例,从宗族社会视角出发,通过宗族社会与村落空间的耦合关系梳理,提炼和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和房族院落特色,以院落单元为载体,统筹传统村落的保护对象、修复措施和利用方式,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南窖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是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交融发展的传统村落。村落发展与煤炭的开采和运输紧密联系。本文在调研和查阅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南窖村的历史沿革,探究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地处山区的传统民居营建特色,揭示自然及人文因素对商贸型古村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是我国一个大陆岛,经济及文化交流发展滞后,且相应冲击较小,使得其传统聚落相对沉淀较多原真信息,一直保持自身质朴、古拙的地域特色。时代发展推动传统村落的与时俱进,需要从地域特点出发,建立符合不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体系。从研究海南岛传统聚落类型和特点着手,以历史文化名镇(村)、特色风情镇(村)、生态文明村三种方式为基础,探索建立覆盖海南岛全部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体系,明确每种方式的建构策略和建设途径,引导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13.
依托历史文化条件和当地村落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传统村落小龙窝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相关软件对小龙窝村聚落空间进行量化分析,结合现场实际调研及街道空间在空间句法量化数据中的隐藏属性,明确小龙窝村发展旅游产业在方向上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村落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闽南山地聚落呈现出极具特色的蔓藤式生长的空间格局,传承着农耕文明与宗族文化。该文通过对闽南乡村聚落变迁的过程考察,以漳州长泰县山重村为例,探讨山、水、田等农业生产要素及宗法制度等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的变迁过程影响,提出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并重,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并重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柳林县众多传统商贸型聚落之一的穆村古镇,村落依山傍水,整体布局井然,建筑造型美观,气势雄宏。在吕梁市现存古代遗存中,穆村古镇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大型晋商文化古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穆村古镇的选址及成因、聚落格局特点、街巷肌理、院落形态进行挖掘与分析,总结出古镇的聚落特色和文化价值,以期为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同类型的传统聚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域性表达是在具体的时空界限内,对地域内的存在进行具体而真实的解读和回应。通天河流域内的藏族传统村落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社会背景,在聚落和民居层面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文章从建筑学的视角,以结拉村查同社为例,深入分析该村落的传统聚落与民居特色,并提炼归纳该流域传统村落的总体特征,以期对其后续更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水动力转经筒是藏族宗教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分布在林木及水资源丰富的山谷地带,与周边山体、村落、田地、寺庙等共同构成聚落的特色景观。文章简要概述了水动力转经筒的分布情况,并对甘川交界区洞戈村水动力转经筒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从村民生活、材料选用、构造形式等方面阐述了水动力转经筒的乡土特色。文章提出水动力转经筒是藏族宗教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营建智慧及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章强调应加强对传统村落宗教设施的个案研究,为少数民族特色聚落整体系统保护与活化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发展,城镇化稳步进行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成为当今城乡协同发展的议题。传统村落被称为"民族记忆",又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展现与延续。元阳阿者科村哈尼族聚落通过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空间组合、院落空间形态,形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聚落中具有特色的代表之一。发展与保护乡村聚落特色,是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的重要内容,是乡村特色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20.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