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城市规划建设转型的必经之路,随着智慧城市支持下的数据积累、海绵城市理论的不断成熟,城市街区作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把生态性作为设计重点.本文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总结,探讨海绵街区的智慧化设计,再基于"智慧"与"海绵"两个要素对城市街区的水域、道路、绿地等空间要素进行生态设计分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充分展现,提高城市街区的景观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2.
江南地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内涝、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面对地域综合性雨洪问题,国内掀起了一股海绵城市的生态实践热潮。在江南地区,先人为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场地竖向改造,"因地制宜"地改善水体径流方式,促进自然水循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形成传统理水智慧。这种以场地微循环为核心的理水方式既不任水漫流、又不完全约束水的精神,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总结江南地区传统理水"源、排、疏、蓄、净"等典型手法,以昆山市花桥镇道路绿地为实证,通过"疏理水网、组织排水、蓄存保水、生态净水"等技术,将理水的生态智慧融入海绵城市建设中。试以最自然、最低碳的方式解决江南地区"水多易涝,水脏难渗"等问题,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和景观生态设计的有机结合,以期为海绵城市的地域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空间扩张、人口和产业聚集等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以资源枯竭型山地城市的发展转型为契机,立足生态智慧的实践,在构建生态智慧引导的城市"生态病"治理逻辑与城市山地修复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山地生态修复实践,建立从山地安全性修复、山地功能修复和山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综合修复框架,并提出分期分类创面稳固、分类提升,群落优化、浅山区多元化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策略,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新时代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的国家行动。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化发展历程和国内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化现状,对新形势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化工作提出了系列建议。总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要与智慧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共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的标准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内涝、水生态失衡等城市病愈发严重。海绵城市作为一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手段,无疑是实现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可有效地净化雨水,缓解城市缺水问题,解决城市内涝,减缓地下漏斗状况发展。通过对雨水花园的介绍分析并结合实例,对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包雨榕 《石材》2022,(10):76-78+89
随着国家提出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生态明渠作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内涝治理、防洪、中水回用及城市景观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态明渠建设中,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挡墙不能有效地自动进行水的循环,也不能满足绿色的建筑的新理念。金元宝砖作为新的挡墙支护形式,能够有效的满足水的自渗透和水系统的自循环,也能在金元宝砖孔中种植绿色植被。金元宝砖作为生态明渠特有的支护形式,必将在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理念与方法以及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设点的情况。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就是改变传统做法,将末端治理转化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将快排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采取灰绿结合的措施,统筹解决城市水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安全问题,是新时代城市排水体系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建设是系统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涉水问题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宜居质量的重要抓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要特别重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科学编制、做好顶层设计,通过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推广建设模式;同时,还应注意完善相关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建立适宜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建设试点城市,天津市在规划体系完善、试点示范区建设、标准规范制定、制度完善、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对我国北方滨海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大中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精神,解决各地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迫切需求问题,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含黑臭水体治理、城市内涝防治)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的征集工作,并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评审。现将第一批评审和审定通过的项目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网站  相似文献   

10.
2013年4月,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的同时,将园区开发和城市总体战略相结合,打造生态智慧型科技城区,为德国城市/城区未来发展模式提供城市级在线实验室(urban living lab). 一、德国生态智慧城市战略实施总体特征 当前,德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已经与能源城市和智慧城市相融合,而能源城市着重以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效率提升为战略,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技术强调整合都市综合解决方案.智慧城市与工业4.0战略同时成为当前德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总纲.在信息化和智慧化两化融合之中,巩固和升级既有的生态城市基础.德国柏林、慕尼黑、斯图加图和波恩等成为新兴的生态智慧城市典范,其中首都柏林在智慧城市战略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中,处于德国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1.
曹宇 《城乡建设》2018,(9):52-55
海绵城市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迁安市委市政府重担在肩,坚守"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品"信念,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统筹多方力量,狠下绣花功夫,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公建区改造、道路管网建设、河流治理、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多区域、大范围的海绵化建设,系统解决城市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破坏、水安全失控、水文化缺失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借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跨越式转型,打造魅力水城、绿色迁安,开创绿色生态城市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正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处理利用等12项重点任务本刊讯《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制定的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施城市路网加密、轨道交通、综合管廊、供水安全、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排水防涝、供气供热优化、垃圾收运处理、园林绿地、城市生态修复、市政设施智慧建设等12项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规划》  相似文献   

13.
《上海建材》2016,(4):33-35
正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属于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体现。1海绵城市的内涵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是指城  相似文献   

14.
<正>为解决各地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迫切需求,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住建部委托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含黑臭水体治理、城市内涝防治)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征集和评审工作。据了解,首批次征集工作在2015年11月底截止,下步将组织专家对征集的技术和产品进行评审,然后公布。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方法与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武汉市以专项设计制度、自审制度和征信制度为主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制度方法,构建了以海绵城市指标取值计算表、下垫面分布图、海绵设施分布图、场地竖向及地面径流路径设计图和建设方案自评表等"三图两表"为核心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技术。通过常规审查与抽检审查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审批的准确性与高效性。实践证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管理有效。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是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两者都是以创造生态、健康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从内容上看,绿色建筑的条文中包含大量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这些技术存在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部分;从层次上看,绿色建筑是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和微观体现之一。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规划、实施、经济政策及考核评价等四个层面加强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的统筹建设,有利于实现两项工作的共同推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今我国面临严峻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海绵城市"理论得到社会各界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内涵、国内外海绵城市理论及实践研究情况,结合山东济南人行道、青岛中德生态园9号线路面等城市建设案例,详细论述海绵城市建设内涵、构建方式及实际意义,指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应理性思考,正确看待海绵城市和建设目标,避免片面化,探索城市建设与水生态资源健康发展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四川建材》2016,(3):275-276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排水理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传统的"快排、直排"方式逐渐向"渗、蓄、净、用、排"的方式转变,应用综合性工程避免自然灾害。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平衡问题,提高城市排水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表现出排水的弹性特点,是当今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本文就海绵城市和建设现状,以S市为例,提出了城市内涝治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生态城市构建路径,近年来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大学校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绵体的构建对海绵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绵校园"可以理解为海绵城市理论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及构建方法与大学校园实际相结合,构建校园区域生态海绵体。本文通过设计理念、构建方法两个层面,对海绵校园规划策略进行研究。明确了在海绵城市理论指导下,校园可以通过多层次的系统性构建,进行生态海绵体的规划建设。保证校园使用功能的同时,提升生态效应,将固有景观赋予新的生态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的净化和利用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海绵城市应当对雨水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本文主要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净化和利用关键技术环节入手,介绍网格智慧型雨水利用及管理系统原理和特点,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