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鑫旺 《中外建筑》2021,(1):144-148
在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而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居民最具活力的场所在乡村建设中备受关注.本文引入场所精神理论,在阐述相关概念基础上,指出了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和影响要素,从尊重场地的自然属性、延续场地的地域文化、融入场地的乡土材料这三个方面分析乡村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策...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城市发展设计完全由开发商决定,但开发商抱有商业目的,致使城市设计的样式、更新的方向日益趋同,众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被忽视,缺乏体现独特设计风格和设计艺术的设计底蕴,不论是在细节上,还是在整体呈现上,都存在很大缺失,导致人们对生活空间缺乏认同,不满足对空间所带来的感受。文章在阐释场所精神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的建筑设计语言,探讨斯卡帕的建筑设计策略、经验和特点,为城市空间设计营造场所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郑岩 《四川建筑》2009,39(2):47-49
通过对比分析海南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和四川九寨天堂国际会议中心的大堂空间设计对批判地域主义的应用,阐明了度假酒店大堂空间设计中对地域性的要求和在此类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强调了对此类设计考虑地域特征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刘钊  ;赵学义 《城市建筑》2014,(6):310-310
殡仪馆作为埋葬死者以及后辈缅怀先人的重要建筑物,是现代公共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殡仪馆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不仅在功能上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还需要从精神营造上,为人们提供心灵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城市设计和场所设计相关理论,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广场—成都舞台为例,通过分析其图底关系,空间围合,人群活动类型,进而论证出成都舞台杰出的场所精神的营造。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人背井离乡流向城市,如今随着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更加普遍。虽然城市在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等多方面优于农村,然而,久居城镇的农村人却对乡村生活有更强的认同感,试图回到乡村,寻找过去熟悉的生活方式,亲近自然、体验环境的完整性,寻找场所精神即场所环境与空间给予的认同感和方向感。不管这些流动人口选择走向城镇还是返回农村,尤为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城镇、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保护它们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7.
知觉现象学认为人对场所的认同感是通过对场所的体验来获得的。声音是人体验场所及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研究声音在环境当中与人的关系对于深层次的人性化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从人本体验的角度阐述中西方对声音在场所营造当中的理解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建筑空间形态的调研,提出了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三个要素,即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历史文脉特征及体验者的认知和参与。并且,以金沙肆西蜀民俗文化街的设计实践为例阐明,如何运用这三个要素去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传统街区。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探究当代高等校园中场所精神的营造,从高校文化、高校建筑、高校景观及高校中的空间尺度等方面为切入点,分别对其与场所精神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特定的场所精神。由于校园扩大规模的需求,对传统校园的更新也是今后传统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新建校区还是对传统校区的更新,必须要平衡诸多矛盾,一方面要通过对场所文脉与地域的回应来获得贯注其中的"记忆",另一方面也通过发展场所新的用途和活动赋予其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售楼处事实上是一个特殊的销售场所。提起买东西,从店铺、市场到商场、大卖场、连锁店、超市(Shoppngmall),每一种销售物品或销售方式似乎都应有对应形态的销售场所,这些场所从布局、流线到性格、气质都似乎很成型制,令人一望而知。可对于“房子”这种商品,建造一种售楼处这样的销售场所,应该是什样的型制?  相似文献   

13.
正建筑创作源于生活,也为生活创作更有趣的场所,好的建筑作品体现出两种属性,一是物质层面,实用的功能,良好的空间,适宜的形态;另一是文化层面的,与建筑所处特定的地域文化,场所特质,功能属性,以及时代精神有关。创作一个项目时,理性的功能整合,流线组织以及场所安排是必须的基本条件,同时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建筑的内在个性,地域文化恰当的表达出来,这取决于建设师的专业技能,也取决于建筑师的文化修养,包括艺术、历史、地理、时政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李欣  王凯 《安徽建筑》2010,(2):54-54,61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在建筑设计中日渐沦丧的场所精神,而如何塑造建筑场所精神则显得至关重要。文中以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为例,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市空间的结合、地方文脉的延续来阐述场所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理论入手,分析场所精神的产生和营造方式,并作为指导,提出该理论在精品度假酒店中的运用模式。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度假酒店浙江莫干山裸·心谷度假村为例,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探讨其如何进行场所精神营造的,总结出精品度假酒店场所精神营造的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探寻传统聚落场所空间的场所精神,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协同是体验主体与体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相互作用中,从体验者的体验心理结构出发,进行"以人为本"的场地设计至关重要,它引导着设计的发展走向,其内部各个因素与系统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有序。该文主要探讨了影响传统聚落场所空间设计者的体验心理构成要素,通过对体验心理结构特征的诠释,从而得出结论:体验心理结构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提出了"体验心理结构"对于营造传统聚落场所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研究的核心,是从精神的层次上来实现景观的功能。营造场所精神是广场设计中一项不可缺失的内容,是引导广场建设良性发展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官渡古镇金刚塔广场的改造实例分析,提出了营造广场场所精神四个营造方式的因素,即自然特性、历史文脉、空间体验、环境符号。  相似文献   

18.
罗炎桢 《广东建材》2011,27(8):48-49
购物中心的城市功能需要我们研究寻找新的购物中心的设计方向,以此对社会生活的需求作出反应,这一切需要重新认识购物中心的场所营造。本文通过对购物中心的场所营造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据此提出购物中心如何在具体设计和改造中营造氛围,实现公共空间社会化,使购物中心设计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提出购物中心的场所营造的发展策略,建议日后研究方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创意场所的情节营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欣  程世丹 《华中建筑》2009,27(8):96-98
创意经济时代呼唤全新的建筑场所观,该文结合当今颇受关注的创意产业,在场所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运用情节化策略进行创意场所的设计的理念,以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创意场所中情节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通过对创意场所情节的结构分析,提出了从若干方面加强创意场所情节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乡村营造     
<正>近年来,中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有令人欣喜的实践与成效,也有诸多深层而复杂的问题。乡村建设与土地、制度、农业、农民等密切相关,应该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方面的永续发展。乡村建设有多种模式,建筑设计作为乡村建设中最末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职业建筑师们应该如何参与乡村建设?本期专题特别选取了在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方面有所探索和成效的几个不同地域特色的村子,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